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始終將文化遺產保護視為重要任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面對全球化和工業化的挑戰,保護非遺并促其活態傳承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教育在此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的非遺教育,可激發非遺新活力。以宿遷剪紙為例,其與學校教育的協同發展,不僅是非遺保護的需要,也是校園文化創新的途徑。政府提供政策與資金支持,學校開設剪紙特色課程,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傳承平臺,共同促進剪紙藝術的發展。這種融合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了他們的審美與動手能力,也為剪紙藝術的創新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新平臺,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
非遺傳承學校教育模式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
非遺傳承的學校教育模式,以文化傳承和教育理論為支撐[1],注重非遺的活態性和可持續性,采用體驗式、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參與和協作。宿遷剪紙案例表明,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傳承人課堂教學,將非遺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了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緩解了傳承斷代問題,豐富了教育內容,增強了學生素養。政府、學校、傳承人共建文化圈,非遺與現代技術結合,為文化創新注入活力[2]。此模式對非遺保護和傳承具有積極意義,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學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非遺傳承學校教育管理模式涉及管理體制、校本課程、教學方式和資源配置。宿遷非遺傳承依托學校開發剪紙課程,聘請傳承人授課,通過體驗式、項目化教學,讓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提升審美和實踐能力[3],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人才。
宿遷傳統剪紙的傳承現狀與教育價值
傳承現狀
宿遷傳統剪紙具有較久遠的歷史,在明清時期就廣為流傳,是宿遷人民勤勞、智慧的體現,表達了宿遷人民對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追求。宿遷傳統剪紙傳承面臨傳承人高齡化與后繼無人等問題,主要以傳統的師徒口傳身授為主,缺乏創新化與科學性,這種傳承模式較為僵化,其自身文化價值沒有得到有效弘揚。因此,要讓宿遷傳統剪紙實現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需要實現社會力量、學校力量及政府部門的多方合作。
教育價值
學校教學中引入宿遷剪紙,有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學習剪紙能提升審美能力,理解藝術魅力,提高動手能力和專注力。剪紙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能夠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宿遷剪紙教學促進了學生素質發展,豐富了課程內容,提升了學校文化品牌的影響力。一方面,剪紙課程拓展了學生技藝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剪紙教育活動和文化節展示,提升了當地民眾文化素養,擴大了學校聲譽。
宿遷傳統剪紙在學校特色教育管理中的實踐
宿遷傳統剪紙進入學校的背景與動因
學校特色教育管理旨在融合多元化課程與文化傳承。為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宿遷學校將地方特色的剪紙藝術融入教育,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這種模式豐富了學習形式,促進了文化傳承,提升了教育管理質量和校園文化影響力。學校教育為非遺提供了規?;瘋鞒衅脚_,豐富了非遺保護的手段,提升了學生的體驗和審美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
宿遷傳統剪紙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實踐
結合非遺學校教育的要求,設置宿遷傳統剪紙課程,并納入校本課程范疇,設定課程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價值目標;制定教學內容;明確課程教學的途徑與方法。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審美能力與動手能力,實現宿遷剪紙非遺的“活態化”傳承。教學內容以剪紙歷史脈絡、文化價值與藝術內涵的理論知識為主;通過學習基礎剪紙技法,理解基本刀工特點,從而進一步掌握剪紙圖形圖案的設計規律及創意表達;通過剪紙課程小班制教學與層次教學,對學生的剪紙能力因材施教。宿遷剪紙進校園,符合剪紙技藝傳承的需要,使非遺學校教育的功能真正意義上契合非遺自身活態傳承的內在本質。教學方法與評價機制的創新是關鍵。通過實踐教學,運用剪紙工作教室、實踐體驗等學習剪紙技藝,體驗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開展剪紙與歷史、美術、數學等相關學科的融合教育,設計“剪紙里的民俗故事”“幾何圖案剪紙設計”等主題項目,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及創造力;多元化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著眼于完成率,更關注參與度以及學生在作品中是否有創造性的文化表達與理解,實現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老師評價三者的結合,進行綜合評價。
實踐成效與問題分析
1.實踐成效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于2009年開設剪紙課程后,學生文化素養和動手能力顯著提升。2014年,該校學生在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上取得佳績,作品《宿遷民俗故事》獲獎。校內剪紙比賽吸引了200多名學生參與,30幅作品上報省級展覽,10幅作品脫穎而出,調查顯示85%的學生傳統文化理解力得到提升,90%的剪紙學生動手能力得以增強。剪紙課程滿意度達95%以上,藝術成果展示中剪紙作品占比超30%,較2010年提升10%以上,參觀人數增長40%,表明剪紙教育獲得廣泛認可。
2.創新傳承
學校將剪紙與現代設計、審美相結合,利用數字化工具宣傳,通過微信公眾號展示教學視頻和學生作品,舉辦剪紙展覽和文化節,使剪紙貼近現代生活,表達現代情感,并通過現代方式傳播。
3.問題分析
剪紙校本課程目前面臨資源不足、師資短缺、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挑戰。一是缺乏專業剪紙教學器材和材料,以及專業剪紙基地,影響教學活動。二是剪紙教師緊缺,傳承人時間有限,影響課程質量。三是評價方式單一,重數量而忽略文化理解和創新想象。
盡管存在挑戰,宿遷傳統剪紙在學校教育中的實踐仍實現了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鑒。
非遺傳承與學校特色教育管理的協同發展路徑
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
政府政策的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政府可以給予資金支持,并通過專項資金提供實踐物質支撐。宿遷市教育局設立非遺傳承專項基金,購置剪紙工具,建設實踐基地。宿遷某中學利用資金建設剪紙工作室,提升剪紙教學條件。政府通過政策牽引把非遺文化與校本課程建設相融合,江蘇省委辦公廳2022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校園”,將剪紙引入學校課堂。宿遷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牽頭非遺保護工作,出臺市級配套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進一步舉辦了非遺文化節、剪紙藝術大賽等剪紙展評與交流活動,對非遺文化的感知提升、剪紙積極性與社會認同起到了積極作用。政府資金的投入與政策的支持保障了剪紙教育實踐的順利進行,促進了非遺傳承與校園教育教學的統一。學校管理制度的創新與完善是推動非遺傳承與教育融合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學校將剪紙引入校本課程,并設計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等課程實施計劃。宿遷某實驗中學設計“剪紙藝術與文化”校本課程,設置基礎技法、創意設計、文化理解三個模塊,使得學生系統接受剪紙傳承學習。另一方面,學校制度管理完善,建設剪紙工作室、剪紙基地,配置剪紙工具。宿城區實驗小學利用現有教學資源進行合理布置,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剪紙學習空間。同時,確立多元化評價方式與機制,宿豫區某中學采用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的剪紙藝術學習進行有效評價,在此基礎上,定期進行剪紙作品展覽、剪紙文化節等各種文化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剪紙的積極性。
課程開發與教學創新
非遺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是推動非遺傳承與教育融合的核心環節。學校依托地方文化資源,開發系列化課程,將剪紙的制作學習滲透到學校課程之中,基礎的剪紙刀法與圖案設計是課程設計的重要部分,剪紙的刀法技巧與圖案創作是剪紙藝術實踐的基礎。剪紙作品的主題、樣式、款式與題材等屬于創意思維的表現,現代的剪紙創新題材要求剪紙在尊重傳統文化表現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表現元素,提升學生的聯想能力。創意剪紙有助于培養學生剪紙藝術創新意識和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促進剪紙形式與樣式的活化創新與活態化傳承,保障傳承教育內容的豐富性與有效性。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與創新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剪紙教學數字化,有剪紙制作技藝的剪紙微課、VR剪紙互動體驗,在剪紙教學中通過平板電腦或VR設備進行剪紙虛擬體驗,使學生在趣味性體驗中獲得學習剪紙的樂趣。學校開設多種學科的融通課程,在剪紙教學中對剪紙進行深入拓展和課程的橫向拓展,融合其他學科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剪紙教學,學生通過剪紙學習幾何圖形中的對稱和空間幾何形體關系,在歷史教學中將剪紙作品作為民俗文化的學習依托??鐚W科融合,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學校通過數字化教學方式和跨學科融合教學方式,使宿遷傳統剪紙技藝教學和學校教育融合發展,也是非遺教育形態的創新發展形式。
學校與社會的協同合作
學校與非遺傳承人、社區、企業的合作機制是推動非遺傳承與教育融合的重要支撐。一是學校與非遺傳承人簽訂合作協議,采取“傳承人進課堂”的形式,引入非遺傳承人,如宿遷某小學邀請“傳承人進校園”,設立“剪紙大師班”,傳承人傳授剪紙技藝、民俗知識,提升學生文化自信。二是學校與社區共同開發、合作舉辦剪紙主題的非遺活動,包括剪紙展示、交流、技藝傳承、文創產品等形式,通過社區文化活動場所,結合剪紙非遺,形成“文化宣傳+剪紙技藝學習交流”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與社區文化中心建立合作關系,開設以剪紙為主題的社區文化活動,推動剪紙文化進校園,在提高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提升學校的德育教學能力。三是學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為非遺傳承教育搭建現代化技術媒介,強化非遺傳承的育人價值。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與問藝堂藝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剪紙主題文創合作,將學校學習剪紙文化與現代媒介元素相融合,把非遺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相結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現代傳播媒介技術能力,更好地吸引大眾關注剪紙文化,推動剪紙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助力宿遷地區傳統剪紙文化的振興。
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平衡
“傳承要創新,創新要傳承”的理念貫穿始終,實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學習剪紙手藝的同時,將剪紙手藝加以創新,從而讓剪紙煥發新生機。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在對傳統技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現代思維理念,從而保護傳統文化底蘊,符合社會對美的需求。通過多媒體宣傳、發布學生作品等方式,運用網絡平臺將剪紙推廣開來。在跨學科交融模式中,設置學習大項目,鍛煉學生全面創新能力等,為剪紙注入新的活力,更利于剪紙在新時代的延續,以此傳承非遺。非遺傳承與現代教育的融合實現了文化認同與創新能力的雙重培養。首先,非遺傳承考慮將“教育”內容鑲嵌進“非遺”,讓課程培養和學習的內容體現文化認同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掌握剪紙基本方法的同時,將剪紙的故事、傳承來源以及文化內涵講給大家聽,引導和培養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意識與文化自覺自信。其次,鼓勵學生在創新與傳承之間探索學習,以學生的方式重新設計自己印象中的剪紙,在傳承中實現創新,同時結合新的設計理念,賦予剪紙作品全新的文化內涵及時代價值。例如,將剪紙元素與當代藝術表達形式和藝術觀念相結合,用剪紙的方式表達不同的元素符號。最后,在多學科融合以及信息化的數字媒體背景下,拓寬教學思路,以此加強學生的綜合運用以及創新能力。
非遺傳承與學校特色教育管理的協同發展具有顯著可行性,宿遷傳統剪紙的實踐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學校將非遺傳統剪紙融入學校教育,不僅可以促進非遺傳統剪紙的動態傳承,更有利于學校教育中課程的充實和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宿遷傳統剪紙的實踐主要體現在學校非遺課程的動態設計、非遺學校辦學的協同育人及不同教學模式等方面,為其他學校非遺項目辦學的課程設置、非遺協同育人的多元模式、非遺項目的學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未來,不僅要進一步推進非遺和學校辦學特色管理的創新性融合,還需要政策驅動、課程育人、社會協同。政府給予更多的資金扶持、學校開發更多非遺課堂課程,從而形成校企合作的可持續化長效機制。只有不斷創新非遺傳承和學校特色教育的協同發展,才能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弘揚發揮強有力的作用,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必要的保證和動力。
(作者單位:曼谷宣素那他皇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