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水電工程在構造友好型區域能源合作模式的同時,也有力推動了全球能源管理秩序從“資源爭奪”走向“利益共享”,從“市場壟斷”走向“開放互聯”。
在人跡罕至的高危地帶施工作業,在巖體堅硬的雪域高原鑿壁穿洞,在氣候惡劣的“世界屋脊”引水發電,中國正以全球難以望其項背的技術優勢建造一座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偉大工程。這座矗立于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巨型水電站,不僅將鍛造出中國經濟的超級引擎,還會驅動中國能源結構的強勢轉型與升級,進而迸發出新型能源的替代效應,并引致經濟增長動能快速置換;不僅如此,雅江下游水電工程勢必帶動中國產業空間布局的進一步優化,增大區域間產業集群的互補與互動,與此同時,作為全球清潔能源發展的一座閃耀里程碑,雅江水電工程隱含著地緣政治博弈的戰略深意,它是中國政府精于國家治理和參與全球治理的能量半徑大延伸,更是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與惠及周邊國家、再造經濟動能與保護生態環境、開發本土資源與盡顯國際擔當之間精密平衡思維的系統性完美展示。
“巨龍”身上的水電光彩
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被譽為“天河”的雅魯藏布江奔騰而過,它宛如一條銀色巨龍,自西向東洶涌奔騰,途經西藏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四個地市,蜿蜒流經23個縣,全程長達2057千米,最終在林芝市墨脫縣的巴昔卡小鎮附近揮別祖國,流向印度和孟加拉國,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作為雅江在境內的下游地段,從林芝市米林縣派鎮起,至墨脫縣出國境處止,全長約496公里。
雅魯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穿越地球上最長和最陡峭的峽谷,年徑流量高達1654億立方米,是黃河年徑流量的近3倍,更因為總體落差達到驚人的5435米,雅魯藏布江成為全球水能蘊藏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尚未開發的水資源在亞洲所有河流中更是名列前茅。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宗祜在《中國水能資源開發戰略研究》中的數據,雅魯藏布江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約為1.1億千瓦,占全國的16.6%,僅次于全流域的長江,居全國第二,但論單位面積水能蘊藏量,雅魯藏布江又是長江流域的3倍。
在位于下游墨脫縣的大拐彎處,短短50公里的峽谷區間,雅魯藏布江竟然鬼斧神工般地形成了2350米的天然落差,相當于從華山之巔直墜秦嶺腳下,絕對海拔是三峽大壩水頭的20多倍,由此也造就出了全球水能蘊藏量的巔峰之作。據《中國能源報》報道,僅大拐彎段一處便蘊藏著全國十分之一的巨量水能,且單位水能密度可達到三峽的7倍,換句話說,這里的每一滴水蘊含的能量若被開發利用,都可轉化為強大的電能,也就是同樣的水量可以發出更多的電能。
按照計劃,雅江下游水電工程總投資約1.2萬億元,最終建成的5座梯級電站,可實現超800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約為三峽電站的80%,不過,雅江水電站的發電量可達3000億度,為三峽的3倍之多,意味著前者比后者的發電效率更高;另外,從需求應用價值的角度講,雅江水電站的單日發電量足以滿足印度德里全城一周的用電需求,年發電量足以滿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座超大城市的全年用電,相當于逾3億人年度用電需求都可以從雅江水電站身上獲得充分滿足。
神奇的技術力量
雅魯藏布江下游處于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帶,地震烈度高達9度,比汶川還高,而且板塊新構造運動極其活躍,地震頻繁發生;另外,雅江兩岸河谷深切,山體坡度達60°以上,巖體破碎,同時河床下還存在古滑坡堆積體,地質條件之復雜可用“噩夢之地”來形容;不僅如此,工程所涉區域無一條鐵路,公路網也十分稀疏,且部分工區海拔超過3000米,年降水量超4000毫米,雨季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奔瀉乃家常便飯,物資運輸與施工難度之大均為世界罕見。
更為重要的是,雅江水電工程所涉區域還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同時也是墨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下游印度—緬甸生物區系交匯地,這里棲息著孟加拉虎、白肢野牛等世界珍稀物種以及雪豹、赤斑羚等高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此外還生長著多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且工程建設可能阻斷魚類洄游通道,平衡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成了繞不過的重大課題。
用直升機和無人機集群吊運工程設備,依靠5G遠程控制實現嚴酷環境下精準施工,通過“極地起重機”確保極寒條件下對目標物的順利抓起與裝載,再采用納米工藝將大壩抗震性能提升40%……這些由各種高端技術基因強勢集成的超級硬件與先進材料,輻射到地質分析、物資傳輸、混凝土溫控、巖體固化、巖洞爆破等工程的各個領域,其中的“預應力錨索+智能阻尼”系統更是成了雅江水電站巋然立于地震帶之上而永續不倒的關鍵。
預應力錨索宛如為建筑物注入強大的“筋骨”那樣,它一端牢牢地錨固在穩定的巖體深處,就如同將根基深深地扎入大地,為整個結構提供了強大的錨固力,當面對地震產生的巨大拉力時,預應力錨索能夠憑借自身的高強度和韌性,有效地抵抗拉力,防止建筑物被拉垮。而智能阻尼系統則像是一個智能的“減震器”,在地震發生時,它能夠迅速感知到結構的震動,并通過內部的特殊裝置,將震動產生的能量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從而有效地減少結構的震動幅度。
高原施工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數值達38MPa(380公斤壓力/每平方厘米)的超高壓地應力,為普通工程的數十倍以上,通俗地講,火藥點引爆后產生的破壞力,不僅可能造成范圍內外的地質全面而劇烈塌方,而且高速飛射的密集碎片會對基礎設施與活動人群構成極大傷害。不過,有了“深部巖體卸壓爆破法”,各種意外風險便可得到有效屏蔽,這種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炸藥的爆炸能量,在深部巖體中產生一系列的裂隙,從而釋放巖體內部的應力,再配之以精心設計爆破方案,控制炸藥的用量和爆破順序,超高壓地應力的危機程度就鎖定在了安全范圍之內。
據行業測算,一般水電項目環保投資占比5%—10%,因此,雅江水電工程用于生態保護與環境修復的預算支出突破了100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投資用在了“截彎取直+隧洞引水”方案之上,該方案以開鑿山體隧道取代傳統筑壩蓄水,90%的主體工程建于地下,5座梯級電站的發電機組均嵌于山體之中,成本雖增加了不少,但沒有切斷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而且隧洞引水方式也減少了河道擾動頻率,為珍稀魚類創造了安靜舒適的水下綠道;不僅如此,通過“截彎取直”方案,中國的盾構機技術及其超凡能量更清晰地展示在國際工程舞臺之上,而“隧洞引水”方式也突破了筑壩攔水的傳統路徑依賴,使得更多的綠地資源得以保存下來,也避免了大規模移民給民眾帶去的更多干擾。
數字化技術在雅江水電站的建設與管理上扮演著“智慧大腦”的角色。流域內分布著2000個傳感器,它們如同水電站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構成了一個天—空—地一體化的智能控制系統。這些傳感器能夠實時采集水位、流量、水質、地質等多方面的數據,并通過先進的通信技術,將數據快速傳輸到控制中心,快速運算之后,智能控制系統能夠提前72小時對跨境洪水進行預警,并且預警精度高達98%,而更重要的是,智能控制系統還可對每秒水流量波動進行±15%的靈活調節,確保了下游國家的基本用水權益處于穩定狀態。
非凡的經濟價值
雅江水電站建設周期約15年,總投資規模相當于全球最貴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的10倍和三峽工程的5倍有余。參考三峽工程的原材料需求,雅江下游水電工程需消耗1.5億噸砂石骨料、1000萬噸特種水泥和300萬噸鋼材,其中水泥需求達5000萬噸、鋼筋1200萬噸,另外還有超100萬噸的炸藥總需求量,再加上5000臺(套)智能監控設備,整個工程在建設周期將產生超3萬億元的上下游產業產值。按照重大水利工程投資拉動效應測算,每1000億元投資可帶動GDP增長0.15個百分點,雅江水電工程總投資可拉動GDP增長1.8個百分點,儼然就是一個經濟增長的超級引擎。
再生經濟動能的同時,我國產業組織的空間布局也將隨著雅江水電工程的推進與落地而更顯合理與優化。雅江電力以遠距離外送為主,在直送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等東部負荷中心的同時,兼顧西藏本地用電需求,并與周邊風、光資源匹配耦合形成可再生能源集群,讓“東數西算”工程獲得更為穩固與充沛的綠色電力支撐;另一方面,隨著雅江水電提供的穩定綠電輸入,“西電東送”正在升級為“西產東聯”的新模式,其中西部利用綠電能源優勢發展電解鋁、數據中心、多晶硅等高載能產業,東部則專注于高端制造和服務業,形成區域互補與產業集群互動的良性生態格局。
雅江工程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國內能源結構在加速轉型中直接強化中國經濟的自主性與獨立性發展。一方面,目前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占比為12.9%,是僅次于火電的第二大能源來源,雅江水電站的建成無疑將顯著提升水電占比,國內能源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更為關鍵的是,加速布局雅江水電工程這一重大基礎設施,可直接削減12%的原油進口量(按發電用煤與原油的替代當量計算),使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降至63%左右,在提高國家能源安全度的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完成從“能源進口國”到“能源強國”的身份轉變,同時強力破除經濟增長的外部能源依賴瓶頸。
經濟規模擴張的同時,西藏地方財政收入也將發生明顯改善。工程投產后,僅發電收益一項每年即可為西藏帶來約120億元的稅收收入,加上工程建設期間的增值稅、所得稅等,年財政收入增量可達200億元,相當于2024年西藏地方財政收入的71.4%,借此“源頭活水”,西藏不僅可以徹底改變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過度依賴,而且可以培植與強化區域財政“自我造血”的重要細胞。
產業關聯方面,雅江工程投產后,西藏上網電價預計降至0.1元/千瓦時,僅為東部地區電價水平的1/3,借助綠電優勢的支撐,西藏的高載能產業產值有望實現萬元級以上的擴張,同時這些產業可將西藏的能源優勢直接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資源—能源—產業”的價值閉環。另一方面,按照西藏自治區文旅廳的規劃,結合雅江集團生態旅游項目的推進節奏,加之川藏鐵路2030年通車后年增200萬游客的預期,疊加高端定制游(如徒步墨脫、水質監測體驗)年增收5億元的潛力,以及雅江水電站建成后帶來的200億元旅游收入增量,未來十年西藏旅游業有望進入提質增效的快車道。
清潔資源強勢賦能,新型產業集群聯袂牽引,西藏地區的民生將獲得空前改善。據西藏自治區人社廳的測算,雅江水電工程等核心項目可直接創造5萬至10萬個就業崗位,高峰期用工需求可達20萬人;進入運營期后,項目將新增20萬個長期就業機會,約每14名藏民中就有1人從中受益,若再加上工程竣工后引致的物流運輸、商貿服務等產業快速發展,新增就業崗位不僅將使西藏的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到2035年有望達到60%以上,而且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望提升至10%以上,顯著高于傳統經濟模式下的增長水平,西藏民眾的生活水平將由此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與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地緣爭奪不同,跨境清潔電力貿易具有非排他性和可持續性,更容易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中國與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國簽署的協議不僅涉及電力出口,還包括電網互聯互通、技術培訓等內容,這些合作正在構建“利益共同體”而非傳統的“資源控制關系”,它超越了“援助—受援”的單向模式,建立了基于市場規則的互惠互利機制。正是如此,雅江水電工程在構造友好型區域能源合作模式的同時,也有力推動了全球能源管理秩序從“資源爭奪”走向“利益共享”,從“市場壟斷”走向“開放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