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寄予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殷切囑托,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經濟大省在挑大梁上要把握好的著力點,為我們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盱眙作為江蘇省縣域板塊,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以及淮安市委主要領導掛鉤聯系為契機,按照“要比全市走得更快、份額占得更高”要求,聚焦抓發展、抓項目、抓作風、抓隊伍“四項任務”,提出“要求嚴、行動快、節奏緊、作風實”標準,凝聚“一家人一條心,一起干一起拼”合力,努力在全省勇挑大梁中交出過硬答卷。
一、堅持工業強縣,以產業項自壯大具域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四個著力點,首要一點就是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2025年江蘇省和淮安市“第一會\"都聚焦項目主題,省委要求淮安做好“四篇文章”中的第一篇也是項目,傳遞出重點重抓的明確信號。盱眙樹牢“工業不強就沒有出路”導向,始終將工業強縣作為高質量發展首要戰略,陸續開展了項目攻堅和營商環境“新年第一會”無染彩項目“新年第一開”遠景能源項目“新年第一簽”低效閑置工業用地盤活利用“新年第一推”,堅定不移招大引新、培優育強,做到不飄移、不飄然、不飄浮。
以攻堅之勢突破重大項目。重特大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盱眙以重特大項目攻堅行動為引領,在縣級層面組建重特大項目攻堅辦公室,建立“五新”全生命周期項目攻堅工作機制,優化重組
9個專業招商局,縣主要負責同志帶頭當好“一號招商員”,實行鎮街黨政主要負責人AB崗、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每月外出招商不少于10天等措施。注重發揮在外盱眙籍人士、在盱企業家、商會協會、科技鎮長團等資源作用,拓展“招商員\"“信息員\"隊伍,強化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資源招商等“全要素招商”。在招商項目上,既注重體量大、帶動強的龍頭型鏈主項目,也重視小而精、小而美的科技型項目。同時建立“五新”全生命周期項目攻堅工作機制,推動特變電工、中城財宏、無染彩等一批30億元以上項目陸續落地,加快建設。2024年開竣工項目體量、數量均創歷史新高,新轉化列統企業較上年增長 120% ,有力地帶動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工業開票銷售額、工業增加值、工業用電量等指標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以精準之策培育重點產業。產業和企業構成縣域經濟的“四梁八柱”,發展縣域經濟,差距在總量,短板在項目,根本在產業。盱眙聚焦聚力聚神產業,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以鏈式思維主攻光電顯示和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產業,對華晨光電、偉復能源等龍頭企業以及專精特新企業,發揮扶持30強企業政策效應,堅持“一企一策”幫扶培育,引導開展“智改數轉網聯”,積極幫助梳理上下游重點企業,通過戰略合作、股權投資、并購重組等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同時發揮新落地項目牽引帶動作用,吸引更多產業鏈上的配套項目落地,形成集群集聚、抱團發展態勢,打造新的特色主導產業。力爭通過3一5年努力,加快形成500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雙千億”目標。

以科創之力激活發展動能。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聚力打造全省科創高地、淮安科創中心。深化與高校院所合作,充分發揮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落戶盱眙的2個國家級、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科創優勢,校地合作成立南京理工大學淮安研究院等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合作搭建盱眙裝備制造產業學院等產學研平臺,加快促進高端裝備、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一批科創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依托南京農業大學國家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盱眙基地,加快推動大豆生物育種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深挖經濟開發區內清陶能源、安頓雷納等科創企業集聚富礦,協同推進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2024年實施技改項目67個,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3家,促進超百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以凹土產業入選省創新引擎計劃為契機,聚焦新材料應用和加工技術兩個突破點,以科技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出臺覆蓋初創、成長、發展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新政20條,落實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醫療服務等優惠政策,推動高標準打造的“都梁人才港”服務綜合體人才公寓投入使用,發放都梁英才卡,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團隊落地和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
二、突出改革創新,以區域協同提升發展能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盱眙地處淮安最南端,毗鄰省會南京,作為國家和省級重大戰略交匯點、蘇北納入南京都市圈規劃的重要縣份,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關鍵一招,扎實做好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大文章。
跑出南北合作“加速度”。盱眙境內的寧淮智能制造產業園,是省級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近年來在寧淮兩地的支持推動下,園區形象日新月異,項目建設突飛猛進,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邁入發展的快車道。盱眙按照蘇北建設規劃、社會管理、政府服務“三到位”要求,將其作為最大項目服務好、建設好,在土地征收、專項債爭取、干部配備等方面,水電氣、環境、能耗等要素,以及道路、廠房、管網等配套上全力做好服務保障,持續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提優綜合管理效能,悉心服務保障產業招商和項目建設,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以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為目標,用好“時空近距離”“網絡零距離\"等條件,更深層次加強產業、醫療、教育、文旅等對接融合,吸引集聚更多優質資源要素。
增強開發園區“貢獻度”。經濟開發區是盱眙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主陣地、主引擎。盱眙瞄準“百億產業、千億園區”目標,深化人事薪酬、放權賦能等改革,把“最適合抓產業的人”和“最有激情的人”放到開發區,在全市省級開發區率先實現從工程審批到竣工驗收全流程一站式閉環審批,使從建設審批到工程交付的時間節省約40天。扎實推進美麗園區攻堅行動,積極推廣生態、生產、景觀功能“一地三用”,深入推進低效用地盤活利用,盤活利用低效閑置用地58宗,釋放土地超3000畝,形成500畝以上連片用地2塊。積極爭取專項債資金等資金支持,實施園區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加快科創園四期、五期,電子科技智慧產業園,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園的建設,打造更多功能強、配套全的服務載體。通過改革發展的一系列“組合拳”,推動開發區加快實現動力活力“雙增強”、業態形態“雙提升”。同時一體推進凹土科技園、港口產業園等園區建設,立足產業基礎,實現差異化、多元化發展。
提升營商環境“便利度”。盱眙營商環境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是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在江蘇唯一的營商環境監測站。堅持“優”無止境的自標追求,深化營商環境集成改革,深入踐行“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成立項目代辦服務中心,用好“綠色通道”“五證聯發”等機制,推動項目簽約到開工、開工到竣工、竣工到列統的工期分別縮短2個月、1.5個月、3.19個月,2024年實現50個項目“拿地即開工”。如博顯光電等項目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列統;德創智能等項目簽約到開工歷時僅36天;特變電工項目從土地掛牌到“五證連發”僅35天。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強化關鍵要素縣級統籌調度,常態化開展政銀企對接,充分發揮蘇北縣級首家技師學院優勢,建立對接企業用工需求、校地人才合作等機制,切實為企業提供安全、便捷、可靠的要素保障。
三、固守生態本底,以綠色發展踐行“兩山”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盱眙位于全省“綠心地帶”,素有“兩畝耕地一畝山,一畝水面一畝灘”之稱,綠色本底鮮明,生態稟賦優良,始終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打造江淮生態經濟區引領區。
做強生態農業。盱眙是全省農業大縣,也是2023年、2024年分別榮獲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第一等次、全省推進鄉村振興爭先進位的縣,發展生態農業有基礎也有潛力。按照“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可增效”的原則,聚焦“農田退水、漁業尾水、畜禽糞污”三大重點,突出抓好源頭管控、資源化利用、產業融合發展,同步推進試驗單元提升和全域復制推廣,加快農業綠色化、低碳化發展。以生態農業牽引帶動盱眙龍蝦“二次創業”“接二連三”,推動盱眙龍蝦連續10年位列全國水產類公用品牌榜首。同時,深入挖掘稻米、茶葉、漁業、果蔬等農副資源,大力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生態水庫魚、黃花塘雨山茶、馬壩西瓜等特色品牌矩陣,加快形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同步提升發展格局。
彰顯資源效益。盱眙地處大別山余脈,蘊藏玄武巖、石灰巖、凹土、山地、林地等資源,其中有“千土之王、萬用之土”美譽的凹土,總儲量24.86億噸,已探明儲量1.33億噸,是“中國凹土之都”。盱眙以入選省區域創新引擎計劃為契機,加快凹土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探索零碳園區、碳匯交易等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綠色產業,努力讓“黃金資源”釋放“黃金效益”。盱眙連續多年入選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擁有4家4A級景區。堅持“旅游 + 文化”“旅游 + 康養”發展戰略,打造“百里畫廊”盱眙段、第一山夜游燈光秀、象山公園深藍之眼、盱眙尅街等網紅景點,建設翡翠園康養等特色品牌。2025年“五一”期間文旅、美食等消費火爆出圈,接待游客同比增長 82.16% 。
守護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盱眙引以為傲的金名片、好品牌。盱眙始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以污染防治攻堅為抓手,緊盯環境核心指標,持續完善基礎設施,扎實抓好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統籌推進河湖生態治理修復、廢棄宕口整治等工作,加快推進第二污水處理廠等多個生態工程項目,使2024年 PM2.5 改善率居全省前十、全市第一,優良天比率位居全市前列。
四、踐行為民初心,以城鄉融合提升民生質態
盱眙距城市不遠,離鄉村很近,城鄉融合勢在必行、大有可為。盱眙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始終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把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融合并進,讓發展成果更加普惠可及。
構筑共建共享城市空間。作為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盱眙系統實施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以有機更新優化空間布局,以繡花功夫強化長效管理,統籌抓好老舊小區改造、“拆墻透綠”、智慧電站、“兩水”管網升級、城市生命線安全等工程,新建一批城市公園、休閑廣場、健身步道等服務設施,積極構筑綠色宜居空間。同時落實好商品房“以舊換新”和房票安置政策,改善提升城市人居品質,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學習運用“干萬工程經驗,深挖自然肌理和人文特質,統籌實施鄉村建設、公共空間治理、人居環境整治等行動,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改革,進一步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因地制宜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特色鎮村,推動黃花塘片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10個村(社區)獲評首批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2024年全縣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46萬元,增長 8.6% ,其中100萬元以上的村達106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7.5% 。
辦好可感可及民生實事。堅持新官理舊賬,將民生改善、低效閑置資產盤活和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相結合,推動龍蝦大廈成功盤活、龍蝦公園改造出新、海通廣場整體提升、盱眙尅街建成開業、開元酒店投入運營等,特別是群眾呼聲較大、期盼已久的331省道盱眙繞城段竣工通行,305縣道等民生路改造完成。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常態化辦好系列招聘活動,探索開展掃盲式技能提升,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找到“好崗位”。將“縣中振興”作為民生最大工程,盱眙中學2024年高考一本達線率達 70% ,在全市縣中率先實現清北突破。堅持物質富與精神富相統一,以全國首批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為抓手,大力弘揚“向上向善”城市文明精神,常態化開展移風易俗,涌現出“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兒童等一批志愿服務品牌。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在全省率先實行“四中心合一”改革,創新縣鎮村矛盾三級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守牢安全穩定、金融債務、防汛抗旱等底線,創成“省級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五、錘煉干部作風,以“嚴快緊實”助推爭先創優
盱眙是新四軍軍部駐扎時間最長的地方,鐵軍精神、老區精神代代相傳,也造就了盱眙干群挑重擔、能戰斗、敢爭先的特質。盱眙始終聚焦干部這個關鍵因素、干事這一根本所在,堅持干字當頭,堅定實干實效,扎扎實實、踏踏實實推動干部精神狀態和縣域發展成效實現“雙提升”。
讓抓落實的能力更過硬。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一體推進學查改,切實做到學中知敬畏、查中明差距、改中見成效。深入實施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大提升工程,舉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講堂,引導黨員干部做到“干什么學什么、想干什么學什么、學成什么干什么”。
讓重實干的導向更鮮明。建立縣黨政班子帶頭當先鋒做示范機制,創新人大、政協主要負責同志牽頭重點工作“121”工程,以“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構建干部“選育管用”全鏈條體系,更加注重在項目攻堅、改革發展、基層治理等關鍵吃勁崗位考察識別干部,讓想干事、會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讓更多“自燃型”干部脫穎而出。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在精文簡會、壓降督檢考、鎮街履職事項清單編制等方面出實招,求實效,真正為基層治理賦能,讓基層干群有感。
讓謀發展的正氣更充盈。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扎實推進蘇北唯一的全省監督體系試點縣建設,圍繞黨內監督“五位一體”、“ ?1+9, 中監督貫通、“四項監督”統籌銜接等方面,持續完善縣鎮村三級監督“貫通體”,常態化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以從嚴監督執紀讓干部“不掉隊”。同時充分信任干部,愛護干部,在全市率先實施風險備案,創新建立容錯糾錯統籌協作機制,及時為探索型、創造型、改革型工作“背書”,激勵黨員干部穩住勁、奮力追、努力干、全力沖,以實干實效為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盱眙力量。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盱眙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