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994(2025)17-0108-8
一、引言
創新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同時也是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必要途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自標綱要》著重指出,要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鞏固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會議中強調,要加速推進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確立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地位,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和市場環境變幻莫測,在機遇、挑戰與危機并存的時代洪流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攸關自身的命運與發展。對于企業創新能力,現有學者多關注企業創新投入的大小或者創新產出(專利數量)的多寡,忽視了企業創新效率的高低。然而,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僅體現在創新規模的大小上,更體現在創新效率的高低上,低產出的創新投入和高成本的創新產出都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翟淑萍等,2022)。目前,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已躋身世界領先地位,但眾多企業的創新活動仍舊局限于低技術與低附加值范疇內,盡管研發經費增長速度顯著加快,卻未能促使技術層次實現同步提升,低水平的創新效率成為制約我國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翟淑萍等,2020)。在國家追求高質量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的戰略背景下,打破企業創新效率低下之困境已是當務之急。研發本身具有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且其成功與否與企業內部治理、管理者和研發人員的能力、資金供應、制度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識別并改善制約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因素,對提高研發成功率、提升企業創新效率至關重要。
關于企業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學者們已從多方面展開積極討論。已有文獻發現,企業外部營商環境(王磊等,2022)、政府創新補貼(楊歡和李香菊,2023)、產業政策(杜陽和李田,2020)、納稅信用評級制度(鮑文爽和李齊云,2022)等宏觀因素,產品市場競爭(胡令和王靖宇,2020)、外部薪酬差距(彭鎮等,2020)、投資者情緒(唐書林等,2021)等市場因素以及企業數字化水平(趙星等,2022;楊水利等,2022)、企業國際化程度(劉素坤等,2022)、企業董事會層級一致性(王澤民等,2022)、股東行為(Jiang和Yuan,2018;王愛群和劉耀娜,2021)等企業內部因素均會對企業創新效率產生影響。此外,也有部分學者探究了共同機構所有權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但多停留在創新投入或創新產出單一方面,關于共同機構所有權與企業創新效率,目前還未有研究涉及。
共同機構所有權是指,在同一行業內,機構投資者對兩家及以上企業同時擁有股權(He和Huang,2017)。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共同機構所有權目前在我國市場上已較為普遍,根據國泰安(CSMAR)數據庫中的數據整理分析,截止到2022年末,我國滬深A股上市企業中擁有共同機構所有權的企業比例已經達到 10% 左右,共同機構投資者的最高持股比例已接近 50% 。對于共同機構所有權的經濟后果,學者們普遍持有利觀點,認為共同機構所有權具備突出的信息和資源優勢,以及優秀的專業能力,能夠發揮良好的監督治理作用,從而提升企業治理水平(王文南翔和胡日東,2024;王新光和盛宇華,2024)、改善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杜勇等,2021;周冬華和黃沁雪,2021;劉錦英和徐海偉,2023;李玉敏等,2024)、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杜勇和胡紅燕,2022;杜勇等,2023;趙曉梅和朱海林,2024;田冠軍等,2024)。
憑借信息與資源優勢以及卓越的治理能力,共同機構投資者能夠在企業創新活動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現有文獻對共同機構所有權與企業創新之間關系的探討尚顯不足,特別是在共同機構所有權如何影響企業創新效率方面,鮮有學者予以充分關注。而在實際中,作為一種備受關注的非正式制度,共同機構所有權所具備的信息資源優勢、監督治理優勢,勢必能夠顯著影響企業的創新效率。據此,本文利用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深入探討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影響及機制,并進一步分析在不同情境下,該所有權結構對企業創新效率產生的差異化作用,以期為現階段通過共同機構所有權提高企業創新效率,進而更好地發揮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的降本增效作用提供經驗證據。
本文可能的貢獻在于:第一,為探究企業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提供了新的視角。關于企業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現有文獻主要聚焦于政府補貼、外部環境及內部管理機制等角度,尚未有學者探究基于股權投資所形成的企業聯結網絡對單個企業創新能力產生的影響。共同機構所有權形成的企業聯結能促進信息、經驗在聯結企業間傳遞共享,對企業提高創新效率具有正向作用,本文的研究為探索企業創新效率的影響因素提供了新的視角。第二,補充了關于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產生積極作用的相關文獻。目前尚未有文獻探討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具體影響,本研究揭示出,通過信息、知識的有效傳遞,以及監督、治理的優化,共同機構所有權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的創新效率,為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發揮積極作用提供了相關證據。第三,為幫助企業提升自身創新能力提供了理論參考。本文結論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能夠促進有價值的信息在所聯結企業間傳遞和共享,減少研發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同時發揮良好的監督治理作用,進而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突破發展瓶頸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共同機構所有權具有整合效應、行業樞紐作用以及規模經濟效應三個突出優勢(杜勇等,2021)。具體而言:共同機構投資者基于投資組合價值最大化目標(Azar等,2017),能夠積極整合和協調組合內同行業企業行為;共同機構投資者作為組合內企業間聯結的樞紐,在同行業傳遞信息、積累經驗、學習決策中能夠獲得豐富的行業經驗和信息資源;由于同行業企業存在同質性,共同機構投資者在進行信息搜集、處理和監督治理時具備規模經濟效應,邊際成本更低。基于以上特征,目前學者普遍認為共同機構所有權主要發揮積極的協同效應,本文亦認為共同機構所有權能夠對企業創新效率產生積極影響。
(一)共同機構所有權的信息、知識傳遞效應
共同機構所有權能夠在信息、知識兩個方面發揮傳遞效應,提升企業創新效率。
第一,在信息傳遞效應上,相比于其他中小股東,即使是普通的單一機構投資者都具備較為專業的信息搜集、處理和分析能力,而共同機構投資者處于聯結企業內樞紐位置,更是在收集、傳遞信息方面\"如魚得水”。首先,共同機構投資者在企業中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能夠憑借自身專業能力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并對不同企業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更全面地了解行業動態。其次,為了實現投資組合內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共同機構投資者會發揮信息樞紐作用,促進有價值的信息在其所持股的企業間傳遞和共享(杜勇等,2021;曾春華等,2022),降低持股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為持股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撐,從而降低其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提升研發成功率,進而提升其創新效率。
第二,在知識傳遞效應上,共同機構所有權能促進聯結企業實現知識共享,使所有參與主體受益(Gao等,2019)。共同機構投資者具有廣泛的行業聯系、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大量的實踐經驗,有能力為持股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提供專業的風險評估和應對建議,同時通過構建信息共享平臺、組織經驗交流等,促進聯結企業之間的知識傳遞和資源整合,加強聯結企業之間在技術升級、管理經驗、市場狀況、行業趨勢等多元角度的知識交流與共享,使聯結企業接觸更廣泛的信息知識,拓寬其思維邊界和創新視野,幫助其發現新的創新機會,增強聯結企業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最終促進聯結企業的創新效率提升。
(二)共同機構所有權的監督、治理優化效應
代理問題是制約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管理層缺乏創新動力、能力不足以及控股股東的掏空效應和短視效應是導致企業創新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任廣乾等,2022;姚立杰和周穎,2018;姜軍等,2020)。共同機構投資者通過優化企業的監督、治理,能夠在抑制控股股東私利行為、激勵高管創新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從而提升企業創新效率。
第一,在抑制控股股東私利行為方面。首先,共同機構投資者由于在同行業多家企業中持股,具備一定的行業地位和行業影響力,同時由于參與了同行業多家企業的管理,具備更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行業專長(劉錦英和徐海偉,2023),因此其不僅在持股企業中話語權較高,而且能夠對控股股東施加實質性影響,抑制控股股東的私利行為(王文南翔和胡日東,2024),避免控股股東侵占或挪用創新資源,破壞創新活動。其次,共同機構投資者憑借其廣泛的信息渠道和專業的管理能力,能夠獲取更全面的企業財務、市場及行業動態等方面的信息,緩解自身與控股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更有效地監督控股股東行為。
第二,在激勵高管創新方面。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參與者,相對于其他注重短期收益的市場投機者,目光長遠的共同機構投資者通常更加注重長期股權價值投資,更加關注所投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更有動力為企業管理層制訂更加合理的薪酬方案,抑制管理者短視行為(王新光和盛宇華,2024;王璟和陳勝藍,2024),激勵和監督管理層對企業創新活動投人更多精力,從而提升企業創新效率。
綜上所述,共同機構所有權能夠發揮信息、知識傳遞效應以及監督、治理優化效應,故本文提出假設:
H1:共同機構所有權能夠提高企業創新效率。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選取 2007~2022 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剔除如下樣本: ① 金融類上市公司; ②ST 和
企業; ③ 關鍵數據缺失樣本。為避免極端值的影響,對連續變量進行上下 1% 的縮尾處理。最終得到16699個樣本。本文的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和中國研究數據服務平臺(CNRDS)數據庫。
(二)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目前評估企業創新效率的主流方法包括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與隨機前沿分析(SFA)方法。相較于DEA方法,SFA方法的顯著優點在于其納入了隨機因素對產出的潛在影響,進而提升了技術效率估算的精確度(翟淑萍等,2020)。因此,借鑒翟淑萍等(2020)的研究,本文采用SFA方法量化企業研發過程中的創新效率。在SFA框架下,C-D生產函數與超越對數函數是兩種常用的建模方式。鑒于超越對數函數的適用范圍更廣(翟淑萍等,2022),本文在基準回歸中選用SFA的超越對數函數形式,構建模型(1)和模型(2)測算企業創新效率(翟淑萍等,2020、2022),同時采用SFA中的C-D生產函數形式進行穩健性檢驗,具體見下文穩健性檢驗部分。
lnPERSONi,t-1+Vi,t-ui,t
其中:lnPATENT代表企業研發產出,采用發明專利申請數衡量;lnRD為研發資金投入;lnPERSON為研發人員投人。考慮到從研發投入到產出過程中固有的時間滯后性,將模型中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投入均滯后一期。
為無效率項,反映企業創新效率損失。
的值越大,代表企業創新效率損失越多。本文的被解釋變量企業創新效率(EFF)采用模型(1)中的無效率項
進行度量,EFF的值越大,表示企業創新效率越低。
2.解釋變量。參考杜勇等(2021)的做法,采用以下三個指標衡量企業的共同機構所有權狀況: ① 是否存在共同機構所有權(Coz1)。若企業擁有同時在同行業其他企業持股的機構投資者,則Coz1取1,否則取0。 ② 共同機構所有權聯結程度(Coz2)。該指標指企業同時存在的共同機構投資者數量。 ③ 共同機構所有權比例(Coz3)。該指標指企業同時存在的共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之和。具體說明見表1。
3.控制變量。借鑒翟淑萍等(2020,2022)、姜軍等(2020)的研究,在公司層面控制如下變量: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資產收益率(Roa)、企業成長性(Growth)、現金流比率(Cashflow)、股權集中度(Top10)、獨立董事比例(Indep)、董事會規模(Board)、兩職合一(Dual)、國有產權(SOE)。此外,本文還控制了行業(Industry)、年度(Year)和省份(Province)固定效應。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三)模型設定
本文構建模型(3)進行基準回歸,探究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具體影響。
EFFi,t=βo+β1Cozi,t+βControls+∑Year+∑Industry+ ∑ Province+δi,t (3)
其中: EFFi,t 為企業創新損失,該值越大表示企業創新效率越低; Cozi,t 表示上市公司的共同機構所有權情況,包含Coz1、Coz2、Coz3三個指標;Controls為控制變量;Year、Industry、Province分別為年度、行業、省份固定效應; di,t 為誤差項。如果 β1 為負且顯著,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可以提高企業創新效率。
(四)描述性統計
本文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企業創新效率(EFF)的數值范圍介于2.821與6.730之間,這一跨度揭示了我國上市企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創新效率損失。Coz1、Coz2的標準差相對平均值較高,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共同機構所有權情況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其中共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Coz3)的最大值為 48.9% ,說明共同機構所有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達到能夠對公司施加實質影響的水平。其余變量的統計值均與已有研究成果相近。
表1 變量定義

表2 描述性統計

(五)組間差異檢驗
根據上市企業是否存在共同機構所有權將全部樣本分為兩組,進行組間均值和中位數差異檢驗,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Coz=1 的樣本中企業創新效率(EFF)的均值和中位數均顯著低于 Coz=0 的樣本,說明相較于不存在共同機構所有權的企業,存在共同機構所有權的企業創新效率更高,該結果初步驗證了本文的研究假設。
表3 組間差異檢驗

注:***表示在1%的水平上顯著,下同。
四、實證分析
(一)基準回歸
表4為共同機構所有權與企業創新效率的基準回歸結果。表4第 (1)~(3) 列為未納入控制變量并且未控制行業、年度和省份固定效應的結果,Coz1、Coz2、Coz3與EFF的系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4第(4)~(6)列在前者基礎上添加了控制變量并控制了行業、年度和省份固定效應,Coz1、Coz2、Coz3與EFF的系數仍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該回歸結果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顯著提升了上市企業的創新效率,支持H1。
表4 基準回歸

注:**和*分別表示在5%和 10% 的水平上顯著;括號內為聚類到公司個體層面的穩健標準誤。下同。
(二)穩健性檢驗
1.改變變量度量方法。在穩健性檢驗中,本文采用發明專利授予量代替發明專利申請量度量創新產出,代入模型(1)和模型(2)重新計算企業創新效率(EFF)并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表略)表明,Coz與EFF仍顯著負相關,H1依然成立。
2.改變共同機構所有權門檻。基準回歸中界定企業存在共同機構所有權的門檻為,其擁有的共同機構投資者在同行業兩家及以上企業中的持股比例均不低于 5% 。穩健性檢驗中,借鑒潘越等(2020)的研究,分別將門檻設置為 3% 和 10% ,重新計算每家上市企業的共同機構所有權情況(Coz1、Coz2、Coz3),然后分別與企業創新效率(EFF)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表略)表明,Coz與EFF仍顯著負相關,以上結論再次支持了H1。
3.采用C-D生產函數模型。在基準回歸中,本文采用隨機前沿分析(SFA)中的超對數形式度量企業創新效率。為了結果更加穩健,改變模型設定,使用C-D生產函數形式重新計算企業創新效率(翟淑萍等,2020),建立模型(4)和模型(5),其中的變量含義與模型(1)一致,具體如下:
EFFi,t=ξi,t
將更換模型后測算出的企業創新效率與共同機構所有權指標進行回歸,回歸結果(表略)表明, Coz 與EFF仍顯著負相關,再次驗證了 H1 ○
(三)內生性檢驗
本文主要采用工具變量法排除因遺漏變量和互為因果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同時采用 PSM+ 多期DID的方法排除可能存在的樣本選擇性偏誤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工具變量法。本文可能會存在因遺漏某些與共同機構所有權相關且同時影響企業創新效率的變量而導致研究結論不可靠的內生性問題。另外,本文結論的一個可能解釋是,行業中創新效率較高的企業更容易得到機構投資者的青睞,吸引機構投資者投資從而形成共同機構所有權,即存在反向因果的內生性問題。為進一步解決可能存在的遺漏變量和反向因果問題,本文采用工具變量法,借鑒雷雷等(2023)的做法,選擇企業上期是否屬于滬深300指數或中證500指數(In300/500)為工具變量,若企業上期屬于滬深300指數或者中證500指數,則In300/500取值為1,反之,In300/500取值為0。企業人選或被剔除出滬深300指數或中證500指數會受到機構投資者關注,引起機構投資者投資或撤資,與共同機構所有權高度相關(Gao等,2019),同時,是否入選成分股與企業創新效率無關,故 In300/500 滿足工具變量相關性和外生性的要求。
采用工具變量法檢驗的結果(表略)表明,在第一階段,工具變量(In300/500)與Coz1、Coz2、Coz3的系數均顯著為正,F值大于10,表明上市企業是否屬于滬深300指數或中證500指數確實能夠影響企業的共同機構所有權情況,可以排除工具變量弱相關問題。根據第二階段的結果,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回歸系數仍在 5% 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潛在遺漏變量、反向因果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后,本文的基準回歸結果仍然穩健。
2.PSM+ 多期DID。機構投資者在同行業上市企業之間選擇投資標的時,可能基于同行業企業的某些共同特征而作出投資決策,從而形成共同機構所有權。因此,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作用結果可能實際上源于同行業上市企業間的某些共同特征,而非真正由共同機構所有權所促成。為避免以上樣本自選擇問題對本文結論產生影響,參考杜勇等(2021)的做法,采取PSM+多期DID方法進行檢驗,具體模型如下:
ΣFirm+ωi,t (
將樣本觀測期內從 Coz1=0 變更為 Coz1=1 的樣本劃分為處理組( Treat=1 ),樣本觀測期內Coz1始終為0的樣本劃分為對照組(Treat :=0 )。Post為年份虛擬變量,在處理組中對于存在共同機構所有權之前的年度取0,存在共同機構所有權之后的年度取1,對照組中Post均取0。然后以基準回歸中的控制變量為協變量,逐年度采用1:1最近鄰匹配為處理組篩選出特征相似的對照組后進行回歸驗證。檢驗結果(表略)表明,交互項Treat×Post的系數顯著為負,該結果與平行趨勢假設一致,意味著上市企業從不擁有共同機構所有權變更為擁有共同機構所有權后,其創新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五、拓展性分析
(一)機制檢驗
1.信息、知識傳遞效應檢驗。共同機構投資者能夠發揮信息、知識傳遞效應,促進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在聯結企業間傳遞和共享,被投資企業能夠借鑒同行業企業的創新成功經驗和吸取失敗教訓,降低自身在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從而提升企業創新效率。為確定信息、知識傳遞效應是共同機構投資者提升企業創新效率的途徑之一,借鑒杜勇等(2021)和雷雷等(2023)的做法,構建基于共同機構所有權形成的同行業勢力指標cozpower和avgcoz。cozpower指企業通過其全部共同機構投資者所聯結的同行業企業數量,avgcoz指企業平均通過一個共同機構投資者所聯結的同行業企業數量,cozpower、avg-coz的值越大,表示共同機構投資者的同行業勢力越大,其信息來源越廣,積累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同時越有能力促進信息、知識在聯結企業之間傳遞和共享,從而對持股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越強。
用cozpower、avgcoz替換共同機構所有權指標,分別代人基準模型中,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cozpower、avg-coz的回歸系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共同機構投資者同行業勢力越大,越有助于促進聯結企業的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從而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越強。該檢驗結果支持了共同機構所有權的信息、知識傳遞效應。
表5 機制檢驗:信息、知識傳遞效應

2.監督、治理優化效應檢驗。共同機構所有權能夠發揮監督、治理優化效應,在緩解因控股股東私利行為導致的第二類代理問題和激勵高管創新兩方面發揮作用,從而提升企業創新效率。為驗證該機制,參考江艇(2022)的兩步法,構建模型(7)和模型(8)。

∑ Industry+ ΣProvince+ Yi,t
Mediani,t=B0+B1Cozi,t+B2Controls+ΣYear+
機制檢驗:其他應收款占比的中介效應

∑ Industry+ ∑Province+@i,t
其中:Median為中介變量,包含其他應收款占比(AC)和高管薪酬水平(SI。具體借鑒姜軍等(2020)和陳修德等(2015)的研究,采用其他應收款與總資產的比值衡量其他應收款占比(AC),采用高級管理人員前三名薪酬總額的自然對數衡量高管薪酬水平(SI)。具體回歸結果如表6和表7所示。
其中,表6和表7的第 (1)~(3) 列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顯著提高了企業創新效率,表6的第(4)~(6)列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顯著降低了其他應收款占比,表7的第(4)~(6)列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顯著提升了高管薪酬水平。同時,已有研究表明,因控股股東導致的第二類代理問題會顯著降低企業創新效率(姜軍等,2020),高管薪酬水平與企業創新效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陳修德等,2015;任廣乾等,2022)。以上結果驗證了共同機構所有權的監督、治理優化效應。
(二)異質性分析
1.基于分析師關注度的異質性分析。證券分析師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外部治理力量,在經濟活動中發揮的作用備受學者關注。分析師跟蹤能夠通過緩解創新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兩類委托代理問題顯著提升企業創新績效(陳欽源等,2017),因此可能會對共同機構所有權發揮的監督治理作用產生一定程度的替代效應。為此,本文基于分析師關注度指標將樣本分為分析師關注度較高組和分析師關注度較低組,以驗證在不同分析師關注度下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是否存在明顯差別。
表7 機制檢驗:高管薪酬水平的中介效應

借鑒李笑沖等(2024)的做法,使用分析師對上市企業出具的研報數量衡量分析師關注度,根據分析師出具研報數量的行業、年度中位數將全部樣本分為分析師關注度較高組和分析師關注度較低組,進行分組檢驗。分組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相比于分析師關注度較高組,分析師關注度較低組共同機構所有權與企業創新效率回歸系數的絕對值更大,并且組間系數差異經檢驗至少在10% 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分析師關注度較低組更加明顯。

2.基于共同機構投資者特征的異質性分析。長期共同機構投資者更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與之相比,短期共同機構投資者可能更多追求短期收益(杜勇等,2021),提升企業創新效率的動機不足。為驗證長、短期共同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將連續持股四個季度以上的共同機構投資者定義為長期共同機構投資者,否則為短期共同機構投資者。基于此將全部樣本分為兩組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長期共同機構投資者組中Coz2、Coz3的回歸系數均在 1% 的水平上顯著,而短期共同機構投資者組中Coz2、Coz3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主要源于長期共同機構投資者,而非短期共同機構投資者。
3.基于不同專利類型的異質性分析。企業創新行為可以分為實質性創新和策略性創新,前者以促進自身技術進步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為目的,包含的技術水平較高,主要指發明專利;而后者以獲取其他利益為目的,一般是為了迎合監管和政府政策,包含的技術水平較低,主要指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黎文靖和鄭曼妮,2016)。為驗證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在實質性創新與策略性創新之間的差異,分別以發明專利申請量、授予量以及非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授予量為創新產出指標,利用模型(1)和模型(2)計算出企業創新效率,然后分別進行基準回歸,結果如表10和表11所示,無論是申請量(表10)還是授予量(表11),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均在以發明專利為創新產出指標測算時顯著,以非發明專利為創新產出指標測算時不顯著。該結果表明,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主要針對以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為目的的實質性創新。該結果同時驗證了本文提出假設時的分析,即共同機構投資者通常更加注重長期股權價值投資,更加關注培育所投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六、結論與啟示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面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與國內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需求,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直接參與者,其創新能力的提升是整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企業技術創新對于促進產業升級、催生新興業態、提高生產效率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特別是聚焦于企業創新效率的提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表10異質性檢驗:基于不同類型專利申請量測算的企業創新效率

異質性檢驗:基于不同類型專利表11 授予量測算的企業創新效率

本文以 2007~2022 年滬深A股非金融類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探討了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作用及影響機制。研究結果顯示,共同機構所有權能促進企業創新效率提升,且這種促進作用與其擁有的共同機構投資者數量和持股比例呈正相關關系,在采用工具變量法、PSM + 多期DID等多種內生性和穩健性檢驗后,該結論依然成立。機制檢驗發現,共同機構所有權通過發揮信息、知識傳遞效應和監督、治理優化效應提升企業創新效率。異質性分析發現: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分析師關注度較低的企業中更加顯著;相對于短期共同機構投資者,長期共同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創新效率更具顯著提升作用;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提升作用主要針對發明專利成果,對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成果并無顯著影響。
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政府、企業以及市場投資者均具有重要啟示。對于政府而言,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可以鼓勵和支持共同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長期共同機構投資者參與企業治理,通過實施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等手段,逐步推動機構投資者在同行業多家企業中長期持股,充分利用共同機構所有權優勢,促進企業創新效率的提升。同時出臺積極的股權保護政策,為長期持股的共同機構投資者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積極倡導長期共同機構所有權的發展,以助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上市企業而言,應認識到共同機構投資者發揮的信息、知識傳遞效應和監督、治理優化效應對企業產生的積極作用,通過完善內部控制機制、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以及主動加強與優質共同機構投資者的溝通并向其傳遞利好信息等手段,吸引并維持穩定的共同機構投資者持股,以促進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培育核心競爭優勢,突破發展瓶頸。對于市場投資者而言,本文的研究結論為其提供了投資決策的新視角。共同機構所有權是提升企業創新效率的有效機制,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除了考慮企業的基本面狀況,還可關注企業的股權結構。共同機構所有權對企業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有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可能為投資者帶來更為理想的投資回報。
【主要參考文獻】
陳修德,梁彤纓,雷鵬等.高管薪酬激勵對企業研發效率的影響效應研究[J].科研管理,2015(9):26~35.陳欽源,馬黎珺,伊志宏.分析師跟蹤與企業創新績效一一中國的邏輯[J].南開管理評論,2017(3):15~27.杜勇,胡紅燕.機構共同持股與企業財務重述[J].證券市場導報,2022(2):67~79.杜勇,孫帆,曹磊.共同機構所有權可以促進企業升級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10):181~201.杜勇,孫帆,鄧旭.共同機構所有權與企業盈余管理[J].中國工業經濟,2021(6):155~173.姜軍,江軒宇,伊志宏.企業創新效率研究一—來自股權質押的影響[J]·金融研究,2020(2):128~146.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雷雷,張大永,姬強.共同機構持股與企業ESG表現[J].經濟研究,2023(4):133~151.黎文靖,鄭曼妮.實質性創新還是策略性創新?一—宏觀產業政策對微觀企業創新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6(4):60~73.李笑沖,王靜,黃銀等·境外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ESG表現的影響研究[J/OL].科研管理,1~18[2024-1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567.G3.20241206.1638.009.html.
李玉敏,吳曉暉,秦利賓等.共享的力量:共同機構投資者與股價同步性[J].管理科學學報,2024(11):78~101.劉錦英,徐海偉.共同機構所有權對管理層年報語調操縱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23(8):1245~1253.潘越,湯旭東,寧博等.連鎖股東與企業投資效率:治理協同還是競爭合謀[J].中國工業經濟,2020(2):136~164.任廣乾,馮瑞瑞,甄彩霞.國有控股、高管激勵與企業創新效率[J].濟體制改革,2022(2):187~194.王璟,陳勝藍.共同機構投資者對管理者短視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24(4):626~632.王磊,景詩龍,鄧芳芳.營商環境優化對企業創新效率的影響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22(6):1601~1615.王文南翔,胡日東.共同機構所有權能抑制控股股東的私利行為嗎[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4(2):107~124.姚立杰,周穎.管理層能力、創新水平與創新效率[J].會計研究,2018(6):70~77 ·翟淑萍,毛文霞,韓賢.急功近利抑或行穩致遠:CEO薪酬差距與企業研發效率—基于地理鄰近性視角[J].經濟管理,2022(9):151~168.翟淑萍,張曉琳,王鶴潔.員工薪酬粘性改善企業創新效率嗎?一一基于高管一員工薪酬粘性差距的調節作用[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4):162~175.
(責任編輯·校對:黃艷晶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