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秋葵又名草芙蓉、芙蓉葵,是錦葵科木槿屬多年生草本花卉。它花色艷麗、花朵碩大、花期持久,且管護要求低,適宜粗放管理,是園林綠化的優質植物材料。在實際應用中,大花秋葵既可用作花境主體進行大片栽植,營造壯觀的視覺效果;也可點綴草坪,或種植在公路兩側、園林路拐角處等區域。因其兼具較高的觀賞價值與環境美化功能,常被廣泛應用于道路綠化帶,成為城市園林景觀中常見的植物品種。
一、繁殖方法
(一)種子處理
由于大花秋葵種子外殼質地堅硬且表面附著蠟質層,直接播種易導致吸水困難、發芽延遲。通常在種植大花秋葵前,為提高發芽率,需要進行催芽。先用55°C 溫水浸種 10~15min ,隨后放入 28~32°C 溫水中持續浸泡 12~24h 當 50% 以上種子出現表皮開裂并顯露白色胚根時,表明已完成物理破壁,需攤放于濕潤紗布上保溫保濕。完成催芽的種子需在 24h 內完成播種,否則新生胚根易因脫水受損。
(二)選擇合適的種植環境
大花秋葵的生長環境需綜合考慮溫度、光照及濕度三要素。
1.溫度。大花秋葵的最適溫度范圍在 18~30°C ,當氣溫低于 15°C 時植株生長停滯。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需采用草簾覆蓋或搭建簡易塑料棚進行保溫。夏季高溫超過 35°C 時,可通過早晚噴霧降溫或架設遮陽網調節田間小氣候。
2.光照。作為典型長日照植物,每天需保證6h以上的直射光,種植地塊應避開高大喬木或建筑陰影區,南方地區在梅雨季節應特別注意透光率的保障工作。
3.濕度。需保持土壤持水量的 60%~70% ,雨季提前挖設排水溝防澇,干旱季節早晚噴灌補水。北方露地栽培建議在向陽避風處覆地膜保溫,南方梅雨季需注意通風降濕。
4.土壤。土壤以深厚肥沃的沙壤土為宜,pH為6.0~6.5 ,黏土需混入 30% 河沙改良透氣性,鹽堿地增施硫磺粉 45kg?hm-2 。
(三)播種
播種時采用穴播方式,每穴點播2粒催芽種子,覆土厚度控制在種子直徑的2倍( 1.5~2cm, ,表層再覆蓋 0.5cm 細河沙以保持熵情。苗床需搭設 60% 遮光率的遮陽網,或采用秸稈簾間隔覆蓋,確保地表溫度不超過 32°C 。播種后7天內每天早晚各噴水1次,采用霧化噴頭防止沖刷,待 70% 種子破土后改為隔日噴灌。
幼苗出土10天后進行第一次間苗,清除弱苗、病苗及畸形苗。當植株展開 3~4 片真葉(苗高 8~10cm )時,選擇陰天或傍晚帶土移栽。移栽前3天逐漸撤除遮陰物煉苗,定植穴按 40cm×60cm 間距布置,每穴植入1株壯苗后立即澆灌定根水,可添加 0.01% 阿司匹林溶液促進根系發育。北方春季移栽建議采用地膜覆蓋,或搭建臨時小拱棚防護,防止倒春寒損傷幼苗。
二、栽培管理
(一)水肥管理
大花秋葵的栽植需根據季節特點調整技術細節,確保植株健康生長。栽植時間以初春和秋末為宜,春季選擇日均溫穩定在 10°C 以上的4月上旬至5月中旬進行,此時土壤解凍深度在 20cm 以上,有利于根系伸展。秋末栽植則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完成,確保根系在土壤凍結前形成愈傷組織。
基肥施用是栽植成功的關鍵環節,需施入腐熟發酵的牛馬糞4.5萬 ~6.0 萬 kg?hm-2 或烘干雞糞1.2萬 ~1.5 萬 kg?hm-2 。肥料需與栽植土充分混拌,耕作層 30cm 深度內實現肥土均勻接觸,避免局部肥力過濃引發燒根。針對黏重土壤,可摻入 30% 河沙改善透氣性,鹽堿地混合 45kg?hm-2 硫磺粉調節pH為6.0~6.5 。
栽植深度根據季節動態調整,一般情況下,春季栽植宜淺,根莖交界處低于地表 10~15cm ,利用表層土溫促進萌蘗。秋末則加深至 18~20cm ,提升冬季抗寒能力。栽后立即堆土形成 10cm 高的小土堆,既可固定植株,又可緩沖溫差。北方春季栽植后需覆蓋黑色地膜,地溫可提升 2~3°C ,出苗時間縮短 5~ 7天。
水分管理遵循階段性原則,春季栽植后需進行3次關鍵澆水。第一次水澆透至 40cm 土層濕潤,3天后補澆第二次水,以此修復土壤裂隙。7天后再次澆水,同時輕踩實土以增強根系貼合度。此后每月澆透1次水,雨季前開挖深 30cm 、寬 40cm 的環狀排水溝,防止積水引發根腐病。夏季高溫期選擇清晨5:00-7:00或18:00后澆水,避免正午高溫導致根系應激。
施肥體系注重養分平衡與時效性。4月初追施氮磷鉀復合肥 225~300kg?hm-2 ,采用環形溝施法,距離莖基 15cm 處開深 10cm 溝埋施。7月盛花期增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濃度 0.2% ,每隔10天噴施1次,連續3次,可延長花期 12~15 天。秋末結合凍水施用腐熟羊糞 3000kg?hm-2 ,與表土淺混后灌透水,形成越冬保溫層。
(二)合理修剪
大花秋葵的修剪需根據生長階段與景觀需求綜合施策,既保持株型美觀又確保植株健康。作為宿根草本植物,其莖干木質化程度低,修剪時需避免機械損傷引發真菌感染。修剪作業應選擇晴好天氣,避開雨后高濕環境,使用 75% 酒精或高錳酸鉀溶液對修枝剪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冠形控制需從初期修剪奠定骨架。當植株高度達80~100cm 時,自頂端向下剪除 15~20cm ,促使萌發 3~4 個側枝作為主枝,構建基礎樹冠結構。道路兩側植株需嚴格控制冠幅,確保樹冠下緣線距地面1.2~1.5m ,避免枝條下垂影響行人通行。針對樹冠偏冠現象,采用“抑強扶弱”修剪法:強側枝保留3~4 節短截,抑制其生長勢;弱側枝僅剪除頂芽,釋放生長優勢,同時配合氮肥施加調控,促進冠形對稱發育。
花果期管理是修剪重點,盛花期對徒長枝采取“折枝”處理。在枝條基部保留1/3不截斷,利用重力使枝條自然下垂,形成分層開花結構。花謝后需及時剪除殘花,下剪位置控制在花柄基部 2~3cm 處,防正損傷新生花芽。若需留種,每株保留 2~3 個健壯果莢,摘除其余果莢以集中養分。針對連續開花植株,每隔 7~10 天清除基部3片老葉,提升植株通風透光性。
越冬修剪因地域氣候差異顯著:在華北地區,霜降后齊地剪除地上部分,保留 5~8cm 莖樁,覆蓋20cm 厚玉米秸稈并壓土防風。在東北極寒地區,在華北處理基礎上,需額外堆積 30cm 厚雪層增強保溫效果。在華南地區,僅修剪枯黃枝,在植株基部培土15cm 即可安全越冬。修剪后的傷口涂抹硫磺粉與凡士林混合物(比例 1:3 ,預防腐爛病菌侵入。
特殊場景的修剪也需因地制宜。例如,行道樹種植宜采用“傘形整枝”,主枝輪生間距保持 40cm ,形成層次分明冠形。濱水區植株保留下垂枝增強景觀親水性,但需控制枝條長度不超過水面 30cm 。建筑陰影區植株實施“控高促橫”的策略,主干高度限制在1.2m ,側重培養橫向分枝。
(三)病蟲害防治
大花秋葵常見病害是葉斑病,葉斑病由半知菌亞門真菌引發,病原菌通過殘存病葉或土壤越冬,借助雨水飛濺傳播至新生葉片。該病害在氣溫 25~30°C 、空氣濕度持續高于 80% 的環境中易暴發,尤其在梅雨季與臺風季過后,表現尤為顯著。初期癥狀表現為葉片正面出現針尖狀褐斑,隨病情發展逐漸擴展為不規則圓形病斑,直徑可達 5~10mm ,邊緣呈現深褐色同心輪紋,中央組織干枯后形成穿孔。嚴重感染植株葉片提前脫落率在 60% 以上,光合面積銳減導致開花量下降。
對該病害的預防措施需從栽培源頭入手,播種前使用 55°C 溫水浸種 30min 滅活種子表面攜帶的病原孢子,育苗床土經陽光暴曬 3~5 天后拌入木霉菌生物制劑( 10g?m-2 )形成抑菌環境。田間管理階段保持株距不低于 80cm ,每月修剪植株基部過密側枝,確保冠層透光率維持在 50% 以上。施肥環節注重氮磷鉀配比平衡,現蕾期追施硫酸鉀( 225kg?hm-2 )增強細胞壁抗滲透能力,葉面定期噴施 0.01% 蕓苔素內酯提高植株抗逆性。化學防治在雨季后立即啟動,選用苯醚甲環唑懸浮劑(3000倍液)與嘧菌酯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交替施用,重點噴灑葉背氣孔密集區域,施藥間隔 7~10 天,連續3次可阻斷病害循環。
常見害蟲為金龜子,該類害蟲的防控需兼顧成蟲與幼蟲雙態管理。螃螬幼蟲在土壤中啃食根系,造成植株生長遲緩甚至倒伏。早春土壤解凍后,使用白僵菌粉劑( 30kg?hm-2. )與腐熟有機肥混合溝施,通過微生物寄生作用破壞幼蟲體壁。成蟲羽化盛期采用物理與化防結合策略,架設密度為5臺·hm-2 太陽能頻振燈,燈管波長選擇 365nm 以提高誘集效率,燈下懸掛裝有糖醋液(紅糖:醋:水 =1:3:6 )的集蟲袋。針對金龜子趨化特性,在田埂種植蓖麻、萬壽菊等驅避植物形成生態隔離帶,利用植物揮發性物質干擾成蟲定位。冬季深翻土壤至 30cm 深度,通過低溫與機械損傷降低幼蟲越冬存活率,同時清除田間雜草及堆肥中未腐熟有機物,消除害蟲滋生環境。
三、景觀設計的應用
大花秋葵作為園林綠化中的重要植物材料,憑借花大色艷、花期漫長的特點,呈現極佳的景觀效果,在現代城市生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道路綠化中的表現更為突出,其植株高度在 1~2m ,既不會遮擋行車視線,又能形成良好的視覺屏障,因此在公路分車帶與外跨綠地中廣泛應用。分車綠帶作為城市交通空間的生態骨架,常面臨土壤貧瘠、管護困難等挑戰。大花秋葵發達的肉質根系能有效穿透板結土層,在道路中央隔離帶這類特殊環境中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其深紫色、桃紅色等艷麗花朵組成的連續花帶,既能緩解駕駛視覺疲勞,又能提升道路景觀品質。此外,大花秋葵發達的根系系統可適應鹽堿化或污染土壤環境,通過肉質根的穿透作用改善土壤結構,同時利用寬大葉片的滯塵功能凈化空氣。
在公園景觀營造中,大花秋葵被廣泛運用于花境設計與草坪點綴。由于植株呈自然叢生狀,冠幅可達60cm ,特別適合組合式種植。作為中高層植物與低矮草本搭配時,可形成錯落有致的立體景觀,與同科屬植物組合則通過花型相似性創造協調的觀賞效果。例如,與鼠尾草、金雞菊等中低層花卉搭配時,其直立粗壯的莖干可充當骨架植物;配合觀賞草類則形成剛柔相濟的質感對比。在開闊草坪中, 3~5 株叢植的大花秋葵則能形成視覺焦點,直徑為 20~30cm 的碗狀花朵在綠色基底上格外醒目,這種點綴手法既能提高空間通透性,又能增加景觀的趣味性,灰綠色葉叢與鮮艷花色形成的色彩對比,強化了視覺吸引力。
城市主干道補植工程中,大花秋葵展現出極強的適應性優勢。當原有苗木因土壤鹽堿化或管護不當出現死亡時,其耐鹽堿特性(可耐受pH在 6.0~8.5) 與肉質根系的再生能力,使其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綠地完整性。這種快速成景的特性使其成為應急綠化的重要選擇,尤其是在夏秋季節開花植物相對匱乏的北方城市,可有效填補景觀空白,快速提升區域綠化觀賞效果。
作為低維護景觀植物的典型代表,大花秋葵的管養成本較傳統花灌木降低 60% 。其宿根特性可減少每年補植費用,在粗放管理模式下,僅需春季萌芽期施用1次緩釋肥,日常保證土壤基本濕潤即可。當前,城市綠化正朝著節約型、可持續的方向轉型,大花秋葵的推廣應用恰逢其時。單株3年以上成苗可自然分蘗 5~7 個新株,通過分株繁殖能快速擴大種植規模,這種自我更新能力顯著降低了長期綠化成本。在生態修復項目中,其與紫穗槐、檉柳等喬灌木混交種植,可形成多層次植物群落,使退化綠地的生態恢復周期縮短 40% 。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種兼具觀賞價值、生態功能與經濟性的植物,正在重塑現代園林景觀格局。
作者簡介:劉精科(1978—),男,湖北襄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理論及設計工作。課題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省級)(21ZD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