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在廣袤的田野上,玉米葉片舒展、長勢正旺,大豆莢果飽滿、生機盎然,兩種作物和諧共生,村民們正忙著給作物化控、澆水、打藥。作為肥城市復合種植領域中表現尤為突出的鄉鎮,安臨站鎮通過技術創新、品種優化、智能管理等多種舉措,讓“一地雙收\"成為現實,一幅“糧田\"變“良田\"的豐收圖景正徐徐鋪展。
“這種種植模式真是兩全其美,既能讓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作物間還能互相促進生長。\"談起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有著豐富經驗的種植大戶李紅波打開了話匣子?!拔页邪?00多畝地,這種種植模式已經連續用了三年,每畝地能多增收300多元。你看今年這作物長勢多好,豐收肯定跑不了,我心里特有底。\"據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一種通過科學配置作物間距、優化光熱資源利用,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綠色增產模式。
近年來,安臨站鎮深人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全面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創新“窄行玉米 + 寬幅大豆\"的帶狀布局種植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對株距進行精密的調控,玉米株距精準控制在 10~14cm ,大豆株距為 8~10cm ,這樣既能保證玉米的種植密度,又顯著提升了大豆的受光面積,實現了玉米和大豆的“雙優生長”。
“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談及品種搭配的門道,安臨站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銳說:“選品種就像過日子,倆品種得‘合得來’才行。‘登海605'莖稈堅韌,通風透光好,給大豆留足了生長空間;‘臨豆10'根系發達,能固氮養地,也能幫玉米“攢勁兒’。去年在站北頭村試種,這對組合一畝地比普通搭配多收了近百斤,農戶們都搶著種。
安臨站鎮將良種選擇作為提升糧食產能的關鍵抓手,經過農技人員反復試驗、對比篩選,最終確定“登海605\"玉米與\"臨豆10\"大豆組成“黃金搭檔”,二者搭配實現了光溫水肥資源的高效利用。在種植模式上,不局限于4:3、10:4等經典帶狀配比,而是結合不同地塊的土壤肥力、地形特點靈活調整,為全鎮復合種植面積穩步擴大筑牢了基礎。
眼下正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間管護關鍵期,也是病蟲害高發期,在種糧大戶陰啟春的田里,伴隨著一陣陣旋翼轉動聲,植保無人機在他的操控下騰空而起,在農田上空靈活穿梭,精準噴灑,農藥均勻灑落,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一畝地的作業。
“我們原來是用噴霧器一桿一桿地噴,一天一個人最多噴五六畝,現在這個無人機打藥,效果特別好,一天就把100多畝全噴完了,而且農技人員經常來指導,讓我們學到了科學的田間管理方法,像現在用的無人機和滴灌,在技術人員指導下,能更有效地補充水分、防控病蟲害。\"陰啟春說道。
據了解,去年安臨站鎮通過集成應用“品種優化、光能捕獲、株距精調\"三大核心技術,配套抗倒調控、綠色防控智能管理等支撐體系,復合田塊玉米畝均產量穩定在 600kg ,大豆 100kg ,較單作玉米模式畝均綜合增收超400元。實現了玉米基本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有力促進了糧食穩產,農業增效。
“下一步,安臨站鎮將持續深化技術集成與智慧農業的融合,不斷優化種植模式和管理技術,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注人新的動能。\"安臨站鎮副鎮長姬芳慧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