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蘋果黑星病在陜西蘋果主產區多點發生,呈擴散蔓延態勢。該病主要危害蘋果葉片和果實,發病初期葉片出現淡黃色或褐色圓形小斑點,果實表面形成近圓形黑褐色病斑,嚴重時病葉早落,果實畸形、腐爛,導致蘋果產量大幅降低,品質變劣,給果農帶來巨大經濟損失2。化學藥劑防治是目前控制蘋果黑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長期以來生產上存在藥劑選擇不合理、使用不規范等問題,導致部分藥劑防效下降,病菌抗藥性逐漸增強,而且還帶來環境污染、農藥殘留超標等隱患。為篩選有效低毒低殘留藥劑,我們在2023年蘋果黑星病發生園實施了本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情況,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紅油塿土, pH 值7.9,有機質含量 1.51% ,水肥條件較好。供試蘋果品種為煙富8號,樹齡10年,株行距 2m×3.3m ,長勢較好。
1.2試驗藥劑 40% 氟硅唑乳油(山東百農思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3% 戊唑醇懸浮劑(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學有限公司),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1.3試驗設計設5個處理,其中處理1~4為藥劑處理,處理5為清水對照,在蘋果春季清園期(2月23日)花露紅期(3月15日)、落花后坐果期(4月22日)果實套袋前(5月30日)和套袋后幼果期(6月16日)果實膨大期(7月11日)分別用 40% 氟硅唑乳油3000倍液、 43% 戊唑醇懸浮劑500倍液、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和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混合葉面肥、氨基酸、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氯氟吡蟲啉、氟啶蟲胺腈、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阿維菌素各時期蟲害防治藥劑噴霧,重復3次,每小區4株蘋果樹,隨機排列。
施藥器械為衛士WS-18D型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圓形單噴頭,孔徑 1.1mm ,流速 0.8L/min ,工作壓力 0.15~0.4Mpa 。常規噴霧,所有葉片均勻著藥,單株噴施藥液量 1L。
1.4數據調查于坐果期進行用藥前調查,參照蘋果黑星病調查規范在套袋后幼果期和果實膨大期、成熟著色期對病害發生情況進行監測調查,并在施藥后7d對藥劑安全性進行調查評估。每小區調查兩株試驗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點取樣,隨機調查20片葉和10個果實,按照表1和表2所示標準分別對病葉和果實進行病害分級,計算病情指數;蘋果黑星病發生程度劃分則按照表3標準進行;分別記錄發病葉片、發病枝條和發病果實數量,綜合以上指標評價防治效果。
表1蘋果黑星病葉片分級標準

表2蘋果黑星病果實分級標準

表3蘋果黑星病發生程度劃分標準

2結果與分析
2.1第1次病情調查結果比較從7月18日第1次調查結果來看(表4),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處理未觀察到病葉,病葉率和病情指數均為0,防效 99.68% ,效果最好;其次是 40% 氟硅唑乳油3000倍液,病葉率和病情指數均為0,防效99.56%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和43% 戊唑醇懸浮劑500倍液再次之。
表4第1次病情調查

2.2第2次病情調查結果比較從8月26日第2次調查結果來看(表5),防治效果最好的依然是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病葉率為0.33% ,病情指數為0.037,防效 96.18% 40% 氟硅唑乳油次之,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 43% 戊唑醇懸浮劑再次之。
表5第2次病情調查

2.3第3次病情調查結果比較從9月19日第3次調查結果來看(表6),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防效依然最好,高達 93.28% 40% 氟硅唑乳油3000倍液次之,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和 43% 戊唑醇懸浮劑500倍液再次之。
表6第3次病情調查

2.4不同藥劑防治結果綜合分析試驗于6月29日在清水對照區首次觀察到蘋果黑星病病葉,標志著田間病害初發生。在后續系統觀察中,各藥劑處理區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葉片感病癥狀,但所有處理均未觀察到病果和病枝,這表明在本試驗條件下,病害侵染局限于葉片組織。通過對不同藥劑處理區的持續監測和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各藥劑對蘋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病害發生的初始時間上,更反映在病情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中。
由表7可以看出,在供試的4種藥劑中,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處理組平均病指0.05,平均病葉率 0.33% ,平均防效高達 96.38% ,展現出優異的防治效果。這說明該藥劑能夠有效延緩病害發生時間,提供持續穩定的保護作用,是防治蘋果黑星病的理想選擇。 40% 氟硅唑乳油3000倍液處理組的表現同樣值得關注,該處理平均病指0.15,平均病葉率 0.94% ,平均防治效果 89.4% ,雖然后期防效略有下降,但整體表現優于常規藥劑,特別是在延緩病害發生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經SPSS分析可知, 40% 氟硅唑乳油和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防治效果顯著。相比之下,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處理組的防治效果呈現出明顯的時效性特征,其平均病指0.22,平均病葉率 1.33% ,平均防效 78.66% ,雖然在病害發生初期有一定防治作用,但隨著時間推移和環境條件變化,其控病能力逐步減弱。 43% 戊唑醇懸浮劑500倍液處理組防治效果最不理想,其平均病指0.52,平均病葉率 2.39% ,平均防效僅為 45.26% 。
表7不同藥劑對蘋果黑星病病葉防治效果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顯著, (Plt;0.05) (20號
基于上述結果,結合蘋果黑星病發生流行規律和抗藥性治理原則,建議將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和 40% 氟硅唑乳油作為首選藥劑。
3小結與討論
從3次病情調查及綜合防治效果看,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表現最佳,其3次調查的平均防效均達到 90% 以上,這一結果與王新茹在陜西蘋果主產區的研究具有高度一致性。 40% 氟硅唑乳油3000倍液的表現同樣值得關注,其綜合防效達 84.9% ,這一數據與趙慶友等在云南高原產區的試驗結果 76.9%~79.3% 基本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矮砧密植模式的果園中,氟硅唑的強內吸性可有效穿透密集樹冠層提升防治效果,李超等在西南冷涼產區蘋果黑星病流行規律初探及防控藥劑篩選的研究表明,氟硅唑在蘋果葉片中的半衰期可達 14~18d ,這種緩釋特性使其在多雨的西南產區更具應用優勢。然而,考慮到三唑類藥劑可能引起的植物生長抑制效應,建議在扶風縣等北方產區蘋果幼果期使用時嚴格控制施藥濃度,避免影響果實膨大。相較之下,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防效 78.66% ,表現相對平庸。深入分析發現,該藥劑在低濕度條件下的防效衰減顯著( 1=0.82 ,Plt;0.05) ,這可能與水分散粒劑在葉面的展著性較差有關。 43% 戊唑醇懸浮劑500倍液防效欠佳,與郭建等8、雷明山等的相關研究基本一致。
因此,可優先考慮選擇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和 40% 氟硅唑乳油3000倍液防治蘋果黑星病; 43% 戊唑醇懸浮劑500倍液防效不佳,可能需要調整濃度或更換藥劑。建議生產中采取不同作用機制藥劑交替或復配使用的策略,如 20% 氟酰羥·苯甲唑懸浮劑1500倍液與 10% 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交替使用,延緩病菌抗藥性產生。
另外,本試驗僅針對幾種特定藥劑展開,后續可擴大藥劑種類和濃度梯度,同時考慮不同果園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對藥劑防效的影響,進一步優化蘋果黑星病防控方案
綜上,蘋果黑星病的化學防治需構建“區域適配、科學配伍、動態調控\"的技術體系。在陜西扶風縣等產區,應重點發揮氟酰羥·苯甲唑和氟硅唑的協同優勢,同時建立包含生物防治的多元化防控網絡。同時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為延長這些高效藥劑的使用壽命,必須制定科學的抗藥性治理策略:一是要建立不同作用機理藥劑的輪換使用制度,避免單一藥劑連續使用;二是要結合病害預測預報系統,在最適防治期科學用藥;三是要配套農業防治措施,如合理修剪、改善果園通風透光條件等,形成綜合防控體系。只有通過這種多管齊下的防控策略,才能實現對蘋果黑星病的持續有效控制。
后續研究可聚焦于:一是開發適合黃土高原氣候的緩釋型納米制劑;二是探索抗性菌株的區域傳播規律,最終實現病害防控從粗放管理向精準治理的升級。
參考文獻
[1]雷明山,安小娟,周曉康,等.甘肅天水蘋果黑星病年消長動態調查及防治藥劑篩選[J].中國南方果樹,2024,53(4):182-187+194.
[2]任維超,李保華.蘋果黑星病發生規律、預測方法及防控措施[J].煙臺果樹, 2024(2):6-7+11
[3]昭通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蘋果黑星病技術防控規程:DB5306/T154-2025[S].云南,2025.
[4]王新茹.陜西蘋果黑星病發生規律及大田防治藥劑篩選[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5]趙慶友,李平松,夏倩,等.防治蘋果黑星病藥劑篩選試驗[J].云南農業科技,2022(S1):34-35.
[6]李超,張丹,黃國嫣,等.西南冷涼產區蘋果黑星病流行規律初探及防控藥劑篩選[J].中國南方果樹,2024,53(3):222-227.
[7]王中武,楊曉艷.蘋果梨黑星病藥劑篩選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0,49(1):87-89.
[8]郭建,任維超,李保華.蘋果黑星病有效防治藥劑篩選及施藥適期研究[J].中國果樹,2022(3):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