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漢中處于秦巴之間,氣候溫潤,漢中黃姜可以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壤類型栽植,尤以城固、洋縣、西鄉、南鄭等縣區規模較大,生姜是陜西漢中傳統特色蔬菜品種,因其皮色鮮亮、肉質細嫩、香辣味美、纖維短少而廣受消費者歡迎。生姜用途廣泛,是漢中泡姜雞、麻辣魚、麻辣雞、五香鹵肉、豆腐乳、辣椒醬等諸多美食的重要原料。隨著物流的發展,漢中黃姜除在本地銷售外,還通過各種渠道銷往省內周邊城市和省外消費市場,廣受好評。
根據漢中黃姜生產經驗, 結合近年創新和實踐,現將其高產栽培技術整理如下,供漢中生姜產區及其他生態類似區域參考。
1" "品種選擇
通過多年生產試驗,漢中小黃姜是最適宜漢中發展的品種。該品種萌芽早、品質好,抗病性強,耐濕熱,株型緊湊,耐密植,產銷暢。
漢中黃姜和四川黃姜為同一類型,不同于山東萊蕪大姜和遼寧白姜。雖然漢中有少量引種,但未形成規模化種植[1]。
2" "種植環境選擇
根據漢中黃姜的種植區域和生態氣候特點, 種植基地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二者活動積溫和日照時數具有一定差異,故而土壤和氣候特點大為不同。
2.1" "漢江川道和低海拔丘陵地區" "本地區海拔基本在400~650 m,主要集中在漢江沿線川道及低海拔丘陵二級階地,其≥10 ℃活動積溫在4 200~4 800 ℃,光熱資源豐富,是漢中生姜主產區,土壤類型以沙壤土、壤土、水稻土、黃棕壤及沙土為主,是漢中傳統的糧油和蔬菜主產區。
本地區生姜種植多與甘藍、西藍花、蒜苗、青菜、水稻等為前茬,復種指數較高,種植管理專業化程度好,大部分產區都建有姜窖,基本實現了生姜長期貯存和銷售,是漢中生姜重要種源地和商品生產基地。
2.2" "秦巴山區山間谷地" "本地區主要集中在巴山丘陵溪谷地的平地和秦嶺山區的山間平地,海拔多在650~1 200 m,其≥10 ℃活動積溫在3 500~" 4 200 ℃,光熱資源相對缺乏,土壤類型多為沙壤土和黑褐土,土壤有機質相對較高,生姜種植地多為玉米、大豆、水稻等空茬地,除少數村鎮有規模化商業種植之外,大多為群眾零星種植。
無論在哪個區域種植生姜,均不宜連作,因為連作生姜化感作用明顯,產量品質明顯下降。至少應該間隔1~2年再種植。
生姜種植盡量選擇水源方便、交通便捷的地塊,凡是無水源,向陽干旱、貧瘠、低濕的地塊均不適宜作為生姜種植地。
3" "姜種選擇與處理
3.1" "姜種選擇" "姜種宜選擇姜塊肥大、皮色鮮亮、芽點突出飽滿、無損傷和腐爛的為好。凡姜塊癟瘦、皮色灰暗、有損傷腐爛的均不宜作種。
3.2" "姜種處理" "多數情況下姜種并不需要特別處理,如果想促進生長,減少病蟲害,可用如下處理方法: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 30 min;62.5%精甲霜靈咯菌腈種衣劑稀釋120~200倍液包衣;50%咯菌腈種衣劑200倍液包衣。種子處理時,可結合殺菌劑每100 kg加入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10~20 g,以殺滅地蛆等地下害蟲。
在姜種處理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甲醛、高錳酸鉀等藥劑,以防對種姜造成毒害,導致出苗延遲且幼苗瘦弱。
3.3" "姜種催芽" "為促進生姜早日萌發,種姜一般要作催芽處理。傳統曬種、困姜等措施本質上都是為了促進生姜芽點早日萌動,但因為流程繁瑣,催芽速度慢而逐步被淘汰。應采用以下催芽方法:
1)催芽機催芽。采用自動恒溫增氧催芽機催芽效果較好。具體方法:用1個較大的容器,將催芽加熱塊放入底部并加水增氧,溫度調節至28~35 ℃。為預防病蟲害,可在水中加入殺菌劑和殺蟲劑。增氧催芽24 h后姜種即可大量露白,及時取出裝筐保濕,繼續覆蓋薄膜自然催芽即可。
2)溫室大棚催芽。將姜種用熱水浸種后裝筐,筐內鋪上潮濕的棉氈保溫保濕,將筐重疊置于溫室內,溫度控制在28~35 ℃。如升溫困難,可以在筐的周圍纏繞地熱線增溫。
4" "整地施肥
4.1" "整地" "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利于地下莖膨大,栽植生姜的土地需要精細整地,做到土壤松散,保持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
4.2" "施肥" "生姜生長周期較長,對肥料需求較一般作物多。選擇28-6-6或25-10-5的高氮三元素復合肥,50~70 kg/畝。有條件的可適當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
生姜對微量元素較為敏感,土壤pH值升高會導致生姜葉片黃化、植株矮化,因此高產地塊要重視鐵、鋅、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施用量推薦:硫酸亞鐵顆粒3~5 kg/畝,硫酸鋅顆粒2~" " 3 kg/畝,硼砂顆粒1~2 kg/畝。微量元素肥料可以同復合肥一次性混合撒施,也可幾種微肥混合后撒施。
肥料撒施后深耕,機械或人工開溝起壟,畦寬2~2.5 m,畦高30~50 cm,畦溝寬30~40 cm,溝深30 cm,畦面按照60~65 cm行距開20~25 cm溝備播[2]。
5" "栽植與出苗期管理
5.1" "掰種與種栽選擇" "生姜催芽后即可掰種,每個種栽留取3個以上壯芽,保證有1個老樁茬口。芽點瘦弱、無老樁茬口的,或者芽點少于3個的,一般予以淘汰。種栽不宜掰分太小,正常以50~100 g為度,多數為75~80 g即可。
生姜播種時間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旬為好,不得晚于5月中旬。采用平播法,姜種沿種植溝水平放置,確保幼芽朝向一致。平川栽植密度5 000~5 500株/畝,行距60~70 cm,株距不小于20 cm;山區密度6 000株/畝左右,株行距" "55 cm×20 cm,一畦兩行。注意合理密植,稀植嚴重影響產量[3]。
5.2" "生姜種栽覆土" "一般覆土深度以5~10 cm為好,不能過深或過淺。有條件的,栽植行間鋪設滴管或微噴帶,沒有條件的噴灑除草劑后覆蓋稻草或其他農作物秸稈保濕防板結。
6" "栽后管理
6.1" "苗期管理" "生姜播種后出苗需20~30 d,出苗前及時清理畦溝,謹防積水爛種。出苗后及時清除零星雜草,噴灑殺蟲劑提早預防蟲害。
苗期以促為主,在防治蟲害時可加入葉面肥和生長調節劑,常用8%胺鮮酯2 000倍液加1%尿素,于下午噴霧,可以明顯擴大生姜葉面積,增加分蘗,提高抗性。
6.2" "遮陰防曬" "生姜起源于熱帶雨林地區,強烈日照常導致日灼現象,影響生長。除中高海拔山區有自然遮陰條件外,漢江沿岸平川地區均需搭建遮陽網。遮陽網一般選擇遮陰度50%~70%的,不可遮陰過度。
遮陰時間一般從6月初開始,到8月初結束,確保生姜安全越夏[3]。
6.3" "適當灌水" "生姜喜歡潮濕環境,出苗后根據天氣情況適時灌溉。一般采用滴灌或微噴灌。如水源方便,也可畦溝漫灌。灌溉時間集中在6—8月,8月中旬后逐步減少灌溉頻率,促進生姜膨大成熟。
6.4" "科學追肥" "生姜完全出苗后結合中耕除草分段追肥,一般追肥3~4次,每次追肥10~15 kg/畝。首次追肥以尿素為好,后面可追施高氮三元復合肥10~15 kg/畝。追肥一般在澆水后或雨后進行,結合培土可以提高肥效。
為提高產量,生長中后期可用生長調節劑控制旺長,常用的有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結合病蟲害防治一次性完成。
7" "病蟲草害防控
7.1" "雜草防控" "生姜生長周期長,除草主要分為苗前除草和苗后除草。苗前除草一般選擇觸殺和封閉性除草劑,比如24%乙氧氟草醚800~1 000倍液加33%二甲戊靈100 mL,封殺結合,以有效控制雜草危害。一般封閉除草可以持續60 d左右。苗后除草則用選擇性除草劑定向噴霧,比如10%精喹禾靈和80%敵草隆混合使用,可殺滅絕大多數闊葉和單子葉雜草。
7.2" "病害防控" "生姜常見病害有姜瘟、葉枯病、腐爛病等。姜瘟主要通過種栽選擇和輪作倒茬預防,葉枯病和日灼、營養缺乏有關系。腐爛病較少發生,主要集中在低濕地塊,防治方法是種栽包衣處理,做好排澇降濕。
防控重點是葉枯病。常規可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800~" "1 000倍液噴霧防治,也可用三唑類殺菌劑配合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在發病前或初發期噴霧防治。
7.3" "蟲害防控" "生姜蟲害主要有姜螟、甜菜夜蛾、小地老虎等,均屬鱗翅目害蟲,以幼蟲危害為主,防治藥劑可選菊酯類、有機磷類殺蟲劑,也可選氯蟲苯甲酰胺或沙蠶毒素類殺蟲劑。防治適期為生姜展葉后,根據蟲害發展情況,采用不同機理的殺蟲劑交替使用。
8" "收獲與貯藏
8.1" "收獲" "一般霜降前后開始收獲,人工采挖或機械采挖。采挖前提早割除地上植株,根據銷售需求及時采挖,一般在立冬前采挖結束,以防凍害。
8.2" "貯藏" "生姜采挖后在陰涼環境釋放呼吸熱后存入姜窖或冷庫,貯藏環境溫度控制在10~15 ℃。根據貯藏情況適度通風降濕。貯藏早期要降低濕度,中后期要做好保溫保濕,防止生姜因失水過度而喪失商品價值。
9" "加工與銷售
9.1" "銷售" "生姜采挖后根據市場需求分級整理,鮮銷產品有泥姜和水洗姜,泥姜保質期較長,水洗姜需要盡早銷售。
9.2" "加工" "生姜收獲后及時分級整理,品相好的姜塊做好貯藏和銷售管理,癟瘦的及時加工處理。常見加工方法是機械脫皮后切片烘干或鮮銷,烘干生姜可作為干姜片或加工成干姜粉,鮮姜可趁鮮清洗后加工泡姜,采用鹽水加上乳酸菌厭氧發酵,待成熟后及時殺菌封裝,作為餐飲原料。
參考文獻
[1] 蘇軍,田耀輝,陳永輝,等.三個生姜品種在隴南的適應性研究[J].西北園藝,2024(7):65-67.
[2] 吳金平,周潔,符家平,等.湖北省生姜綠色高產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20(16):63-65.
[3] 徐坤,鄒琦,趙燕.土壤水分脅迫與遮蔭(陰)對生姜生長特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3(10):1 645-" "1 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