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情境教學作為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聚焦當前情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一境到底”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獨特優勢,并結合問題鏈式設計與整體情境教學理念,以“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為例,設計基于“一境到底”的問題鏈式整體情境教學,以期為優化地理情境教學提供實踐路徑。
關鍵詞:“一境到底”;情境教學;問題鏈;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9-0035-06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情境教學因其契合新時代“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受到廣泛關注[1],成為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教學方法。在當前情境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通過創設導入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利用多樣化情境解讀具體知識點,并依托情境促進知識遷移與應用。然而,傳統的“多境”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①情境數量過多、信息量過大,易使學生在解讀情境時消耗大量精力,增加了學習負擔;②情境挖掘深度不足,情境應用流于表面,未能充分激發學生情感與認知,削弱其學習動力;③情境間彼此獨立、缺乏系統性,使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地理思維體系,創設流暢而深入的學習體驗。
為解決這一問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對地理學科情境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要完整呈現問題及其情境,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核心基礎和背景,而不僅作為教學“導入”[2]。在這一要求下,“一境到底”的情境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旨在通過引入一個持續且深入的情境并使其貫穿于課堂各教學環節,以設計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鏈為核心推動教學過程[3]。該模式通過整體、連續的情境展開教學,使學生緊跟課堂進程,沿著不斷進階的問題鏈進行深度思考,強化思維連貫性[4];通過激發探究興趣,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塑造正確價值觀,并潛移默化地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與傳統的片段式情境教學相比,“一境到底”情境教學的突出特點在于其整體性與連貫性,能清晰地展現地理事象隨時空演變的過程。在空間變化顯著、地理演變過程較為迅速的教學內容中,這種教學模式尤為適用。此外,該模式通常以具體區域為載體,依托具象情境為整體背景,通過專題地圖、區域材料等素材創設區域情境,將地理位置、時空分布特點、地理演變過程、地理成因等知識蘊含其中,充分體現情境與區域地理內容的高度契合[5]。因此,“一境到底”模式在高中地理必修二與選擇性必修2模塊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尤其適合探討地理環境變化和區域治理等相關主題。
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當前情境教學局限性的基礎上,提出基于“一境到底”的問題鏈式整體情境教學,并以“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為具體案例進行教學設計與應用探索。旨在通過問題鏈驅動的整體情境教學設計,為優化地理學科的情境教學提供參考路徑,幫助地理教師構建系統化教學流程,進一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和地理核心素養提升。
一、基于“一境到底”的問題鏈式整體情境教學實施策略
1.立足課標要求,突出核心概念
課標規定了地理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內容等,是地理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立足課標要求,教學設計應抓住學科核心概念,厘清教學邏輯結構,確保情境教學高效實施。在情境選擇上,教師應緊扣教學主線,做到“少而精”,避免由于情境內容過多、過于復雜,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增加其學習負擔。因此,“一境到底”模式強調情境的精煉與集中,力求通過聚焦關鍵概念、核心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專注度,使情境在教學中發揮最大引導作用。
2.著眼時空變化,創設整體動態情境
地理學科的整體性特征決定了地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而這種系統性要求情境教學具有連貫性和整體性[6]。教學設計應遵循整體理念,確保各分支情境緊密服務于整體目標[7]。具體而言,在初識階段,學生通過引入情境初步接觸新知識;在內化階段,學生通過情境深入理解并掌握核心知識;在遷移運用階段,學生通過探究活動鞏固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作為地理教學內容的核心對象,地理環境本身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因此,情境教學不僅應具備整體視角,還應體現動態變化,以幫助學生在系統化情境中理解地理現象的時空演變?;凇耙痪车降住钡膯栴}鏈式整體情境教學,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組合,動態與靜態的轉換以建構情境,反映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為學生縱深思維的發展提供平臺:該模式將區域置于動態時間進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現象的整體演變;在靜態時間節點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演變的特征、成因及其影響;通過呈現不同區域及其不同發展階段,啟發學生自主發現并歸納推理地理過程的普遍規律及區域差異。
3.設計核心問題鏈,推動深度思考
問題鏈是連接知識與情境的橋梁,設計合理的問題鏈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在以問題鏈推動情境教學這一框架下,問題鏈的設計不僅應遵循知識的內在邏輯,還要與整體教學情境相融合,從而促進學生結構化認知的構建與思維水平的進階。通過挖掘各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地理要素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8],教師可從低階思維問題入手,設計具有思維梯度且逐步遞進的問題鏈。具體而言,首先,設置記憶、理解等基礎性認知問題,如“解釋某一概念的含義”或“描述其空間分布的特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基礎;其次,通過應用、分析類問題,如“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或“說明其產生的影響”,促進學生思維深化;最后,過渡至評價、創造等高階思維活動,設置如“你是否贊同某一觀點并說明理由”或“提出具體解決措施”,引導學生逐步實現思維層級躍遷。
例如,在“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主題中,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鏈:①如何定義生態脆弱區?其主要特征有哪些?②導致生態脆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如何交織?③如何通過治理措施改善生態脆弱區的狀況?這些措施實施的難點在哪里?④如何評估生態治理的成效?如何確保其可持續性?通過設計這一核心問題鏈,學生不僅能逐步深入理解“生態脆弱區”的概念和治理策略,還能學會如何系統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知識遷移與應用。
4.注重學習體驗,增強情感感知
情境教學的有效性不僅體現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更在于它能激發學生情感和興趣。當情境設計浮于表面時,學生往往難以產生深度情感共鳴和認知投入。因此,情境教學應注重情感體驗,提升其學習參與感和獲得感[9],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為此,教師應設計具有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教學活動,如“探究活動”和“課后調查”等,鼓勵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參與,進行問題分析和解決。
在“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這一教學案例中,可通過組織小組討論、實地考察、數據分析等活動,增強學生參與感。例如,在設計濕地恢復方案時,學生可結合調查結果和資料進行分析,提出治理策略,并與同學分享與討論。通過創設此類情境任務,學生不僅能從理論層面理解生態治理的重要性,還能在實踐中提升問題分析和合作溝通能力。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情感投入和認知反思也會不斷增強,從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收獲更豐富的學習體驗,創造更有價值的學習成果。
二、基于“一境到底”的問題鏈式整體情境教學設計方案——以“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為例
1.情境創設
本文以“若爾蓋濕地的前世今生”為情境主線,構建整體動態情境,將教學內容結構化為5個部分:“區域特征及條件—生態問題的表現—生態問題的成因—生態問題的影響—綜合治理措施”,并依照時空順序分設“緣起”“共探”和“守護”3個子情境(圖1)。在“緣起”情境中,學生通過分析若爾蓋濕地的區域特征及生態條件,初步理解生態脆弱區的定義和特點;在“共探”情境中,學生通過探討濕地退化的表現和成因,進一步理解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在“守護”情境中,學生通過分析生態治理措施,提出若爾蓋濕地生態恢復方案。每個子情境中均設計了層層遞進的問題,幫助學生在動態情境中建立連貫的知識鏈條,形成完整的“鏈式思維”,推動其深度學習。
2.教學分析
(1)課標及教材簡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部分,對應課標要求為“以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的措施”[2]。基于此,教學設計方案圍繞生態脆弱區的自然特征、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展開,通過典型案例分析——若爾蓋高寒濕地生態系統,系統呈現脆弱區退化問題與治理路徑,涵蓋區域地理條件解析、人類活動影響評估及可持續發展對策建構3個維度,著重剖析高寒濕地特有的生態脆弱性表征及其恢復治理實踐,旨在通過案例探究引導學生理解人地協調理念在區域治理中的具體應用。
(2)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掌握必修課程中的自然地理基礎和人地關系原理,對生態系統和區域分析有初步認識,但對生態脆弱區的系統性理解和綜合運用能力尚待提升。學生或許通過生活經驗及媒體了解濕地退化等現象,但缺乏基于地理視角的深入分析能力和實踐操作經驗,且對若爾蓋濕地的具體背景知之甚少。因此,教學需通過情境化的問題鏈設計,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系統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整體躍升。
(3)教學目標
通過若爾蓋濕地情境教學,學生能在分析其區域特征、生態問題成因及綜合治理措施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地理知識和方法,理解生態脆弱區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區域差異性(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構建從問題識別到解決方案的系統思維鏈條,并提出科學可行的生態恢復建議,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提升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若爾蓋濕地的生態脆弱特征、問題成因及治理措施;難點:構建從分析區域特征到提出治理措施的系統思維鏈條。
3.教學過程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明確的情境任務和精心設計的問題鏈,促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每個環節,并逐步加深對“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這一主題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在情境中的表現,并靈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情境推演中獲得所需知識與思維工具。具體教學設計如表1所示。
這5個環節環環相扣,通過視頻導入激發興趣,由“緣起”引出背景;“共探”剖析問題;“守護”提出解決措施;“遷移運用”激發拓展思考,幫助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完成從情境學習到知識遷移的全過程。該教學設計不僅幫助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還培養了其綜合思維能力與可持續發展意識,充分體現了思維的進階和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4.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設計參考周文葉和胡靜(2021)[10]對表現性評價的多維性分析,以及周霞等學者(2021)[11]對地理實踐活動表現評價的研究,從知識掌握、思維過程、合作與溝通、情感態度4個維度出發,通過分層評價對學生在“一境到底”問題鏈式整體情境教學中的學習表現進行全面評估。分層評價共設4個水平,分別為水平1(1~6分)、水平2(7~12分)、水平3(13~18分)和水平4(19~25分),依次反映學生在不同維度上的能力水平與發展潛力。為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準確性,本評價體系結合了自評、互評和師評3種方式,權重分別為30%、30%和40%,通過多角度反饋、多主體參與,以期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學習過程表現。最終,分數將按照總分86~100分為A(優秀);73~85分為B(良好);60~72分為C(合格);60分以下為D(不及格),進行等級劃分,具體評分方式如表2所示。
每次評價結束后,教師應提供詳盡反饋,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自身優點與不足。例如,在知識掌握和思維過程方面的反饋,有助于學生明確在分析地理問題和應用綜合治理措施時的提升空間;在合作與溝通方面的反饋,利于鼓勵學生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提升溝通與表達技巧;而在情感態度方面的反饋,能引導學生培養生態保護意識及自我反思能力。通過此種方式進行表現性評價,教師不僅能全面了解其學習成果,還能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持續改進,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總結與反思
基于“一境到底”的問題鏈式整體情境教學設計,具有整體性、連貫性、動態性等特點,能有效解決傳統地理情境教學中常見的知識碎片化、情境解讀繁瑣、思維斷裂等問題。在“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這一教學案例中,通過“緣起—共探—守護”的整體情境和層層遞進的問題鏈設計,學生不僅構建了完整的知識體系,還在深度思考中提升了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和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生在動態情境中經歷了多層次探究,通過具體任務與問題鏈引導,逐步建立其對生態脆弱區的系統性理解,形成“地理思維鏈條”。同時,此設計強調學生主體性,通過情境任務的深入參與,學生能體驗真實生態問題,增強情感共鳴和責任意識。
此教學模式不僅適用于“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也可推廣至其他地理課程。例如,在“城市化進程”主題中,可設計“起源—演變—應對”情境,問題鏈從“城市化的動因是什么?”到“城市化帶來了哪些問題?”再到“如何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此外,在“氣候變化”主題中,可構建“特征—影響—對策”情境,問題鏈依次為“氣候變化的證據有哪些?”“對區域環境有何影響?”“減緩措施有哪些?”這些設計均以整體情境為主線,通過遞進問題引導學生系統思考,與不同內容的特點相契合,同時,能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然而,本文的教學設計仍存在局限性。由于未在實際課堂中全面實施,其具體教學效果尚需驗證,尤其是在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和深度學習方面的作用。此外,如何優化問題鏈設計,使其靈活適應不同教學主題及學生個體差異,仍需進一步探索。未來研究可通過實地教學實驗,評估“一境到底”問題鏈式整體情境模式在多主題、多場景中的應用效果,為其推廣應用提供實踐依據。
參考文獻:
[1] 沈梓瀅,何亞瓊,王澤韻.21世紀以來我國地理情境教學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基于地理教育類三大期刊的文獻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4):19-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賴文.“一境到底”教學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為例[J].地理教學,2020(4):14-17,25.
[4] 韓旭,戶清麗,孫浩暢.立足整合性情境:地理核心素養教學的必由路徑[J].地理教育,2024(11):3-8.
[5] 步世敏,徐頌軍.“一境到底”在地理教學中的“熱輻射”與“冷思考”[J].地理教育,2024(S2):61-63.
[6] 鄭亮生.地理學科視角下的整體性情境化教學的情境創設[J].地理教學,2019(1):41-43.
[7] 劉安多,戶清麗.強有力學科知識取向下地理課程制品的質量標準構建與形成性評價[J].地理教育,2023(2):54-59.
[8] 鄧一民.基于地理綜合思維培養的問題式教學初探——以初中區域地理“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為例[J].地理教學,2021(17):31-34.
[9] 馮慧宇.地理核心素養深度培育的向度:全情境、問題鏈與探究活動——以“水循環”為例[J].地理教學,2023(8):13-16.
[10] 周文葉,胡靜.教師表現性評價:概念辨析、結構要素與關鍵特征[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1(10):8-18.
[11] 周霞,胡寶清,馮惜君.基于影像發聲法的地理實踐活動設計——以“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4(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