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科技下鄉活動是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是科教興農、促進鄉村振興的措施和手段。近年來,全省各級農業農機部門以農機科技推廣應用助推鄉村振興為抓手,以創新農機科技示范園區和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為紐帶,以小麥、玉米生產機械化收獲、秸稈還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種、機械植保等保護性耕作等新機具、新技術為主要內容,采取“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突出重點、輻射帶動\"等形式,大力開展農機科技下鄉活動。帶動全省農機化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明顯增強,為現代農業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農機科技下鄉活動取得的成效
一是通過對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使大家認清了形勢,把握了工作重點,掌握了農機化管理服務相關業務知識和農機化新技術,提高了服務農機化工作的本領。二是圍繞小麥、玉米機械化收獲、機收減損、保護性耕作等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培訓了一批新型農機具操作手,使農機操作技能得到提高,農機操作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三是通過舉辦農機化新技術培訓和新機具現場演示活動,為農機科技項目實施和各類示范點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四是通過對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經營管理知識、農機作業標準的培訓,使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明顯提高。五是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宣傳和服務活動,使廣大農民對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激發了農民購置使用新型農機具的熱情。
二、影響農機科技下鄉活動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因素
一是農機科技下鄉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與農民群眾科技需求、接受科技知識的方式有效對接不夠緊密,影響科技下鄉活動的效果。二是農民群眾對農機化發展認識不到位,缺乏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三是農機科技下鄉活動的部分內容單一、科技含量偏低、覆蓋面較窄。四是農機科技下鄉現場培訓現場指導演示的機具種類少,滿足不了農民群眾的更多需求。五是農機科技下鄉活動經費不足,嚴重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六是現有人才隊伍年齡偏大,知識結構單一,高學歷、高技能人才缺乏等。
三、扎實有效開展農機科技下鄉活動的建議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面對新的形勢、新的問題,應不斷更新觀念、創新機制、夯實基礎,提升效能,以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機化又快又好發展的要求。
(一)提高認識,增強發展現代化農業的使命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發展現代化農業,為農機科技下鄉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科技是“三農\"發展的重要支撐,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助推器。大力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培養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用現代化農業裝備和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現代農業,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農業機械化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具體體現,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造就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環節機械化,必須培養更多的農民成為生產技能型、經營管理型、技術服務型能手,催生更多的農機大戶、種植大戶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造就更多的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因此加強以農機科技下鄉活動為載體的農機科技教育培訓,不僅是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新形勢下農民快速轉型的必要手段,是現代農業穩固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增效的主要措施。要從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于長遠,堅定兩種理念:一是樹立服務大農業、服務大農機的理念;二是樹立科技興機、人才強機的理念,切實把農機科技下鄉活動融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以科技為先導,增強科技下鄉活動的影響力。現代農業需要農業科技提供技術支撐,農業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技術環節,也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農業要增產,農民要增收,必須以科技為先導,才能不斷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和耕作方式,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因此,農機科技下鄉活動必須與發展現代農業緊密結合起來,擴大科技下鄉活動內容,大力開展小麥、玉米收獲、秸稈還田、土地深松、免耕播種等保護性耕作在技術模式的引領下,重點在玉米免耕播種、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化生產、品種選擇、機具配置、作業要求、技術規范上搞好科技指導和科技服務,滿足農民在耕、種、管、收、加等方面的技術需求,增強農民科技興農、以機興農、以機致富的本領,凸顯農機科技下鄉活動效果,彰顯農機科技下鄉活動影響力,才能使農機科技下鄉活動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三)強化“四個”結合,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一是與國家和政府實施強農、惠農政策相結合,把農機科技下鄉活動融入政策實施當中,加強指導、科學推進,最大限度地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扶持,進一步完善農機科技下鄉的服務功能;二是與農機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相結合,加強對農機合作社的技術服務與指導,全面提高合作社成員和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推動農機合作社進一步優化結構,增強農機合作社的專業化、組織化、規模化綜合服務功能;三是與創建農機科技示范園區相結合,依托創新示范園區,最大程度地發揮農機科技示范園區的示范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四是與新聞媒體、生產廠家、銷售企業相結合,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優勢,激發廣大農民對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和應用愿望。在農機科技下鄉活動中,結合生產廠家、銷售企業,一方面組織一批多功能、高技術含量的新機具進行演示,不斷豐富科技下鄉機具品種、科技培訓內容,盡量滿足農民對各種類型機具的技術需求;另一方面通過生產廠家、銷售企業與農民面對面、零距離接觸,了解農民群眾產品建議,達到生產廠家、銷售企業受益、農民群眾滿意的“雙贏”目的。
(四)構建多元化培訓機制,充分發揮農機化學校在農民教育培訓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強化農機生產企業、農機銷售企業和農機推廣機構的有效銜接和聯合,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及其他社會機構參與,構建多方參與支持有力的農機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形成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機制;鼓勵各種社會資金投入農機科技教育培訓領域,建立起以政府資金投人為主導、企業、單位、個人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人機制;推動農機科技部門與農機科技教育培訓機構密切協作,形成“科研成果、實踐示范、推廣應用、教育培訓”一條龍的工作模式,構建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
(五)加強農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打牢農機科技下鄉活動基礎。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轉化為第一生產力,必須有一支技術過硬、素質優良的農機人才隊伍進行推廣、培訓引導和組織實施。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機科技下鄉隊伍建設。工作中,通過研討會、交流會、培訓會、技能比賽等形式,提高農機科技下鄉活動團隊的整體能力和適應能力。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有計劃地組織科技人員外出學習,開闊視野,增強服務能力。切實加強農機科技人員素質教育,增強“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建設新農村\"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把農機科技下鄉活動深人到田間、地頭。同時,及時精選、更新和完善科技下鄉的內容,把機具的使用與保養作為科技下鄉的重點項目,大力推進低碳、環保、適宜型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
(作者單位:巨野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