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選取2021—2025年江蘇省新高考地理試題中的部分非選擇題,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3個維度分析綜合思維在地理試題中的體現,揭示出要素綜合考查思維層次、時空綜合蘊含地理過程、地方綜合彰顯江蘇特色的命題特點。基于“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積極導向作用,得出以下教學啟示: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綜合思維素養內化;診斷學生思維水平,助力綜合思維素養進階;重構單元作業設計,鞏固綜合思維素養落地。
關鍵詞:綜合思維;高考地理試題;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5)09-0045-06
綜合思維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是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基礎,有利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指人們運用綜合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1]。綜合思維表現在學生能從地理要素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能動靜結合地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能從地方或區域綜合的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及人地關系問題[1]。據此概括出綜合思維的三大內涵: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明確學生綜合思維素養培育的起點——全面、系統、動態、綜合的視角和方法;中點——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到地方綜合,層次遞進、螺旋上升、思維進階;終點——科學合理認識地理環境與人地關系(圖1)。
高考地理試題是有效測評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工具[1],有利于加強教考銜接,引導教學提質增效。江蘇省新高考地理試題特色鮮明、難度適宜、區分度好,旨在考查學生從地理視角獲取、解讀真實情境中蘊含的試題信息,調用地理原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試題考查突出能力立意,體現價值引領,立足學科本質,落實育人功能[2]。其中,非選擇題視角豐富、邏輯嚴密,凸顯對學生綜合思維素養水平的考查。因此,本文重點剖析綜合思維在非選擇題中的體現,探索培育學生綜合思維的教學路徑。
一、綜合思維在地理試題中的體現
1.要素綜合考查思維層次
要素綜合要求學生能從各要素有機整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洞察所有要素和各要素間的差異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與影響的綜合程度反映了地理思維的層次[3]。一般而言,少量要素的綜合,如2個自然要素或社會經濟要素的綜合程度較低,難度也較低;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各自的綜合程度和難度為中等,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相互且全面綜合的人地關系,其綜合程度最高,也最為復雜[3]。下面以2023年江蘇高考地理第23題為例進行說明。
【原題重現】例1.(2023年江蘇高考地理第23題)某地規劃的鐵路穿過一沖積扇。圖2為“某地地形及規劃鐵路位置示意圖”。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中用給定圖例符號標出陡崖位置,并寫出判斷理由。
(2)描述圖中沖積扇的主要地貌特征,并從物質來源、動力機制等角度簡析沖積扇的形成條件。
(3)從地貌角度,分析圖中沖積扇區域建設鐵路面臨的不利條件。
【試題立意】本題組考查點在于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如地勢起伏和等高線疏密、走向、延伸方向等,著重考查陡崖位置、沖積扇主要特征和形成條件、沖積扇區域建設鐵路的區位條件等必備知識,具體任務涉及地貌空間格局的概括、形成過程;地形圖的判讀與繪圖;要素之間地理聯系的分析、推理等關鍵能力。在沖積扇區域修建鐵路體現山區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發展問題的地方綜合,交通運輸是區域發展的“先行官”,只有趨利避害,補齊交通“短板”,才能推動欠發達地區發展,從而滲透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
【解題思路】從思維層次、主干知識、解析要素3個方面建構解題思路(圖3)。單一要素陡崖可依據等高線特征及圖例符號以判讀與繪制;沖積扇的形成過程及特征涉及自然要素的綜合;沖積扇區域鐵路建設除第(2)小題的自然地理要素的綜合外,還須考慮交通建設技術、資金等人文地理要素,梳理第(2)(3)小題的內在邏輯,抓住設問限定詞“從物質來源、動力機制、地貌角度”,方向詞“形成條件、不利條件”,中心詞“沖積扇、沖積扇建設鐵路”,明確答題方向和要求。
【思維遷移】將要素綜合遷移至2024年江蘇高考地理第23題:第(1)小題考查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第(2)小題從土層質地及蓄(透)水性考查地下鹵水儲存的地質條件,第(1)(2)小題聚焦鹽度、土壤質地,涉及水文與土壤少量要素綜合;第(3)小題海水入侵、海水蒸發、植物蒸騰、鹵水下滲和堆積等地下鹵水形成過程體現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的相互聯系與滲透,涉及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綜合;第(4)小題從木屋到海草房,萊斯島特色民居演變反映出人地關系的良性互動與融合發展,是當地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全面綜合的體現。
2.時空綜合蘊含地理過程
地理事象的空間屬性突出,“時空綜合”強調在空間屬性上疊加時間屬性(年、月、日、時等),要求學生不僅要能闡述靜態的要素屬性,更要能捕捉動態的要素變化,綜合分析地理事象的現狀、形成和發展[3]。自然地理事象演變過程反映要素間的相互影響與制約關系,“過程塑造格局,格局控制過程”體現出地理自然環境各要素的時空耦合與動態演化。下面以2021年江蘇省第一次適應性考試第23題為例進行說明。
【原題重現】例2.(2021年江蘇省第一次適應性考試第23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十大孔兌(孔兌,意為洪水溝)是指由南向北并列流入黃河的十條季節性河流。該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自東向西從350 mm減少到250 mm,而大風日數和沙塵暴日數自東向西顯著增多。庫布齊沙漠西部多流動沙丘,東部多為半固定沙丘。
材料二:圖4為“十大孔兌地區地形和流域示意圖”,圖5為“十大孔兌地區月平均降水量和風速圖”。
(1)簡述十大孔兌地區年內風、水兩種外營力作用的時空過程。
(2)分析該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采取自西向東、從南而北策略的原因。
(3) 植樹造林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措施,但十大孔兌地區采取多種草少植樹的措施,請說明原因。
(4)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請提出該地區農牧業發展的合理措施。
【試題立意】本題組選取我國農牧交錯帶中的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小區域創設情境,考查十大孔兌地區的風、水外力作用的時空過程及生態脆弱區環境綜合治理等知識點。具體任務涉及地理現象的空間動態過程及規律、地理特征的分析與綜合比較、地理聯系的分析與推理等關鍵能力,構成邏輯連貫、難度遞進的問題鏈。側重從時空綜合視角探究地理事象的成因、特點,重點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和辯證思維。
【解題思路】圍繞人地關系,構建時空過程—動力機制—修復治理—未來發展的時空綜合解題思路(圖6)。自西向東、從南到北建立時空坐標,直觀感受風力和流水作用在時間節律上的此消彼長及空間演化規律。秉持因地制宜、源頭治理的理念,遵循植被與地理環境適應性原則,理解年降水量臨界值對農牧業發展和植被類型的制約作用。
【思維遷移】將時空綜合遷移至2024年江蘇高考地理第25題,第(1)小題涉及時間尺度下人類活動的空間演變(向黃河流域的西安、安陽遷移),緊扣材料中“氣候總體暖濕”,促進以東西向為主的民族交融;第(2)小題第二個1 000年圖中的南北向遷移沿南北交融帶的陰山、張家口等地向西北或東南遷移,當氣候出現暖濕、冷干變化時,就會出現“農進牧退”或“牧進農退”的現象。
3.地方綜合傳承江蘇特色
“地方”包括有明確界線的區域和界線模糊的地域,“地方綜合”是指綜合思考一個地域或區域內的各種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該地方的地理特征的[3]。地方綜合要先確定地方區域整體的空間尺度,整體具有開放性,除內部要素聯系外,還包括外部環境的資源、資金、人才、信息、科技等因素的輸入和輸出。江蘇新高考命題傳承對江蘇鄉土地理的考查,滲透家國情懷,增強地方認同。下面以2022年江蘇高考地理第25題為例進行說明。
【原題重現】例3.(2022年江蘇高考地理第25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江蘇地勢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為主,可以概括為“一山二水七分田”。廣東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區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可以概括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圖7為江蘇地形圖。
材料二:2020年,廣東和江蘇國內生產總值(GDP)居全國第一、第二位。圖8為2020年江蘇和廣東各地級市GDP統計圖。
(1)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從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與廣東比較的基礎上,概括江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特征。
(3)為進一步推進江蘇區域協調發展,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議。
【試題立意】本題組選取江蘇省相關素材考查鄉土地理,以江蘇省為區域整體,考查外力作用塑造平原、兩地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比較以及產業發展促進區域協調措施等知識點,具體任務涉及地理特征的分析、綜合比較、地理聯系的分析、推理等關鍵能力。區域整體性是各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綜合思維中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的具體體現。理解區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
【解題思路】從區域整體、區域差異、區域關聯、區域發展構建地方綜合的解題思路(圖9)。對江蘇省進行“整體掃描”,抽取一般性地理特征加以考查,以及同類型、同等級的區域進行比較,體現江蘇省和廣東省的共性和差異;將區域整體細分為次一級的區域進行“具體聚焦”:蘇南、蘇中、蘇北,空間尺度縮小,異質性更易顯露,抽取特殊性特征突出細節,通過大小尺度區域間的轉換,形成對區域整體的科學認知[4]。
【思維遷移】將地方綜合遷移至2025年江蘇高考地理非選擇題,著重考查區域差異,突出區域比較。第24題以東亞季風氣候區為背景,并進行尺度縮放,聚焦韓國濟州島和我國秦嶺—淮河一線最冷(熱)月均溫的差異并解釋其原因;第25題立足江蘇省這一區域整體,重點考查區域內部城市體系(“兩圈一區”:南京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和淮海經濟區)的差異性,突出異質性,依據表格、簡圖等材料,從最突出的區位優勢、命名、空間結構與特點以及未來優先發展措施等方面,聚焦區域內部小區域的整體建設,從而助推江蘇省高質量發展。
二、綜合思維素養培育的教學響應
1.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綜合思維素養內化
深度學習強調激發學習內驅力,使學生主動理解并整合知識間的聯系從而形成邏輯化的知識體系,最終將知識遷移應用于不同情境以解決復雜問題,形成綜合思維[5]。本文選取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透視3個時段的農牧交錯帶生態景觀、人地關系的時空演變,并與江蘇新高考試題中此類試題建立對應關系(表1)。
基于問題鏈的深度學習,整合渾善達克沙地沙化的各自然要素間的關聯,著重分析降水具有臨界性且年內、年際變率大,多大風等自然要素、人類過度放牧、不合理的工礦活動等與土地沙化間的關系,動態分析不同時期渾善達克沙地生態環境的狀況及變化,構建渾善達克沙地“環境問題—產生原因—治理措施”生態脆弱區的思維范式,遷移應用至十大孔兌、南北交融帶等具體區域,有助于學生更加綜合、動態、系統地認識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形成高階思維,促進綜合思維內化。秉承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實現生態脆弱區的可持續發展,落實人地協調觀,彰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2.診斷學生思維水平,助力綜合思維素養進階
問題作答情況反映了學生綜合思維素養水平,關系到學生素養提升。本文基于SOLO分類理論開展思維診斷,對學生的思維狀況進行分類匯總(表2)。
評價結果顯示,一輪復習后大部分學生處于關聯結構,多數為2個要素以上的關聯,反映出學生已從關注局部、單個要素走向關注整體,關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時空變化規律,但仍有少數學生介于多點與關聯結構之間。可見,學生對要素分析不足,須進行系統性、針對性的“要素拆分”“過程拆分”“地域拆分”,促使其形成綜合的思維品格[6]。指導未能達到關聯結構的學生構建思維導圖,使其逐步形成完整、正確的因果關系認知結構,并注重對認知結構的延伸與應用,避免出現因果矛盾、邏輯不通的問題;對處于關聯結構的學生開展非選擇題分類別、分專題訓練,注重對學生規范答題的訓練,幫助其利用地理語言解決相關地理問題。綜上,部分學生從多點結構進階到關聯結構,少數學生躍升到拓展抽象結構,可見,此輪復習助力了學生綜合思維的進階與提升。
3.重構單元作業設計,鞏固綜合思維素養落地
鄉土地理資源蘊含豐富的地理事象、地理原理與規律,是區域地理的綜合。將單元作業設計引入“區域發展”江蘇鄉土地理學習(表3),整合碎片化知識,構建各節之間的宏觀知識聯系,梳理江蘇地理在高考真題中的考查指向,以期助力學生厘清區域地理學習脈絡,領悟區域地理意蘊。
另外,地方依戀有助于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原理。利用絕對位置、相對位置對江蘇省進行區域定位,對江河湖海、氣候、地形等自然要素,人口、交通、產業結構、城鎮化等社會經濟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并能解釋上海對江蘇省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及廣東和江蘇經濟發展水平的異同。同時,較全面地了解江蘇淮河以南、淮河以北,蘇南、蘇中和蘇北的劃分標準,認識2種區域劃分下不同地理環境特點反映出的要素、時空、地方綜合,辯證看待不同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領會區域間差異會引發區際間的要素流動。立足國家發展方向,選擇未來職業,用行動踐行青春擔當,服務家鄉高質量發展。
三、結語
綜合思維要求學生將各地理事象看作一個整體進行觀察和思考,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3個角度綜合解析高考地理試題,有助于培養學生從不同側面理解綜合思維的表現,以科學的態度、理性的思維將“內隱”于學生內心的綜合思維素養“外顯”,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螺旋式上升,從地理教學走向地理育人。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袁孝亭,史辰羲,丁繼昭.2000年以來高考地理試題的“情境”評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4(10):10-17.
[3] 林培英.對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綜合思維”的理解(連載一)[J].地理教育,2017(8):4-6.
[4] 袁孝亭,等.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5] 葉麗菲.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深度學習課堂教學實踐路徑——以“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為例[J].地理教育,2023(S2):96-98.
[6] 韋志榕,袁孝亭,王向東,等.地理課堂教學如何讓核心素養落地(筆談)[J].華南地理學報,2024,2(2):7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