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時候,要看清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的真正實力,不能光看他順風順水的時候,還得看他失敗時候的表現。
從公元前230年算起,到公元前221年,嬴政只用了十年時間,就滅六國統一了華夏。在此之前,秦國已經有了六代君王的積累,家底豐厚,而其他六個諸侯國,在嬴政時代都已經被削弱得大不如前。所以這十年的戰爭并沒什么懸念,也就沒有太多值得說的東西。這里面唯一可圈可點的,反倒是嬴政少有的一次敗仗——秦滅楚之戰。
楚國這個國家在當時說不上強,但是它具有遼闊的國土、巨大的體量。秦國要滅楚國,就好比是一頭強壯的獅子去吃一頭年老體弱的大象,吃是吃得了,但是肯定不容易。
面對這么一個對手,當時秦國高層出現了兩種意見。
一種意見是老將王翦提出來的:要徹底滅了楚國,必須集中六十萬兵力,步步為營,耗時最少要兩年。這是什么概念呢?以兩年時間計算,消耗糧食至少要五十萬噸,這還沒把馬消耗的糧草算進去。這么大一筆開銷,秦國也能拿得出來,但是,基本算是把當年的財政預算徹底掏空了。
另一種意見是當時新崛起的少壯派李信提出來的:動用二十萬兵力,打閃電戰,速戰速決滅了楚國。
幾次反復爭論以后,嬴政最后決定采用李信的方案。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我們說當家才知柴米貴,嬴政作為一國之君,肯定要考慮國家的家底兒問題,而且李信也不是只會耍嘴皮子的菜鳥,在此之前他的確打了不少漂亮仗,在年輕一代將領中算是數一數二的。
管理者在權衡幾個方案時,心里肯定會自覺地傾向于花錢最少的那個,這么一來,老將軍王翦不干了,選擇辭官歸隱回老家了。
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開出咸陽,隨即兵分兩路,馬不停蹄地向南猛攻,中間幾乎沒有任何間斷,很快就逼近了楚國的首都壽春,也就是現在的安徽壽縣。按照李信的設想,這種快速打法不給楚人一點喘息之機,在他們組織起大規模反擊之前,秦軍就已經打完了。
這個方案能滅掉楚國嗎?能。但有一個大前提:這中間各個環節一點也不能錯。李信的方案屬于一環緊扣一環,幾乎沒有一點容錯率。
如果我們手里沒多少本錢,為了生存最后一搏,賭一把運氣,像李信這么干是完全正確的,可如果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公司,這么干就完全是給自己找不自在。明明可以拼實力,你卻非要和別人賭運氣。
果不其然。李信最開始打得順風順水,但是各支部隊怎么也不可能一點意外情況都遇不到。有的部隊遇到意外耽擱了,在通訊落后的古代,這種情況不能及時通知到其他部隊,而大家還在按原計劃往前推進,于是秦軍各部之間的距離開始越拉越大,和后勤補給的距離也越拉越大。
其他意外情況也發生了。已經投降的幾個城市突然反叛,徹底攪黃了李信的計劃,因為他手里一點機動兵力也沒有,這幾個點的崩盤,導致秦軍戰線全線崩潰,頭一天還在高歌猛進的二十萬大軍,第二天就變成倉皇逃命了。三天之內,秦軍全面潰敗,相當于師一級的高級軍事主官就陣亡了七個,主將李信也是僥幸才逃了出來。
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估計很多人會認為李信必死無疑。這個主意是他出的,仗也是他指揮打的,給他安一個敗軍辱國的罪名,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事。可嬴政偏偏沒按這個“常理”去走,據史書記載,嬴政并沒有遷怒于任何人。這次失敗說到底是戰略決策的失敗,李信只是一個將官,是決策的執行者,這個決策最終是嬴政自己拍板的,他想靠技巧性的東西來節約一點項目支出,卻忘了大巧不工的道理。
嬴政赦免了李信的死罪,又親自到老將軍王翦家登門道歉,請老頭重新出山。這兩件事一做,也就等于昭告朝野,這次戰敗的責任完全由他自己承擔。這種規模的戰敗,從秦孝公開始算下來,一百三十多年來都是極為罕見的。這么大的罪名無論讓哪個臣子去背,這個人以及他的家人都必死無疑。如果真的如此操作,那么表面上秦王的面子似乎是保住了,可從此以后,誰還敢出謀劃策?誰還敢主動請戰?你做的事越大,承擔的風險就越高。
后面的故事就沒什么懸念了,王翦再次披掛上陣,率領秦軍六十萬,步步為營,歷時一年多,用看似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全線平推,徹底打敗了楚軍,滅了楚國。不久,齊國不戰而降,秦國一統天下。
大到一國,小到一個機構,對于一把手來說,你的榮辱歸根到底只和成敗有關系。主動承擔戰敗責任,主動登門給王翦道歉,這些都沒有損害嬴政的面子,人們現在記住的是,他是統一華夏的“千古一帝”,試問這世上還有比這更大的面子嗎?
不能為了“面子”傷及“里子”,因為“里子”沒了,“面子”再大,最后也撐不住。這話說起來簡單,可是真能做到的人卻并不多,尤其是身居高位者。他們總會認為,人的社會地位越高,越是不能認錯,認了就會損害自己的威信。可事實是,你的地位僅僅取決于你所掌握的資源,當然其中也包括你的智力資源,而“認錯”,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智慧。地位高下與一個人會不會犯錯之間沒有絲毫聯系,只不過身居高位者犯錯又不認錯,危害會比普通人嚴重得多。
而李信也并沒有就此從歷史上消失。在滅楚之戰失敗以后,嬴政只是暫時把他雪藏了起來。滅楚戰爭結束以后,李信再度被起用,被派到了王翦之子王賁麾下,參與了剿滅燕國在遼東殘余勢力的戰爭。此戰李信大獲全勝,俘虜了燕王。
李信作為一個年輕的軍事將領,確實缺乏老將王翦那樣的大局眼光,但是這個是需要時間去歷練的,就技術層面而言,他做得并不差。人才難得,多數人做這件事,不要說戰敗,可能連戰的機會都沒有。
可以說,李信確實是個人才,他欠缺的無非是閱歷和運氣,更重要的是,他還很年輕。國家不可能永遠都指望幾個老人,把他保下來,秦軍才能后繼有人。
無論對國家還是企業,其實都是這樣,人才難得。有些領導者總會有這種奇怪的念頭,拿幾個犯了錯但能力不錯的人才來明正典刑,頂格處置,以此來說明自己執法嚴明。如果他們犯的是罪,那被懲治自然無可厚非,可如果是錯,那么捫心自問,這么做真的不是為了給自己“立威”、樹名望嗎?
道理說來說去可以歸結為一句話:人貴在務實。適當地不看重面子,有時候也未嘗不是一種智慧。
(摘自《權力密碼》)
“一句話結論”是極簡表達的第一步,是一種手起刀落的迅速,是一種瞬間讓空氣凝固的震懾。日本美學大師黑川雅之把這種感覺稱為“破”。
“破”的文化在日本無處不在,他們說話經常言簡意賅,且能做到語出驚人。
曾經,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在一次產品活動時,談到了他對于燈光設計的理念,開場第一句:“我做的是光線的設計,而不是產生這些光線的照明器材的設計。”
這句話是否感覺像冷鋒出鞘,瞬間把下面的人都震懾住了呢?對于一句話結論,第一個重要原則是“不斷剪枝”。方法是,你把整場表達不斷刪減,減到只剩下最后一句,那就是你的一句話結論。
比如,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自己”這個概念,他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
——程驛《“破”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