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迅猛發展的當下,抱怨和憂慮是無濟于事的,企業、平臺和機構,不能迭代發展就存在被替代的風險。
事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推動力量在于迭代作用和替代作用。在當前高速變化的歷史時期,我們感受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涌現,以及這些結果帶來的深刻影響。
談論“進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如何看待進步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話題,反映和體現著人們對事物變化的不同感受和看法。一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常識,另一方面由于人具有的趨同性,多數人感受到的“進步”,必然會固定成社會的進步趨勢。當然,人們(包括每個人)對于進步的認識會隨著時間的延伸而發生變化,而這也正是社會具有活力的本質特征。
或許綠皮火車和高鐵是最能說明迭代和替代變化的典型事例了。對于非常多的中國人來說,十多年前每到春運,幾乎都不得不面臨一場極其痛苦的經歷。為了實現春節期間與家人團聚,很少有人是不需要做一番掙扎的。漫漫回鄉途中,不但車慢人擠,更令人沮喪的是經常根本就不能及時買到車票。然而,開始于2008年的中國高鐵的大規模建設,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誠然,在以綠皮火車為主的時期,包括技術在內的方方面面也一直在改進,雖然如此,就其變化來說那頂多是迭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在以新技術為支撐的高鐵網絡開建和開通后,舊有技術大范圍地被新技術替代,鐵路網絡的運輸能力和給人的高質量感受才出現了巨大進步。高鐵網絡形成規模后,高鐵系統內的技術創新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繼續提升和進步,從而又形成了新的迭代變化。這樣一來,今后也完全有可能出現新的技術進步并促成新的替代。
理性且實事求是地講,為推動社會的持續創新發展,迭代和替代是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和認識的。迭代和替代既有區別也有關聯。
以技術產品為例。一個類型或品種的產品,其質量、性能、操控的難易度,以及投入產出比等方面都需要不斷改進。在這類過程中,主要的特征是迭代。當然“局部”地看也有替代,比如著名的航空產品J10,從立項研發到首飛到多次迭代后的定型,前后歷經了30余年,充分說明迭代的必要性和重要價值。再向前發展,新的產品品種J20已經不能看作是J10的迭代了,它成了新的產品系列,完全是新一代的產品。如果一定要說是迭代,那也是產品代際演變的迭代。而從升級換代的角度來說,這體現的是替代。通常,在包含復雜技術的產品類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迭代和替代就是這樣交織在一起的,迭代中有替代,替代后又會出現新的迭代。迭代當然離不開創新,而替代往往會涉及到更大更本質的創新。
需要申明的是,通過迭代而形成的不同版本和通過替代而出現的不同類型,可能會同時存在,而不會簡單地新出舊滅。一般說來,新版本總會比舊版本有吸引力,新類型總會比舊類型有優勢。但是,多元化多樣性的社會本性使得迭代和替代形成的很多結果往往會包容共存以服務社會。對此,企業主體、行業平臺應有所認識和恰當把握。迭代和替代并不意味著結果的單一性——淘汰。一些市場主體由于對這類問題產生誤解而在不恰當的時點上主動和提早地放棄了機會。這一點是非常令人可惜的。
正確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且促其走向成熟,同樣需要把握好對迭代和替代的認識。在我們長期使用一個有一定美譽度的產品和系統的過程中,當感到其功能和性能有顯著的改進時,反映的就是迭代的作用。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曾經一些還算不錯的系統和工具被冷落了,這體現的就是由于其迭代提升不足而出現了被替代的征兆,或者已經被替代或拋棄了。在人工智能生態建造和完善過程中出現替代變化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過去一些傳統的產品甚至人們奉獻和服務社會的方式被替代了,這也成了很多人對AI過分憂慮的直接原因。客觀地說,在當前要做到(人)不被替代,人自身就應不斷地迭代,就是要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在AI迅猛發展的當下,抱怨和憂慮是無濟于事的,企業、平臺和機構,不能迭代發展就存在被替代的風險。這一點是整個社會必然要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