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辣椒常見病害,在日光溫室栽培環境中發生更為普遍。低溫、高濕、寡照是灰霉病發生的主要條件,尤其冬春季氣溫偏低、雨雪天氣多、棚室通風時間短等原因,使辣椒灰霉病加重發生,往往造成嚴重經濟損失[1]。
近年來,甘肅張掖市甘州區致力于發展設施農業,充分利用當地冬季光照資源充足的優勢開展反季節蔬菜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目前全區已建成日光溫室2萬余畝,主要種植反季節辣椒、番茄、茄子、西葫蘆等蔬菜,平均畝純收入1.5萬元,已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格局。隨著日光溫室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日光溫室辣椒灰霉病的發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結合甘州區實際情況,對日光溫室辣椒灰霉病癥狀表現、發生特點、病菌來源和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為辣椒灰霉病防治提供技術參考。
1" "發病癥狀
辣椒生長各時期都可能被灰霉病侵染。灰霉病嚴重時,會導致辣椒爛葉、爛花、爛莖、爛果,甚至死棵,引起嚴重減產[2-3]。一般損失率10%~20%,嚴重時50%~60%,甚至絕收。
1.1" "苗期" "發病時,子葉首先被侵染變黃,然后擴展到幼莖,幼莖病部變色、縊縮、折倒,致使幼苗枯死。
1.2" "成株期" "主要危害葉、莖、花、果。
葉片受害從葉尖和葉緣開始,逐步擴展形成淡黃褐色“V”狀病斑。
莖部受害后病斑呈水漬狀,當病斑繞莖1周時,病部上枝葉枯萎死亡。
花器受灰霉病菌侵染后會造成花朵萎蔫干枯,干枯的花瓣腐生病菌,再侵染幼果、葉片和莖稈,造成果實和葉片腐爛,枝條壞死。
果實受害后,果面出現水浸狀病斑,整個果實逐漸變褐腐爛,濕度較大時病部常有灰褐色霉層出現。
2" "發生特點
甘州區日光溫室辣椒均為一大茬栽培,8月下旬開始定植,11月中旬進入采收期,可持續到第2年6月下旬甚至更長時間。經觀察,灰霉病在辣椒整個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發生。
2.1" "各生育時期發病差異明顯" "苗期發病較輕,進入花果期后發生加重。特別是每年的12月至翌年1月,是當地最冷的季節(夜間外界最低氣溫-25 ℃左右,溫室內夜間溫度常常低于10 ℃),也是日光溫室辣椒灰霉病發生最嚴重的季節,病原菌易形成暴發式擴增,造成嚴重落花落果,大量葉片和果實腐爛,植株大面積死亡。
2.2" "地塊間發病差異較為明顯" "輪作倒茬地發病輕,連作地塊發病重;種植密度小的發病輕,密度大的發病重;配合施用氮磷鉀和有機肥的發病輕,偏施氮肥的發病重;休棚和悶棚的發病輕,趕茬種植不休棚不悶棚的發病重。
2.3" "品種間發生程度差異明顯" "株型緊湊、葉小枝短的發病輕,株型松散、葉大枝長的發病重;早熟品種發病輕,晚熟品種發病重。
3" "病菌來源
通過對甘州區日光溫室調查分析,發現當地日光溫室辣椒灰霉病的病原菌主要來源于土壤帶菌、種苗帶菌和農事操作傳播。
3.1" "土壤帶菌" "農戶一般不重視前期預防,不見病蟲不施藥。種植前沒有徹底清理棚室內帶病植株殘體,沒有對棚室和土壤進行徹底消毒殺菌。在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致病菌核,遇到適宜條件即會萌發產生分生孢子,隨空氣、水流以及農事操作傳播。
3.2" "種苗帶菌" "育苗前沒有做好育苗設施消殺,或消殺不徹底,播種前沒有對種子進行殺菌處理,導致培育出的種苗帶菌。
3.3" "農事傳播" "發病田塊的病殘體、病土以及發病植株上的孢子囊等隨不當農事操作攜帶傳播。特別是農戶在定植、間苗、整枝打杈和清理病葉、病枝、病果時導致病菌擴散,又不及時噴藥防治,在環境溫濕度適宜時,灰霉病菌迅速擴增,表現出超強的致病力,通過氣孔、皮孔或傷口侵入植物體內表現癥狀,并短時間產生新的分生孢子,暴發流行[4]。
4" "防治措施
灰霉病菌抗藥性較強,目前還沒有選育出對灰霉病有較強抗性的辣椒品種。因此,灰霉病以預防為主,應積極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鏈,創造不利于灰霉病菌繁殖的條件,發病后及時采取藥劑防治措施。
4.1" "選種中早熟品種" "選擇抗病、豐產、耐寒性較強和株型較緊湊的中早熟品種,如甘科4號、隴椒6號、隴椒7號、華美105等。
4.2" "培育健康種苗" "育苗環節中,育苗設施出入口和通風口用防蟲網覆蓋,育苗前做好育苗設施消殺,播種前對種子作消毒殺菌處理。育苗期及時清理地面的積水和散落的基質,及時清除雜草。設施內部及周邊環境做好清潔,裸露土壤用地布覆蓋,避免滋生雜草,傳播病蟲害。整個育苗期要定期做好病害預防,對進入育苗設施的人員、工具和物資進行消毒處理。出苗后科學調控幼苗生長溫度、光照、水分和養分,維持幼苗健康長勢。一旦發現病害,及時拔除病苗,用藥防治。8月下旬定植的辣椒苗在7月中下旬開始育苗,要加強通風,改善苗床環境,這是保證幼苗健壯生長的關鍵。出苗后至移栽前要適時通風,增強幼苗適應能力。
4.3" "輪作倒茬" "辣椒嚴禁連作。首先,連作辣椒發病嚴重,易導致整株或整田死棵。其次,連作地植株因缺乏養分,生長發育受阻,株形會變矮變小,產量降低、品質變劣。辣椒與蔥、蒜、韭菜、十字花科、豆科、禾本科等非茄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減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積累。
4.4" "滅殺棚室病原" "7—8月份上茬作物收獲后,將棚內蔬菜的枝蔓、落葉、病果、病根等全部清理出棚,深埋或燒毀,然后封閉棚室高溫濕悶[5],悶棚前修補棚膜破口或更換新棚膜。具體方法:土壤深翻20~30 cm,整平做畦,畦面覆蓋地膜,膜下灌透水。關閉上下通風口,高溫悶棚30~40 d。濕潤土壤導熱性強,地表10 cm溫度可達70 ℃以上,20 cm處地溫也能達到45 ℃以上,能有效殺滅病菌。悶棚結束后揭膜通風5~7 d,再施入以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霉菌等為主的生物菌肥快速補充土壤有益菌,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
4.5"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更好地利用光能和土壤肥力,提高辣椒苗的坐果率和果實品質。日光溫室一大茬反季節辣椒種植需經歷漫長的冬季,適當稀植可以提高氣溫、土溫,有利于株行間通風透光,增加單株營養面積,提高單果質量、單株產量和商品性,因此辣椒栽培密度不宜過大[6]。甘州區日光溫室一大茬辣椒栽培適宜的行距為0.7 m,株距為0.4~0.45 m,每畝栽植2 100~2 300株為宜。
4.6" "加強栽培管理" "低溫高濕寡照環境是灰霉病發生的主要條件,要綜合調控棚內溫光水氣肥等環境要素,創造不利于灰霉菌生長繁殖的條件[7-8]。深冬季節可在保溫被上加蓋1層普通農膜提高保溫性能,在大棚后墻上懸掛反光幕增加棚內光照。在保證辣椒適宜生長溫度條件下,注意棚室通風排濕,控制澆水量。選用無滴棚膜,避免棚膜滴水;采用膜下滴灌和空溝覆草,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澆水后、葉面噴肥(藥)后加強通風排濕,保持棚室濕度不超過70%。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噴施磷酸二氫鉀,平衡營養,控旺促壯,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植株生長旺盛期及時疏枝,去除內膛枝,保留外側健壯枝,使通風透光良好。
4.7" "科學用藥防治" "發病初期可選用40%啶酰菌胺·咯菌腈水懸浮劑1 000倍液或43%氟菌·肟菌酯(氟吡菌酰胺與肟菌酯復配,也叫露娜森)懸浮劑3 000倍液均勻噴霧防治。植株出現明顯病狀后,可選用30%啶菌·乙霉威懸浮劑(啶菌噁唑和乙霉威復配)800~1 000倍液噴霧,或50%啶酰菌胺(凱澤)水分散粒劑1 200倍液噴霧,或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卉友)4 000~6 000倍液噴霧。也可用健達(氟唑菌酰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1 000倍液噴霧防治。噴藥前先清除棚內病果、病枝、病葉等帶菌殘留物,每次清除棚內病殘體時間不超過2 h。噴藥要在清除棚內病殘體后2 h內進行,務必周到均勻,包括植株、地面、棚內空間都要噴到,徹底殺滅殘留病菌[9-10]。為防止灰霉病菌產生耐藥性,要注意輪換用藥。
參考文獻
[1] 鮑宗平.大棚辣椒灰霉病防治技術[J].上海蔬菜,2018(2):43+79.
[2] 文延年,劉霞云,王俊英,等.壽光日光溫室彩椒灰霉病綠色防控技術[J].長江蔬菜,2022(13):69-70.
[3] 李宗珍,徐友信,李云玲.設施辣椒灰霉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0(2):150-151.
[4] 葉艷英,熊春暉,袁經相,等.辣椒灰霉病的研究進展[J].現代園藝,2015(17):26-28.
[5] 何永梅.大棚蔬菜罷園后高溫悶棚要點[J].新農村,2020(6):25-26.
[6] 劉娟,吳傳秀,蔡鵬,等.四川盆地早春大棚辣椒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瓜菜,2019,32(5):80-81.
[7] 謝河山.農業觀光溫室中植物栽培管理技術[C]//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發展——挑戰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珠海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2002.
[8] 張春霞,韓玉敏.無公害蔬菜栽培的農業技術措施[J].河北農業科技,2008(9):17-18.
[9] 張道順.棚室番茄灰霉病的早期防治技術[J].中國植保導刊,2004(2):21-22.
[10] 郭文廣,宋淑云,張偉,等.茄果類和瓜類灰霉病的發生及防治[J].吉林農業科學,2002(S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