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大的蘋果產區,陜西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陜西渭北黃土高原區生態條件獨特,被認定為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位于該區域核心地帶的延安市更是蘋果優勢產區,2024年蘋果產業規模占全省 30% 以上。富縣作為延安市面積最大的縣,地處渭北旱塬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2,是國內外公認的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富縣蘋果曾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富縣蘋果種植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歷經70余載發展,已從零星栽植的傳統農業蛻變為現代化農業支柱產業。近年來,富縣通過推廣矮化密植、防雹減災、數字化管理等技術,構建了覆蓋種植、冷鏈、深加工的全產業鏈體系,并創新引入“保險 + 期貨\"模式穩定果農收益,全縣蘋果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品質顯著提升,有機與綠色認證基地占比領先。
1發展現狀
1.1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富縣地處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核心地帶4,截至2024年,蘋果種植面積37.4萬畝,其中掛果面積32.5萬畝(果農人均擁有果園3.7畝),年產量69.11萬t,產值37.66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 78.46% 。近年來,富縣依托\"243\"優果工程,積極推廣普及改土、間伐等技術措施,并擴大良好農業規范、“三品一標\"覆蓋范圍,有效引導果農借助標準化生產實現提質增效目標。全縣累計認證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7.65萬畝、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基地36.5萬畝、良好農業基地29.4萬畝。致力于全產業鏈升級,加速構建蘋果產業“防災減災、科技服務、市場營銷”三大支撐體系,富縣先后創建省級高質高效示范園5個、市級美麗果園19個。
1.2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富縣積極把握陜西省打造千億級蘋果產業戰略契機,全縣培育“延安蘋果”授權企業44家、蘋果出口企業6家、大型蘋果電商35家。現有龍頭企業21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387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5家。投用10條智能選果生產線及118座果品冷庫,總貯藏能力28.8萬t。國家級重點企業綠平果業,依托“企業 + 基地 + 農戶\"模式有效促進農戶增收,向農戶提供技術服務與農資供應,并借助長期保底訂單保障其收益穩定,惠及農戶超過1200戶。與此同時,綠平果業積極響應粵陜“致富果\"結對“蘋果南下、荔枝北上\"戰略,加強與廣東的合作,利用其出口資質將蘋果銷往印度、沙特等國際市場。
1.3政策支持措施有力延安市委市政府將蘋果產業定位為鄉村振興支柱產業,出臺《建設全國蘋果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等文件,通過實施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及“百千萬\"示范工程,配套金融創新、科技賦能和三產融合等全鏈條支持措施。作為核心產區,富縣在精準貫徹市級政策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印發《富縣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五年實施方案》,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用于老果園升級改造,同時推動矮化密植果園和防雹網建設,并配套智能水肥系統以解決山地灌溉難題。
1.4品牌營銷優勢凸顯憑借“全國蘋果20強縣”“國家級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范區\"等國家級榮譽,成功塑造了“富縣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富縣打造的有機蘋果品牌“高塬玫瑰”“陜富”“子午水晶\"等入選“中國果品企業自主品牌價值榜單”。數字化營銷成效顯著,北道德鄉的“點點幫農”平臺對接了2900戶果農,2024年成功促成40t蘋果直供杭州、深圳的連鎖超市。國際影響力持續深化,2017年成為“絲博會唯一指定用果”,并通過國際展會擴大品牌輻射。
1.5聯農帶農成效明顯通過構建多層次聯農帶農機制,富縣蘋果產業精準惠及全縣超過10萬果農,2024年戶均增收1.2萬元。截至2023年10月,縣域內現有蘋果專業合作社106家,通過“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模式,統一提供種苗、技術、銷售服務。在技術支撐層面,建立了縣級“蘋果大課堂\"與鄉鎮實訓基地相結合的體系,2023年全縣開展各類蘋果技術培訓164場次,培訓果農5.2萬余人次。富縣已建立起融合“技術賦能、組織化運營、市場對接\"的可持續聯農帶農模式。
1.6“保險 + 期貨\"穩定收益針對價格波動風險,富縣自2019年連續多年實施\"保險 + 期貨\"項目,打造全國領先的\"富縣模式\"。2024年項目實現全域突破,8個主產鄉鎮實現全覆蓋。首創\"政銀企農\"四方合作模式一銀行提供3年期免擔保低息貸款、政府全額貼息、企業技術托管、果農標準化生產,形成風險共擔閉環。2023年,富縣蘋果“保險 + 期貨\"項目賠付額躋身蘋果類項目全國第一,獲得鄭州商品交易所\"優秀項目獎\"和\"最佳賠付獎”。
2存在問題
2.1果園基礎設施薄弱,機械化水平較低
1)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制約產業發展。盡管2024年新增防雹網7713畝,但相較于全縣37.4萬畝種植面積,其覆蓋比例依然較低。果園灌溉設施配套率低,多數果園仍依靠自然降水,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穩定性。
2)機械化水平不高構成另一發展瓶頸。富縣蘋果園大多分布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地形復雜多變,加之傳統喬化栽培模式仍為主流,導致機械化作業受到較大限制@。當前果園管理依然高度依賴人工。伴隨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果園可用勞動力持續縮減,且現有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對新技術新設備接受能力有限。智慧農業技術應用推廣不夠充分,多數果園仍沿襲傳統經驗模式管理,較難達成標準化生產和品質均一目標。
2.2防災減災體系不完善,自然災害威脅大
1)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尤其是花期凍害和冰雹災害。近年來,富縣蘋果多次遭受花期、幼果期低溫凍害,導致當年產量低、品質差。凍害不僅帶來直接經濟損失,還會引發樹勢兩極分化現象(強樹愈強,弱樹愈弱),影響產量穩定。
2)氣象監測預警體系有待完善。氣象監測點布局不均衡,覆蓋范圍有限,難以為果農提供精準的災害預警服務。
3)較低的農業保險覆蓋率削弱了產業抵御風險能力。盡管富縣蘋果已實施“保險 ?+ 期貨\"項目13.85萬畝,但參保比例仍然偏低。
4)生態防控措施應用不充分,加大了病蟲害發生風險。傳統化學防治仍占主導地位,綠色防控技術推廣不足。
2.3產業鏈條延伸不足,精深加工和品牌營銷不足
1)富縣蘋果產業鏈條延伸不夠充分,尤其在產后處理和精深加工環節較為薄弱。雖然全縣已建成智能選果線10條、果庫118座,但加工轉化率仍然偏低,精深加工產品結構單一,當前主要集中于初級果汁加工,高附加值產品研發生產明顯滯后。
2)品牌影響力不足。盡管富縣已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但在高端市場份額較小,品牌的市場認知度有待提升,“優質優價\"的價格形成機制尚未有效建立,多數蘋果仍以統貨形式銷售,品牌溢價能力弱。
3)產銷銜接機制不夠順暢。目前富縣蘋果銷售主要依賴傳統客商收購模式,果農議價能力較弱,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比較明顯,線上銷售和出口業務相對較少。
2.4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難
1)生產經營組織化水平不高。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多數合作社規模偏小、實力不強,帶動能力有限,大部分果園由農戶家庭分散經營,難以實現規模效益,阻礙了先進技術和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應用。
2)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富縣實施的\"243\"優果工程和“百千萬\"示范工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果園沒有全面落實標準化生產措施,在關鍵環節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果品質量參差不齊,有機、綠色認證比例偏低。
3)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新增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覆蓋面有限,專業化程度不高,農機共享等服務模式尚未普及。
4)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企業與農戶間的合作關系穩定性不足,“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訂單農業尚未普及,企業與農戶間缺乏有效的風險共擔、利益分配機制。
2.5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科技支撐不足
1)面臨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問題。機構改革后,原果樹站整合并入農村經濟綜合發展服務站,造成專業技術人員流失,剩余人員也難以專職服務蘋果產業,鄉鎮果業機構設置不完備。薄弱的技術推廣力量難以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縣級技術推廣部門人員編制有限,且需兼顧多項職能,難以為廣大果農提供及時、全面的技術服務:村級農民技術員隊伍技術指導能力參差不齊,雖然每年開展技術培訓,但培訓覆蓋范圍小。
2)科研創新能力不強,制約產業升級進程。富縣缺乏專業的蘋果產業科研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夠緊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研發應用滯后。
3)果農老齡化及后繼乏人問題日趨嚴峻。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務果人群年齡結構老化,年輕一代從事蘋果種植意愿低,產業發展面臨人才斷層風險。
4)缺乏數字化技術應用人才,阻礙了產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3對策建議
3.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果園機械化水平
1)擴大防雹網覆蓋面積,采用“財政補貼與果農自籌相結合\"模式,在冰雹災害頻發區域重點推廣防雹網搭建技術,制定未來3年實現主產區冰雹多發區域防雹網全覆蓋的目標。
2)推進果園水利設施建設。結合富縣地形特點,推行“肥水坑 ?+ 集雨窖”節水灌溉模式,政府通過“以獎代補\"形式提供資金扶持。
3)提高果園機械化水平。重點推進“宜機化改造”,對傳統喬化果園進行適度間伐,拓寬行距,推廣適用于丘陵地形的小型果園管理機械。鼓勵發展農機合作社,建立縣域果園機械化服務平臺。
4)加快數字果園建設。擴大試點經驗,建設“物聯網 + 蘋果園\"示范基地,配置監測設備,推廣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政府對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設備補貼,開發全縣統一的蘋果產業數字化管理平臺。
3.2健全防災減災體系,提升抗風險能力
1)完善氣象監測預警網絡。按富縣蘋果產業布局科學增設氣象監測設備,建立四級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加強與氣象部門的合作。
2)推廣綜合防凍技術。采取“工程措施 + 生物措施
農藝措施\"相結合方式,構建多層次防凍體系,政府組織統一采購防凍物資,開展防凍技術培訓8]。
3)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推廣蘋果“保險
期貨\"模式,優化保險產品設計,開發專屬保險產品,簡化理賠程序,引入新技術進行災情評估。
3.3延伸蘋果精深加工鏈條,提升品牌營銷能力重點扶持龍頭企業開發蘋果脆片、果醋、酵素等高附加值產品,建設富縣蘋果精深加工產業園。實施“延安蘋果·富縣產區”品牌提升行動,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增設品牌直銷店,每年舉辦“富縣蘋果節\"提升市場影響力。完善電商供應鏈體系,培育電商企業,建立出口備案基地,拓展東南亞、中東等國際市場。
3.4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推廣“龍頭企業 + 聯合社 + 農戶\"組織模式,發展訂單農業,組建蘋果產業聯合體。制定《富縣優質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在示范園全面推行“兩減三增\"技術體系。組建縣級蘋果產業社會化服務聯盟,開展托管服務、技術承包等專業化服務。
3.5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提升專業人才支撐能力恢復鄉鎮果樹技術服務站建制,每站配備2~3名專業技術人員。實施“雙百人才工程”,每年培訓100名村級技術員、100名新型職業果農。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專家工作站,重點解決蘋果生產中的大小年調控、省力化栽培等技術難題。設立“蘋果產業青年創業基金”,每年支持20個返鄉青年從事智慧果園、電商營銷等新業態。
參考文獻
[1]石芮嶺,王月,霍學喜.陜西蘋果分揀分級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果樹,2023(7):122-125.
[2]喬淑云,楊權紅,任小兵.富縣蘋果矮密栽培旱作節水管理經驗[J].西北園藝,2023(10):68-69.
[3]趙瑞香.“保險 + 期貨”在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山西農經,2023(3):178-180.
[4]陜西省延安市富縣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助推蘋果產業綠色發展[J].農產品市場,2022(8):64.
[5]區浩彬.“保險"+"期貨”模式在農產品價格保險定價中的應用—以蘋果為例[D].廣州:廣東財經大學,2022
[6]周奇.丘陵山區果園生產機械化技術分析[J].河北農機,2023(8):39-41.
[7]任小兵,喬淑云.富縣蘋果園大小年多發原因分析與建 議[J].西北園藝,2024(4):15-17.
[8]張麗萍.蘋果幼樹防凍(凍害)的發生與防治措施[J].農 家參謀,2022(24):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