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和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升級的背景下,跨國公司選擇深度融合中國產業,等于獲得了穩定與具有韌性的供應鏈環境,有利于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
商務部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014家,同比增長11.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加4232.3億元人民幣,其中瑞士、日本、英國等主要經濟體對我國的投資額增幅均在37%以上,尤其是瑞士對華投資同比增長高達68.6%。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等全球化逆風甚囂塵上的國際環境中,跨國公司依然加碼中國投資,無疑凸顯了中國市場的獨特魅力與非凡吸引力。
更深更優地融入中國
稍微拉長一點時間看,去年我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同比增長9.9%,實際使用外資1162億美元,因此,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外商投資實際連續增長了6個季度,同時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超過126.9萬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十四五”期間累計新設外資企業22.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達到7087.3億美元,占總量之比分別約為18%和3.4%。
引資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外商的投資方向與結構以及外資的質量出現了明顯優化。一方面,隨著我國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制造業服務化趨勢的加速,服務業逐漸取代制造業并成為吸引外資的新引擎,制造業吸收外資比重持續下降,服務業占比持續提升。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制造業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占比已降至不足12%,而服務業則超過87%,今年上半年,制造業與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占比分別為30.2%和69.6%。
由于我國正處在產業升級窗口期,創新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高端制造、數字經濟、新能源產業等發展新動能持續壯大,外資企業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信號,“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等成為它們關注和投資的重點,同時緊盯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機遇,依托中國創新生態系統,外資在未來前沿產業的投資布局也呈加速狀態。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到34.6%,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278.7億元人民幣,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化學藥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27.1%、53%、36.2%、17.7%。
紛紛在華創設研發中心既代表跨國公司扎根中國的定力,也反映出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合作已由“市場導向型”“成本導向型”延伸至“創新驅動型”,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以及蘇州等城市不僅是跨國公司的總部聚集地,也是跨國公司全球研發中心的分布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上海累計認定外資研發中心達?605家?,較2024年實現成倍增長,而北京去年新認定外資研發中心就超110家,目前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數量達到221家,也實現成倍增長。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投資研發高地,既縮短了供應鏈半徑、提升了響應速度,又能依托本地配套團隊捕捉市場趨勢,為保持在華長期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跨國公司的集群陣容中,頭部企業成了對華投資的主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以17個國家、6個大行業的103家具有代表性的跨國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發布的《跨國公司在華發展報告(2025)》指出,超過15%的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額達到1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三星電子、現代汽車和巴斯夫在所有跨國公司中的投資額位居前三,均超過300億元,凸顯行業頭部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
加深對華市場融合與產業融合成為跨國公司的重要趨勢。按照《跨國公司在華發展報告(2025)》的調查數據,近七成跨國公司通過在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子公司來深化產業鏈融合與市場滲透,進而增強與中國產業鏈中各類企業的交叉融合。同時,工信部的數據表明,中國制造業中的31個大類和548個小類都有外商投資,超60%的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有外資企業代表參與。在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和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升級的背景下,跨國公司選擇深度融合中國產業,等于獲得了穩定與具有韌性的供應鏈環境,有利于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
擋不住的市場魅力
在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框架下,外資企業到特定的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當地首先必須能夠供給較為顯著的比較優勢。不錯,很長一段時間跨國公司投資中國主要看中的是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甚至較輕的稅負,但是,隨著這些要素優勢的喪失以及政策對稅負機制的調整,跨國公司至今依然對中國市場癡心不改和情有獨鐘,除了能夠獲得較合意的投資回報外,它們最能感受到的是中國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以及新興產業與人力資本優勢。
用公開透明、秩序穩定且可預期的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來形容目前中國的社會生態一點也不過分。既不像一些發達國家政黨撕裂、政局不穩定以及政策不連續,也沒有同一些發展中經濟體那樣出現國內矛盾沖突以及周邊地緣政治摩擦升級,中國從五千多年的歷史深處走來,以和為貴、和合共生的文明傳承,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社會氛圍,構成中國和諧的人文環境底色,并且最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最安全國家之一,2024年全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7%,且無論是從刑事犯罪率看,還是從命案、槍案數量看,都遠遠低于許多發達經濟體。跨國公司由此吃下了增資中國的“定心丸”。
在政策環境上,中國始終扛起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的大旗,并不斷推動全球化進程,同時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持續提高國際貿易與投資的便利化程度,特別是當中國政府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提上前臺時,對外資進一步投資中國更是形成了強大的“磁吸力”。截至目前,中國政府對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已進行了8次縮減,從最早190項縮減到現在的全國版29項和自貿試驗區版27項,在此基礎上,2024年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了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并明確在部分地區開展云計算、生物技術、獨資醫院等開放試點;與此同時,共計20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省市開展了1100余項試點任務,而在《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中,又明確擴大電信、醫療等領域開放試點,鼓勵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
在法治環境方面,基于不斷完善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機制,以及全面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的基本原則,中國累計制定、修訂、廢止法規文件500多部,特別是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數據跨境流動、財稅優惠方面,有關政策條件持續改善和優化,從而保障了外資企業公平參與標準制定、政府采購、招標投標等商業活動;另外,中國有關政府部門持續開展服務外資企業專項行動,推動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
除了寬松與友好的政策法治環境外,中國更有著令跨國公司踏實與信任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鏈供給保障環境。一方面,中國具有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的龐大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現代化港口和國際機場等,為貨物運輸與人員流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不僅如此,中國還具備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和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既能為企業提供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制造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更能提升跨國公司的資源協同效率。
另一方面,中國科技資源展示出了充沛的富氧含量,如中國擁有26個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的數量超過500萬人,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總體規模接近2000萬人,與G7國家同類人才數量的總和相當等等,利用與開發高端智力資源,跨國公司完全可以將中國打造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而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產業體系完整、配套能力強的供給優勢,以及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科技創新成果能夠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可使跨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
還要強調的是,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5.3%,在頂壓克難與穩中求進格局中展現出了強大抗壓能力和發展韌性,就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大幅上調0.8個百分點,至4.8%,另外一個重要數據特別值得關注,今年上半年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458億元,同比增長5%,在國內經濟總體向上以及消費數據顯著改善的趨勢下,中國市場為跨國公司提供回報的預期愈加清晰。數據顯示,近年來外商在華投資收益率約為9%,位居全球前列;另據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調查報告,受訪企業普遍表示在中國能夠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近九成美資企業在華盈利,且這種趨勢還會隨著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潛能而繼續爆發。
目前,我國消費規模雖然很大,但在國民經濟和總需求中的比例還比較低,與發達經濟體有大約20個百分點的差距,消費擴大潛力十分可觀,與此相對應的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特別是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消費增長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另一方面,我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90后”“00后”正成為新的消費主力軍,對新技術新產品接受度高,同時消費結構正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升級,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更重要的是,未來我國還將加快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培育壯大消費新場景和新動能,跨國公司在贏得更廣闊市場空間的同時,也獲得了商業模式、市場生態創新的豐富試驗場。
政策還會更加友好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以及國際合作與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跨國公司推動了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還通過本地前后向關聯,促進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深度融合。以國內最新開放的汽車業而言,根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未來共贏發展再起航》報告,特斯拉、大眾、通用等汽車公司進入中國以來,不斷提高零部件本地化采購率,目前已達90%以上,帶動了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重要供應地。
不僅如此,跨國公司通過市場競爭、示范效應、人員流動等,顯著提升了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通過技術溢出,推動了國內高附加值產業的成長,助力我國經濟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與知識密集型轉變;不僅如此,跨國公司在中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并助力我國勞動力整體技能水平提升,并成了地方政府和中央財稅收入的重要提供者。來自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報告顯示,在華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四分之一的工業增加值、七分之一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通過地方調研、座談會、一對一走訪等多種形式與渠道聽取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實際感受、客觀訴求和具體建議的基礎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會同財政部、商務部等國務院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再次表明了我們歡迎跨國公司長期投資、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的開放態度,且動態來看,中國政府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宏觀政策留有后手,跨國公司將從中得到更大的滿足。
首先,增量投資空間有望進一步拓寬。2025年新版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即將推出,科技、金融、醫療、電信、文化等10多個服務領域的外資準入門檻將持續降低甚至部分行業限制可能“清零”;另一方面,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即將出臺,目的是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為此,各地將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外商投資企業境內新的投資項目庫,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項目可納入重大和重點外資項目清單,并享受相應支持政策。
其次,政策供給強度有望進一步升級。一是針對跨國公司再投資的土地要素配置政策供給將更加優化,如跨國公司在境內再投資時可靈活采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以降低初期用地成本;二是稅收支持政策將更有力度,如在華再投資的跨國公司若符合鼓勵類項目等規定,可享受進口設備的減稅政策支持;三是金融支持和創新力度將繼續加大,除了各類金融機構圍繞跨國公司再投資豐富創新產品和服務外,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所需的外方關聯股東貸款、“熊貓債”,優化管理流程有望納入“綠色通道”管理。
最后,配套服務功能有望進一步強化。一是打破部門間、地區間的信息壁壘,建設全國統一的外資企業數據庫,推動與加強部門與地區間信息共享,以此不斷優化跨國公司再投資的產業與地區布局;二是部門協調、央地聯動,央地同向發力,同時各地方按照職責權限、結合本地實際,不斷細化工作舉措,持續提升跨國公司再投資的便利度;三是構建政策組合與集約矩陣,清除互相牽絆與目標離散的政策措施,實現政策服務指向的高度一致與同頻共振,讓跨國公司擴大對中國的再投資能夠有的放矢。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