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識碼:A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文章編號:1001-7348(2025)15-0066-10
0 引言
當前,中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持續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互聯網平臺作為一種新型組織形態,通過提供新技術和新產品,已成為促進數實融合的關鍵力量[1-2]。這類平臺深植于不同產業,運用數字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且已涌現出如歐冶云商和積微物聯等優質平臺。值得注意的是,產業互聯網平臺匯聚產業鏈上下游眾多參與主體,在協調多主體交互實現價值主張上面臨諸多挑戰。不同于傳統平臺企業,產業互聯網平臺兼具數字化和實體化雙重屬性,參與主體需要在更為復雜的數實融合場景中持續交互和校準需求[3]。同時,參與主體非預設性及需求不確定性[4-5]會增加產業互聯網平臺協調多主體需求從而實現價值主張的難度。因此,在數實融合背景下,探究產業互聯網平臺如何有效協調參與主體需求進而實現價值主張具有重要意義。
在平臺價值主張研究中,部分學者基于活動系統視角分析主體間交互與價值主張的關系[6-7],尤其關注中心性和開放性的作用。Albert等[8-9]指出中心性能增強參與主體的合作默契和交互慣性,進而促進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開放性則強調參與主體交互有可能受到外部活動和主體的影響,反而不利于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部分學者基于技術平臺分析,關注數字組件對參與主體交互的作用,尤其是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的作用[10]。Nambisan[5]指出可編輯性有助于參與主體根據自身需求對組件進行訪問和修改,進而促進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Yoo等[強調可重組性有助于參與主體對數字數據重新進行組合以滿足自身需求,進而促進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盡管已有研究關注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對平臺價值主張的影響,但忽視了兩者對平臺價值主張的整合效應。有學者強調,需要從交互和技術整合視角看待復雜對象[12]。尤其是對于承載多主體交互的產業互聯網平臺而言,更需要對交互活動系統和技術數字組件復雜構型進行研究。
為此,本研究嘗試回答如下問題:在數實融合背景下,產業互聯網平臺如何通過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實現價值主張?為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強調因果復雜性的fsQCA法進行分析[13-14]。以活動系統中心性與開放性以及數字組件可編輯性與可重組性作為條件,揭示平臺價值主張實現組態路徑和它們之間的復雜關系,選取產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數字化服務項目作為研究樣本。這些項目順利開展需要產業互聯網平臺、供應商、第三方服務企業等多方主體參與,可考察多主體交互和協調需求實現平臺價值主張的過程。同時,這些項目涉及大量加工、派單、運輸等活動以及GPS、云鏡、ERP等數字組件,可為研究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提供豐富的樣本。因此,本研究精選25個典型的數字化服務項目作為研究樣本,以確保數據質量和結果可靠性。
本文認為所有條件都是價值主張的重要前因,強調整合視角在分析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對平臺價值主張中的重要性。本研究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已有研究主要探討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各自對價值主張的影響,缺乏組態效應研究[811]。本文基于整合視角[12],將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納入整體分析框架,揭示影響價值主張的多因素組態路徑。第二,已有研究主要關注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的內在特征,對兩者間復雜關系的關注較少[5.7]。本研究基于組態視角,發現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之間呈替代和互補關系,有助于加深對兩者復雜關系的理解。第三,本研究采取fsQCA方法探究實現產業互聯網平臺價值主張的等效路徑,發現條件之間的復雜關系,對于從整體視角理解產業互聯網平臺這種復雜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1文獻綜述
1.1產業互聯網平臺價值主張
學者將價值主張描述為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用戶需求,并獲得價值描述或價值承諾[15-16]。Dattée等[7指出參與主體需求變化會驅動價值主張發生改變。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參與主體需求更加不可預測[18],因此需要探索實現價值主張的新方式;劉嘉慧和高山行4基于數字經濟環境,發現跨企業、跨行業多邊相互依賴關系能支持參與主體廣泛交互,企業通過跨界整合資源創新產品和服務,進而實現價值主張。部分學者指出,產業互聯網平臺匯聚參與主體具有非預設性,每個參與主體都有可能是價值主張的主要貢獻者和參與者[19]。本研究基于產業互聯網平臺情景,將價值主張定義為平臺、供應商、客戶、商業伙伴等參與主體在數實融合場景中相互校準需求形成協調結構,產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參與主體需求進而獲得價值描述和價值承諾[6,20]。
1.2 活動系統
中心性是指活動系統中核心活動和大量活動相互依賴的程度[9]。核心活動充當“樞紐\"或“依賴中心”的角色,控制著活動信息和資源流通,其它活動與之相連。盡管核心活動具有調整業務的更大自主權,但如果調整速度緩慢則有可能限制整個生態系統價值主張的實現[19]。Adner等[6,21]指出,核心活動改變需要其它活動作出相應調整,以匹配價值主張變化。若其它活動未及時改變,不同活動參與主體需求校準效率將會變低,這會影響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Albert等指出在高中心性活動系統中,核心活動有利于參與主體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進而促進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
開放性代表系統內部活動受到外部活動影響的程度[8]。在開放性較高的活動系統中,系統內外部活動之間形成相互依賴關系。Ganco等[22]強調參與主體越多,主體相互依賴關系和需求越復雜和不確定,這會限制他們快速校準需求的效率,進而影響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Albert等[9]研究高開放性活動系統發現,活動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使得單個參與主體行為受到直接或間接活動參與主體的影響,這會增加參與主體跨活動、跨系統進行需求校準的難度,不利于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
1.3 數字組件
可編輯性強調數字組件被控制對象之外的參與主體訪問和修改,進而創造出符合企業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對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至關重要[23]??删庉嬓詠碓从趯祿幚沓绦蚩上駭祿粯颖淮鎯吞幚恚@讓數字組件具備內生變異性和生成涌現性[24]。Yoo等[11,25]指出,可編輯性有助于促進設備邏輯符號功能和物理執行功能的脫鉤與解耦。參與主體在使用數字組件過程中提出修改意見或直接進行修改并形成新組件,促進數字產品和服務更新迭代,進而促進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Nambisan等[5,26]指出,參與主體會圍繞價值主張進行創新??删庉嬓钥杀Wo產品核心架構不變,只需通過修改和調整其它層面創新產品和服務,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
可重組性是指數字組件嵌入到物理產品中,通過與其它組件組合生成新產品和服務,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進而實現價值主張[23-24]??芍亟M性根植于數據的同質化特征,通過將聲音、圖像、視頻等不同形式內容轉化為二進制數據,消除數據來源和性質不同帶來的差異性與訪問壁壘[27]。Yoo等[11,23,25]強調可重組性有助于媒體設備和數字內容分離,使參與主體不受數據格式限制。參與主體可重新組合標準化數據,創造出滿足自身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Kallinikos等[10.28]認為數字組件可打破傳統企業和行業邊界,促進參與主體跨界交互,創新產品和服務,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
1.4 研究框架
產業互聯網平臺代表一種新型組織形態,已成為參與主體持續交互的重要載體[21]。已有研究探討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各自對平臺價值主張的影響,但對兩者復雜關系的解析不夠深入。本研究認為需要深入剖析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對平臺價值主張的影響。為此,設計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圖1研究框架
Fig.1 Researchframework

2 研究設計
2.1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
本研究采用fsQCA方法探討平臺價值主張組態,揭示條件和結果之間的復雜關系[29]。fsQCA關注多個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導致特定結果產生的組態,這是本研究選用該方法的主要原因[14]。第一,本研究聚焦于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對產業互聯網平臺價值主張的影響,fsQCA可分析多個條件組態導致特定結果產生的原因[13-14],適合分析本文研究問題。第二,本研究旨在揭示實現平臺價值主張的不同組態,體現了fsQCA的等效性特點[30]。第三,fsQCA具有因果不對稱性,可為本研究提供更加合理的解釋。
2.2 數據收集
本研究選取產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服務項目作為研究樣本,主要基于以下考慮:第一,產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提供數字化服務支持實體產業鏈,匯聚供應商、運輸商、金融服務機構等主體,為研究多主體協同進而實現價值主張提供了現實場景。第二,數字化服務項目集成加工、運輸、存儲等活動以及SaaS系統、ERP系統、APP等數字組件,為探究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案例。
本文從長期跟蹤項目中精選25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數字化服務項目進行深人研究,采取半結構化深度訪談與二手數據相結合方式收集數據,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深入理解數字化服務項目涉及的各方參與主體需求和期望是否得到滿足、合作溝通是否順暢、價值主張是否實現等議題。第二,了解項自活動依賴關系以及數字組件的具體運用。訪談對象包括產業互聯網平臺董事長、創始人、副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數字化服務項目經理等在內的多位關鍵人物,數據收集見表1。
2.3 變量衡量
2.3.1 結果- 價值主張
價值主張是指產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供應商、客戶等參與主體需求進而獲得的價值承諾[6,15,17,20]。鑒于目前學界尚未形成關于價值主張的統一衡量標準,本研究結合價值主張內涵,采取文本分析法度量價值主張。具體賦值編碼標準如表2所示。
表1數據收集
Table1 Datacollection

2.3.2 條件一 —活動系統
中心性關注核心活動與其它活動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其中核心活動是信息和資源流通的“樞紐”[9]?;顒又匾圆粌H取決于與核心活動直接或間接相連的活動數量,還受到相鄰活動數量以及重要性的影響。本研究以特征向量中心性衡量中心性,如表3所示。開放性是指系統內部活動受外部活動影響的程度,反映活動系統間信息和資源的流動[8]。通過計算系統內部活動之間無相互依賴關系的數量占所有活動相互依賴關系數量的比值衡量開放性,如表3所示。
2.3.3 條件——數字組件
可編輯性是指數字數據被組件控制主體之外的對象訪問和修改的特性[10,23],這一屬性有助于數字設備和實體內容分離,允許參與主體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對數字組件進行修改[11]。可重組性是指數字組件通過標準化數據格式(如0和1的方式)進行存儲和處理的特征[5,23],反映參與主體能夠將數字組件和其它數據進行重新組合,以滿足自身特定需求(劉洋等,2020)。本文采取文本分析法對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進行衡量,如表2所示。
2.4 數據處理
本研究通過匯總和整理不同來源數據形成初始文本庫。然后,根據初始文本條目對活動系統、數字組件和價值主張進行計算和賦值。針對活動系統,提煉出數字化服務項目活動及其相互依賴關系,并繪制活動相互依賴矩陣圖[。當兩個活動之間具有相互依賴關系時,在矩陣圖中用×表示。例如,敬業鋼鐵項目活動相互依賴如表4所示。本研究根據矩陣圖計算每個項目活動系統的中心性數值和開放性數值。
針對價值主張、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本研究根據編碼賦值標準對初始編碼條目進行賦值。例如,敬業鋼鐵項目賦值編碼如表5所示。
表2變量編碼標準
Table2 Variablecodingstandards

表3活動系統結構Table3 Activity system structure

表4敬業鋼鐵項目活動系統矩陣
Table4MatrixofactivitysystemofJingyeIronproject

表5敬業鋼鐵項目編碼
Table5 Coding of Jingye Iron project

2.5 變量校準
FsQCA將每個變量視為獨立集合,最重要的是定義能夠代表條件和結果的集合[13]。由于價值主張、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已經賦予 0~1 之間的數值,因此無需再次校準。對中心性和開放性選取 75%.50% 和25% 分別作為完全隸屬、交叉點、完全不隸屬3個錨點進行校準,如表6所示。同時,為避免出現難以歸類而不被分析的情況,本研究將隸屬分數為0.5的集合校準為0.501。
3 研究結果
3.1 必要性分析
必要性分析主要檢驗單個條件及其非集是否為結果的必要條件。若當結果發生時,某個條件總是存在,則該條件就會構成必要條件[13]。必要性分析結果如表7所示,可見所有條件的一致性均低于0.9,即都不是價值主張的必要條件,支撐了本研究組態模型。
本研究采用NCA方法檢測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是否為價值主張的必要條件[31]。表8結果顯示,4個條件結果均不顯著且均不是價值主張的必要條件。表9結果顯示,要達到 70% 的價值主張,需要 3% 的可重組性,其余3個條件均不存在瓶頸,表明有4個條件不是價值主張的必要條件。
表6變量校準
Table6 Variablecalibration

表7必要條件分析結果
Table7Necessary conditionanalysisresults

表8NCA方法分析結果Table8ResultsofNCAmethod

注: ① 條件為校準后模糊隸屬度值; ②0?dlt;0.1 為低水平; 0.1?dlt;0.3 為中等水平; ③NCA 分析中置換檢測(permutationtest)重抽次數為
表9NCA方法瓶頸水平分析結果 1% )[able 9 Results of bottleneck level of NCA(%)

注: ① 分析方法為CR; ②NN 表示“不必要”
3.2 充分性分析
進一步,本研究利用fsQCA軟件進行條件組態分析[13],并對一些標準進行確認。首先,由于本文中的25個樣本均采取深度訪談方式獲取數據,故選擇案例頻數為1比較合適。其次,原始一致性是決定條件組態是否為結果的子集。借鑒已有文獻,將原始一致性閾值設置為 0.8[32] 。同時,為避免相同組態導致不一樣的結果出現,將PRI一致性設置為0.65。表10展示了實現價值主張的4種組態。
3.3 組態分析
3.3.1中心性與數字組件組態路徑
組態 C1 以中心性為邊緣條件,以可編輯性為核心條件。中心性體現核心活動與其它活動連接并控制著資源信息流通,核心活動改變會影響其它活動,其它活動需得到核心活動支持才能開展[9]。若活動之間缺乏連接通道將會限制參與主體在不同活動之間交互,增加價值主張實現難度。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強調參與主體通過訪問和修改產品為產品注入新功能,進而支持數字產品迭代和更新[11],它會打破實際活動之間的界限,促進參與主體在數字層面交互,進而實現價值主張。例如,宏圖智能結合五得利集團的CRM系統和SAP系統,研發企業物流運輸管理系統和物流運輸公共平臺,將五得利、平臺、物流商、司機等環節數據打通。五得利根據平臺需求修改系統,形成資源信息數據庫,打造物流生態鏈閉環。這表明,可編輯性能夠有效克服中心性結構造成的互動障礙,促使參與主體高效校準需求,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
表10價值主張組態Table 10 Configurations of value proposition

注: ? 代表核心條件存在,代表邊緣條件存在, ⑧ 代表核心條件缺失, ? 代表邊緣條件缺失,空格表示該條件可有
組態 C2 以中心性為邊緣條件,以可重組性為核心條件。在中心性活動系統中,所有參與主體的校準需求都要經過核心活動,這可能會影響校準效率[8]。數字組件可重組性允許內容和媒介分離,使用戶需求和數據轉化為可處理的同質化數據,突破了數據必須通過核心活動才能流通的束縛[23]。參與主體可自由組合數字組件和其它組件,創造出滿足自身需求的數字產品,并充分參與產業鏈活動校準需求[11]。例如,安徽葛大店房建項目采用傳統司機簽字發運票模式形成中心性系統,返空匯為其提供千訊數字土方工地系統,選配土方清運L5車牌識別硬件設備替代傳統人工發票,進而提高過車效率并減少錯誤。同時,該項目還與下游渣場進行組合,通過千訊系統防偽運票實現計量與集中結算。可見,中心性和可重組性組態能促進參與主體高效校準需求,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
組態 C1 和 C2 核心活動往往會限制參與主體之間的交流,尤其是當核心活動無法發揮樞紐作用時,參與主體需求校準將更加困難。而數字組件可突破實體活動約束,使參與主體在數字空間中高效校準需求和互聯互通[5]??删庉嬓院涂芍亟M性更關注數字組件無界化,能夠有效緩解核心活動導致的溝通隔閡和效率低下問題,確保參與主體能快速校準需求以實現價值主張。當活動系統展現出中心性時,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呈替代關系。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1:當活動系統展現出中心性時,可與數字組件可編輯性或可重組性形成組態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存在替代關系。
3.3.2 開放性與數字組件組態路徑
組態 C3 以開放性為核心條件,中心性缺失。開放性強調活動系統內外部活動相互依賴,可帶來參與主體的多樣化資源和信息,促進跨企業、跨行業交流和互動[8]。由于中心性缺失,活動系統中未形成圍繞某些活動的樞紐結構,會減少參與主體之間的互動。開放性和非中心性組態呈現出去中心化分布式結構。例如,運荔枝SaaS系統將漢堡王采購、物流、倉儲、運輸等環節全部打通,打造了一個從食材采購到門店交付訂單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系統,使所有參與主體均能滿足自身需求??梢姡唛_放性且缺乏中心性的活動系統會形成高度包容、分布合作的協作路徑,這類組態覆蓋度高達 50% ,說明大部分研究對象通過該路徑實現價值主張。
組態 C4 以開放性、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為核心條件。開放性提供了資源信息流通的廣泛空間,但過度開放也有可能造成需求校準效率較低。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允許外部參與主體對數據進行訪問和修改,可重組性強調參與主體根據需求重組組件進而生產數字產品[1.23]。這兩個特性能有效促進內外聯動,共同發揮數字組件優勢[22,24],與開放性形成組態,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例如,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采購招標平臺中鐵魯班商務網,以運輸需求發布、平臺派單、車輛接單等活動匯聚托運人、發貨人、收貨人等參與主體,形成開放式活動系統。返空匯為其定制智能物流平臺中鐵智鏈,與中鐵物資供應鏈地磅、門禁系統以及ERP系統組合,通過對產業鏈下游中鐵工地地磅、門禁系統等物聯網進行聯通,逐步連接到中鐵集團1.5萬個項目工地,通過開放性、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組態實現價值主張。
組態 C3 和 C4 認為當活動系統處于高開放性時,可以去中心化分布式結構 (C3 )或與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形態組態 (C4) )實現價值主張。在開放性活動系統中,由于內外部活動相互依賴,為參與主體校準需求提供了良好場景。當去中心化時,活動系統呈現出分布式特征,參與主體可通過快速校準需求實現平臺價值主張。然而,當缺乏去中心性時,過度開放有可能導致校準效率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可以彌補非中心化缺失,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據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命題:
命題2:當活動系統展現出高度開放性時,可與非中心性形成組態。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可彌補非中心性缺失,并與開放性形成組態,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
本研究通過對4種組態進行分析發現,當活動系統展現出中心性時,數字組件可編輯性或可重組性可與中心性形成組態,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具有替代關系。當活動系統展現出高度開放性時,可與非中心性形成組態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删庉嬓院涂芍亟M性可彌補非中心性缺失,與開放性形成組態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見表11)。
表11組態路徑匯總Table11Summaryofconfigurationpaths

3.4 穩健性檢驗
為驗證上述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本研究進行穩健性檢驗。第一,保持原始一致性為0.8,案例頻數設為1,將PRI提高到0.7和0.75,結果未發生有意義且截然不同的變化。第二,將原始一致性提高至 0.85[32] ,案例頻數設為1,PRI一致性設為0.7、0.75,結果未發生實質性變化。第三,將完全隸屬、交叉點、完全不隸屬校準點改為 80%.50%.20% ,PRI一致性設置為0.7和0.75,結果仍未發生實質性變化,表明本研究組態結果可靠。
4結語
4.1 研究結論
(1)當活動系統呈現中心性時,需與數字組件可編輯性或可重組性形成組態以實現產業互聯網平臺價值主張,其中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可相互替代。首先,已有研究指出中心性越高,越有利于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9]。本研究發現僅依靠中心性無法實現平臺價值主張,這對已有關于中心性影響價值主張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次,中心性形成以核心活動為樞紐的結構,這會增加參與主體校準需求難度??删庉嬓曰蚩芍亟M性通過數字技術解決這一困境,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11.22]。本研究發現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具有替代關系,如圖2(a)所示。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特征,對兩者內在關系的分析較少,本文研究結論加深了對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的理解[510-11]
(2)當活動系統呈現開放性時,需與非中心性形成組態,或者與可編輯性、可重組性形成組態,實現產業互聯網平臺價值主張,其中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能夠共同替代非中心性。首先,現有研究指出高開放性不利于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9。本研究發現高開放性和非中心性結合有助于參與主體校準需求進而實現平臺價值主張,這為已有活動系統提供了新見解[7-8]。其次,當活動系統高度開放時,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形成參與主體向內訪問修改和向外參與重組聯動機制,賦能參與主體校準需求并實現平臺價值主張[24]本研究發現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可彌補非中心性缺失,如圖2(b)所示。已有研究未深入探討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的內在關系,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擴展[23,25,27]
4.2 理論貢獻
(1)本研究探討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影響平臺價值主張的組態路徑,揭示多因素的復雜性和等效性。已有研究指出活動系統體現平臺價值主張下的實際交換活動[5-6],數字組件代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應用程序[24-25],但只是分別探討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對平臺價值主張的影響,缺乏對兩者組態效應的關注。對于面臨數實融合和參與主體多樣化等復雜情景的產業互聯網平臺而言,研究其價值主張實現路徑需從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角度出發。本研究發現單個因素無法支持平臺價值主張的實現,有必要從組態視角展開分析[30]。因此,揭示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組態效應,對整合兩部分研究以實現產業互聯網平臺價值主張具有理論貢獻[9,23]
(2)本研究發現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的復雜關系,深化了兩者間互動關系研究。現有研究主要關注活動系統中心性和開放性以及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對價值主張的影響[58],對價值主張實現過程中內在復雜關系的探討較少。本研究在復雜情境下考察活動系統與數字組件之間的內在關系。研究發現,在中心性活動系統中,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發揮替代作用。在高開放性活動系統中,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可相互互補,且能夠替代非中心性缺失。基于組態視角,本研究揭示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之間的替代和互補關系,以及活動系統與數字組件之間的復雜關系,豐富了兩者間互動關系研究[7,9-11]
(3)本研究將fsQCA方法引入產業互聯網平臺價值主張研究,不僅豐富了研究方法,還為依靠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新視角。活動系統作為平臺實體活動流程,匯聚著產業鏈上眾多參與主體[6.9],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數字組件嵌入到產業鏈中提供數字化服務,為參與主體跨界交互提供了便利[11,26],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本研究采用fsQCA方法,不僅探討實現價值主張的等效組態,還發現條件之間的復雜關系,充分體現了fsQCA解釋復雜現象的重要性[29]。同時,將產業互聯網平臺視為多主體參與的生態系統[1,3],為理解這種復雜現象因果關系提供了整體性視角。
圖2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替代互補關系
Fig.2Substitution and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tivity system and digital artifacts

4.3 實踐啟示
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企業、行業邊界逐漸模糊,參與主體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其同處于生態系統之中。對于產業互聯網平臺來說,滿足眾多參與主體需求是關鍵。本研究提出以下實踐啟示:
(1)構建合適的參與主體交互平臺。產業互聯網平臺匯聚著產業鏈上下游眾多參與主體,是參與主體持續交互的高地。在實際業務流程中,平臺會形成不同活動系統,因此需要匹配相對應的數字組件。中心性和開放性是最常見的結構,但平臺應聚焦于一種結構。開放性且非中心性的活動系統是大多數產業互聯網平臺構建的模式,更有利于使參與主體在開放的活動系統中快速校準需求并實現價值主張。因此,產業互聯網平臺需要針對性構建合適的活動系統。
(2)利用數字組件賦能參與主體交互。產業互聯網平臺作為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需要利用數字組件改造產業活動流,實現線下線上高效聯動。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在賦能機制上各有不同。中心性活動系統使得核心活動的權力過于集中,參與主體之間存在交流障礙,需要可編輯性或可重組性打通不同活動參與主體之間的交互通道。
在開放式活動系統中,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能強化參與主體交互及跨界協作。因此,產業互聯網平臺在提供數字化服務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數字組件發揮功能。
4.4 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變量測量有待改進。價值主張、數字組件可編輯性和可重組性等變量在已有文獻中多以描述性概念出現。本研究結合變量含義和樣本實際情況,采用文本分析法進行編碼。未來可采用多元化方法進行分析,以使測量結果更加準確。其次,通過案例詳細解釋每種組態路徑,但剖析深度不夠。未來可結合案例研究方法,持續探索每種組態路徑影響價值主張的內在機制。
參考文獻:
[1] 林楠,席酉民,劉鵬.產業互聯網平臺的動態賦能機制研 究——以歐冶云商為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2,44(9): 135-152.
[2] 曹仰鋒,世界三大“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戰略與功能[J].清 華管理評論,2019,70(4):44-51.
[3] 黃雪,沈灝,王棟晗,產業互聯網平臺場景如何驅動商業生 態系統創新——基于匯通達的縱向案例研究[J.科技進步 與對策,2023,40(24):10-19.
[4]劉嘉慧,高山行.數字經濟環境下企業跨界內涵:價值主張 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1):63-70.
[5]NAMBISAN 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7,41(6):1029-1055.
[6]ADNER R. Ecosystem as structure: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43(1) : 39- 58.
[7]ZOTT C,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spective[J].Long Range Planning,201o,43(2-3): 216-226.
[8]ALBERT D. Strategic renewal of activitiy systems: an interdependency perspective[J].Christoph Lechner;Tomi Laamanen,2013,25(5) :35-38.
[9]ALBERT D,KREUTZER M,LECHNER C. Resolving the paradox of interdependency and strategic renewal in activity syste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5,40(2) : 210-234.
[10]KALLINIKOS J,AALTONEN A,MARTON A. The ambivalent ontology of digital artifacts[J].Mis Quarterly, 2013,37(2) :357-370.
[11]YOO Y,BOLAND R J,LYYTINEN K,et al.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in the digitized world[J]. 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5):1398-1408.
[12]ORLIKOWSKI W J. Sociomaterial practices: exploring technology at work[J].Organization Studies,20o7,28(9): 1435-1448.
[13]RAGIN C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fuzzy sets and beyo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14]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 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33(6):155-167.
[15]王福,劉欣悅,劉俊華,等,場景如何基于價值主導邏輯演 變與企業動態能力進階交互賦能商業模式創新——蒙草 生態案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23):11-21.
[16]長青,黃薈婕,張璐,等.企業能力視角下價值主張形成機 理研究- 以小米公司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 37(13):102-111.
[17]DATTEE B,ALEXY O,AUTIO E. Maneuvering in poor visibility:how firms play the ecosystem game when uncertainty is hig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8, 61(2) :466-498.
[18]童文鋒,史軒亞,杜義飛.價值圈層;數字時代的新空間和 新戰略[J].清華管理評論,2022,13(Z1):42-50.
[19]KRETSCHMER T,LEIPONEN A,SCHILLING M,et al. Platform ecosystems as meta-organizations: implications tor platorm strategies L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22,43(3):405-424.
[20]FANG T P,WU A,CLOUGH D R. Platform diffsion at temporary gatherings: social coordination and ecosystem emerg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O21,42 (2):233-272.
[21]ADNER R,KAPOOR R. 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the pace of substitution: re-examining technology S-curve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4) :625-648.
[22]GANCO M,KAPOOR R,LEE G K. From rugged landscapes to rugged ecosystems: structure of interdependencies and firms innovative 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20,45(3):646-674.
[23]YOO Y,HENFRIDSSON O,LYYTINEN K. The new organizing logic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 agenda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21(4) :724-735.
[24]杜義飛,史軒亞,程正,數字組件: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 深度融合的鑰匙[J].清華管理評論,2023,14(12):90-97.
[25]LYYTINEN K,YOO Y,JR R J B. Digital product innovation within four class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6,26(1) :47-75.
[26]NAMBISAN S. Architecture Vs. ecosystem perspectives: Reflections on digital innovation[J].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8,28(2):104-106.
[27]郭海,楊主恩,從數字技術到數字創業:內涵、特征與內在 聯系[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1,43(9):3-23.
[28]KALLINIKOS J,MARIATEGUI J-C. Video as digital object: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ideo content in the internet media ecosystem[J].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11,27(5):281-294.
[29]張明,杜運周.組織與管理研究中QCA方法的應用:定 位、策略和方向[J].管理學報,2019,16(9):1312-1323.
[30]FISS P C. A set-theoretic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con figura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 (4):1180-1198.
[31]DUL J,LAAN E V D,KUIK R.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 for necessary condition analysis[J].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20,23(2):385-395.
[32]LEPPANEN P,GEORGE G,ALEXY O. When do novel business models lead to high firm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to value drivers,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firm environ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23,66(1) :164-194. (責任編輯:王敬敏)
Configuration Paths for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to Achieve Value Proposition: An FsQCA Analysis Based on Activity System and Digital Artifact
Pei Yinqiang1,Shi Xuanya2,Du Yifei1,Zhang Guojian1 (1.SchoolofManagementandEconomics,Universityof Electronic Scienceand Technologyof China,Chengdu611731,China; 2.Coll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Oo715,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 developmentof thedigital economyand therealeconomy,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hasbecome aneworganizational forminthis context.This typeof platformbringstogether numerous participants inthe industrialchain and achieves value proposition by coordinating the needs of participants andcorrespond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Theexisting research on platform value proposition mainlyincludes two parts.Thefirst part emphasizes that the activity systems carroutthe interactionof participants atthereallevel,especially theimpactofcentralityandopeness on the valueproposition.Thesecond part emphasizes thatdigitalartifactscarrythe interactionatthedigitallevel,especially the impactof reprogrammability and recombinabilityon the value proposition.However,these studies are still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havenot exploredtheirconfigurationeffects.Ithasbeen notedthatthestudyofcomplexobjects needs to be viewed from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and technology;thus,thisstudy holdsthat,as the keycarerof the digital economyand thereal economy,there isaneed toexplore theconfiguration paths of the value propositionof activity systems and digital artifacts o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This study selects the digital service projects provided by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as samples.These projects involve numerous participants andare important scenarios for observing value propositions.Atthe same time,these projectsinvolvealargenumberofactivitiesandartifacts,makingthemverysuitablefor exploring theconfigurationsofactivity ecosystems and digital artifacts.For this purpose,twenty five projects are selected for research.This study uses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to explore theconfigurations of thecentralityand openness ofactivity systemsand thereprogrammabilityandrecombinabiltyof digitalartifacts.Data iscollcted fromsemi-structuredin-depth interviewsandsecondarychannels,andintervieweesareanumberofkeyfigures,includingchairmen,founders,vice-chair men,general managers,deputy general managers,and digital service project managersof Industrial Interet platforms. In terms of variable measurement,sinc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not yet formed aunified measuring method for value propositions,this studycombines theconnotation of value propositions and adopts a textualanalysis method to portray valuepropositions.Eigenvector centralityis invoked to measure centrality,and opennes is measured bycalculating theratioof thenumberofactivitieswithnointerdependencies withinthesystem tothenumberofinterdependenciesofallactivities.
The NCA results show that none of the four conditionalvariables are necessary for the value proposition,which supports thenecesityof using the QCA.First,centrality limi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acrosactivities,this needs reprogrammabilityor recombinabiltyto break this constraint.Reprogrammabilityor recombinabiltyhas asubstitu tion relationship.Second,openness and non-centralitycan formaconfiguration tocaryout the interactionof participants and achieve the value proposition.At the same time,openness,reprogrammablility,and recombinabiltycanforma con figurationthat provides more digital interaction scenarios for participants toachieve the value propositionof the platform. Reprogrammability and recombinabilty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jointly compensate for the non-centralit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mak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in achieving value propositions for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from the perspectiveof integration of activitysystems and digitalartifacts,deepening the internal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the activitysystems and digitalartifacts,andenriching theresearch methodsof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value proposition.Atthesame time,italsoprovides rich practicalinsights into howindustrial internetplatforms carryout multi-agentinteraction inthecontextof the digital economyand therealeconomy.Onone hand,anopen and non-centralized activitysystemis the modeofconstructionof most industrial Internetplatforms,which is moreconducive tofacilitating therapid calibrationof needsandtherealizationof value propositions of participating subjects intheopenactivitysystem.Therefore,industrial Internetplatforms need tobuildappropriateactivitysystems.Ontheotherhand,it is necessarytoutilizedigitalartifacts totransformtheinustrialactivityflowandrealizetheeficientlinkagebetweenoffline and online scenarios.
Key Words: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Value Proposition;Activity System; Digital Artifact; fsQ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