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建立一批零碳園區”。在此背景下,濱??h敏銳捕捉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帶來的發展機遇,以零碳園區建設為關鍵切入點,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目前,濱海縣已初步構建起目標清晰、布局科學、特色鮮明的零碳園區管理服務體系,形成了綠色能源、綠色產業、綠色生活協同共進的發展格局,成功實現了產業發展質效、生態環境質量、人民群眾滿意度“三個提升”的目標。
一、加快零碳產業園建設的現實意義
零碳園區(Zero-CarbonPark)是指通過系統性減排措施和技術手段,在一定邊界范圍內實現園區內生產、運營、能源消費等全生命周期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碳清除量的動態平衡,從而實現“凈零碳排放”目標的產業集聚區。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推廣低碳技術應用、加強資源循環利用以及創新管理模式,推動園區從傳統的高碳發展模式向零碳模式轉型。加快零碳產業園建設,對于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以及提升國際競爭能力而言,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零碳園區是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鄭重宣告:“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眻@區是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單元,也是碳排放的重點源頭,是降碳工作的關鍵領域。以江蘇為例,158家省級以上開發區貢獻了全省 50% 的經濟總量和 80% 的外貿進出口額,但同時也產生了約 50% 的碳排放。零碳產業園借助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效率提升、碳捕集與封存(CCUS)等技術手段,能夠大幅削減碳排放。加快零碳園區建設,有助于深化落實“雙碳”目標,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從低碳化向碳中和化轉型升級。
零碳園區是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的關鍵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绷闾紙@區是技術、理念、制度創新相互融合的復合體,堪稱綠色發展高地,更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動力源。加快零碳園區建設,有助于促進綠色能源開發利用,引導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激發科技創新,是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前沿實踐探索。
零碳園區是提升國際競爭能力的新方向。當前,以《歐盟新電池法》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法規,對我國部分產品出口構成了實質性的貿易壁壘。零碳園區能夠更好地踐行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彰顯其價值。它能夠引領企業開展低碳轉型,提升企業服務和產品的“含綠量”,樹立行業綠色發展的標桿。加快零碳園區建設,有助于提升園區和企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特別是在當前貿易形勢下,能助力企業突破碳關稅等綠色壁壘,顯著提升國際競爭力。
二、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建設的實踐探索
鹽城是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也是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的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坐落于江蘇濱海經濟開發區內,地處濱海港片區。2024年,該產業園被確定為鹽城市三個試點建設的零碳園區之一。濱??h積極擔當、勇挑重任,在“雙碳”之路上奮勇前行,全力推動濱海港零碳產業園成為沿海開發的主力軍、綠色發展的領跑者。
分區施策,明確發展定位。濱??h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創新實施濱海港零碳產業園 *1+1+N* 空間布局。一是聚力打造核心區。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設,重點招引綠電需求型及出口導向型企業,打造零碳產業集群。目前,已建成一期16棟、39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搭建園區級源網荷儲微電網,入駐中科融能、唯信等項目6個,簽約在談項目10多個。二是聚力打造示范區。規劃面積2.86平方公里,聚焦“綠電”生產端、使用端,構建“風光火氣氫”綜合能源基地,發展冷能應用全鏈條產業,打造“綠電 + 冷能”特色品牌。目前,已建成全國首家LNG冷能交換中心,凍干食品、冷水魚養殖、冰雪大世界、冷鏈物流等項自正在加快建設。三是聚力打造應用區。規劃面積293平方公里,重點依托數字化管理平臺,開展企業節能降碳改造,引導零碳工廠創建,拓展零碳工廠、零碳港口、零碳社區、零碳交通等應用場景。目前,正對八巨藥業、月亮灣酒店等開展節能降碳改造,組織中科融能零碳工廠創建。
五化引領,落細發展舉措。出臺《濱海港零碳產業園三年行動計劃》,編制“五化”項目清單,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措施落細、落實、落地。一是力推能源清潔化。持續擴大綠能供給,建成110萬千瓦海上風機、147MW漁光互補、16MWp屋頂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項目7個,年發綠電46.4億千瓦時;LNG年產能達600萬噸,可釋放冷能348萬吉焦。持續優化電網架構,完成220千伏隆興變、曙東變,110千伏工業變改造,全綠電匯集、全綠電供應的220千伏海堤變完成可研評審,已實現可溯源綠電接入。二是力推產業綠色化。梳理園區招商優勢并加強宣傳,打好全員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組合拳”。潔源、海洋智算中心等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實施節能降碳改造三年行動,最大限度實現源頭減碳、過程控碳、末端固碳。同時,創成綠色工廠1家。三是力推設施低碳化。建成智慧路燈42個、充電樁234個。推廣綠色建筑、綠色建材,探索應用裝配式建筑、智慧建筑等技術。統籌布局交通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電能替代,實施燃油車輛“以電代油”“以氣代油”,建設重卡換電站、光儲充一體化多能互補公共快充站。四是力推管理智慧化。將濱海港40多家企業接入能碳智慧管理平臺,全面監測管理碳數據、碳指標、碳足跡以及能耗、碳排放數據,提供碳資產管理、綠電交易、碳核查、碳足跡等服務。積極落實能碳智慧管理平臺二期建設,實現碳排放管理可視化、可分析和可追蹤。成立零碳服務實體公司,推廣碳足跡核查核算、綠電綠證、節能降碳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五是力推認證國際化。加強國際貿易碳政策研究,與德國萊茵TUV、CQC等機構合作,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追蹤體系,開展產品碳標識認證,推動零碳標準、評價方式、認證結果實現國際國內互信互認,助力企業產業出口,有效應對國際貿易碳壁壘。
搶抓機遇,提升發展成效。緊盯《歐盟新電池法案》窗口期,緊抓零碳園區試點契機,搶抓綠電直連政策機遇,推動綠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緊抓試點建設機遇。把零碳園區建設作為新形勢下推動全面綠色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作為當前深度研究、狠抓落實的重要課題。濱海縣委、縣政府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先行先試、探索摸索,在持續攻堅破難中推動零碳產業園建設日趨全面、逐步完善。二是搶抓綠電直連機遇。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綠電直連試點,濱海港零碳產業園積極申報,在首批5個試點項目中成功獲批2個?,F正圍繞獲批的兩個綠電直連試點,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供電公司等部門溝通對接,爭取出臺直連電價、直連線路自建等專項政策,推動項目落地,打造全省首個突破“國際貿易碳壁壘”的電池產業鏈示范項目。三是重抓冷能利用機遇。立足LNG獨特資源稟賦,持續做好冷能利用開發文章。以冷能交換中心為軸,加快換冷站、配套管廊等建設,成功招引凍干食品、海洋算力中心、冷水魚養殖等項目,并與中國綠發集團簽訂產業投資協議,加快建設液空儲能、冷能空分、綠氨、綠氫、綠色甲醇等冷能全產業鏈項目。
三、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建設的經驗啟示
堅持“三個重抓”,夯實基礎是前提。一是重抓綠色能源供給。零碳產業園實現凈碳排放總量不斷下降趨零的主要方式是提升可再生能源供能占比,構建零碳電力智能化微電網,實現園區深度脫碳。目前,國家《零碳園區評價規范》要求可再生能源自給率 ?80% 。濱海港零碳產業園依托能源基地優勢,加快新能源項自建設,為實現大規模綠電接入、綠電使用奠定基礎。2024年度,濱海港片區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231.7萬千瓦,年發綠電46.4億千瓦時,區域內輸入電量綠電比例達 95% 以上。近期,重點加強陸上風電、光伏、近遠海風電規劃指標爭取,推進園區內部及周邊光伏、風電等項目應建盡建;加快冷能開發利用,引進發展氫能等清潔能源項目,為促進綠色能源替代,實現就地消納提供源頭保障。二是重抓新型電力系統改造。綠色能源供應解決的是“量”的問題,新型電力系統解決的是發電側與用戶側“連接”的問題。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堅持把新型電力系統改造作為零碳園區建設重要基礎,抓住江蘇省綠電“三進”工程契機,圍繞可溯源、可計量要求,編制新型電力系統改造規劃,依托華為智能微電網系統支持,實施綠電專變專線改造,配合用戶側儲能電站以及共享儲能設施建設,構建片區級、園區級、企業級用能管理體系和智能“微電網”。三是重抓智慧管理平臺建設。智能管理平臺是零碳園區能碳管理的中樞,平臺實時采集各用能單位、各設備能耗數據,為能源管理提供精準數據支持,并通過優化算法制定最優能源調度方案,實現能源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在試點之初便高度重視智慧管理平臺建設,依托新奧集團“邊云協同”等技術,結合園區能耗管理實際,設置“能源管理、碳管理、零碳工廠、零碳園區”四大模塊,并持續推動外部服務端口接入和平臺迭代升級。
激發“三大作用”,形成合力是保障。一是激發零碳園區主體作用。濱海縣落實園區建設責任,逐步理順零碳園區體制機制,優化園區管理人員績效考核、晉升評優等制度,以實績論英雄,打破“大鍋飯”模式,體現“做多、做少不一樣”,“做好、做差不一樣”。同時,加大零碳園區信息化建設、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扶持力度,對遇到的政策瓶頸及時研究解決,充分放權賦權,讓零碳產業園樹立“主人翁”意識,自覺跑出探索建設“加速度”。二是發揮鎮區部門助推作用。零碳園區建設需深度把握綠色低碳政策、綠電綠證交易、冷能開發利用、認證國際化等政策。但這些政策分散在多個領域、不同部門。同時,項目招引涉及眾多部門、各個鎮區。在推進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建設過程中,濱??h研究出臺了指導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鎮區部門職責任務,制定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激發鎮區部門參與積極性,整合全縣力量推進零碳園區建設。三是引入專家機構支撐作用。零碳園區建設具有前瞻性、系統性,涉及基礎設施、電網結構、項目招引、能碳管理等,需深度學習、系統研究。同時,國家“雙碳”政策仍處于不斷完善、持續深化階段,隨著空間布局、產業發展、能源結構、用能需求等要素變化,各個環節和主體的零碳理念不斷創新迭代。在試點建設中,濱??h高度重視外部“智力”加持,邀請專家來濱研討交流,走出去學習調研,與德國萊茵TUV、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節能協會等深度合作,不斷拓展TUV南德、BV必維國際等第三方合作渠道,與中標院合作推進冷能利用地方標準制定。全面發揮專家、機構力量,助力克服困難、應對挑戰。
突出“三項結合”,取得實效是關鍵。一是突出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既發揮好政府在零碳產業園建設上的統籌作用,如整體謀劃、政策制定、工作推進上的主導作用,以及節能降碳改造、零碳場景應用上的引導作用,又遵循市場規律、符合企業意愿,根據產品是否出口等情況,不搞“一刀切”“急就章”,制訂分年度推進方案,推動零碳園區建設得到自下而上的支持。二是突出存量改造和增量嚴管相結合。堅持把產業項目作為零碳園區建設的著力點,繪制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產業圖譜,開展精準招商。持續擦亮“綠電 + 冷能”金字招牌,促使產業項目尋“綠”而來,奮力書寫“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生動篇章。針對存量企業、增量項目分類施策,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存量企業全部納入零碳產業園智慧管理平臺,逐企診斷出具節能降碳改造報告書,制定綠色工廠、零碳工廠創建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完成存量項目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價值鏈高端邁進,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催生更多新質生產力。新招引項目,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大嚴選力度,抬高入園標準門檻,杜絕“兩高一低”項目,以零碳工廠標準指導項目落戶建設。實現規模化、集群式發展,打造江蘇沿海有影響力的綠色投資向往地。三是突出經濟效應和生態效應相結合。濱海港零碳產業園建設中,始終秉持綠色理念,全方位推動產業生活綠色化,讓生態效應“看得到”“感受好”。同時,始終重抓產業綠色轉型,以綠色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成色,確保零碳園區建設“可持續”“能長久”。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濱海縣委副書記)
責任編輯:徐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