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木別名楷木、楷樹、黃楝樹,為落葉喬木,高達 25~30m ,枝密葉繁,樹姿挺拔,葉色四季變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常被應用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此外,黃連木耐旱瘠、抗污染,適應性強,且日常管理簡便、維護成本低,集生態價值、觀賞價值與文化底蘊于一身,在城鄉綠化中應用極為廣泛。
一、苗圃建設
苗圃選址宜優先考慮土層深厚、疏松肥沃且地勢略高、排灌便利的地塊,這樣的環境能充分滿足黃連木幼苗生長的基本需求。整地作為育苗前期的關鍵環節,需徹底清除地塊內的石塊、雜草根莖等雜物,防止其后期與幼苗爭奪養分或阻礙根系生長。隨后進行深度翻耕,將土壤破碎并疏松至 30cm ,為根系深扎創造條件。翻耕時需同步施入足量腐熟農家肥或優質有機肥作為基肥,保障幼苗獲得長效均衡的養分。施肥后將土地耙平,打壟做畦,確保畦面平整、土粒細碎。
二、育苗方法
(一)種子精選與預處理
應選取當年秋季采收、顆粒飽滿且無蟲蛀霉變的新鮮種子,此類種子活力強、發芽率高。選種時,將種子浸入清水中攪拌,靜置后撈出沉底的墨綠色飽滿種子(胚體健康、發育充實),剔除浮于水面的癟籽與劣質種。隨后將優質種子投入草石灰水溶液(鮮草、生石灰與水按比例漚制發酵,具消毒與破眠作用)浸泡 24h ,期間適時攪動,確保種皮軟化、病菌抑制,并為生理活動打下良好基礎。
(二)曬種催芽關鍵步驟
浸泡后撈出種子,清水漂洗瀝干,進行“曬種促裂”催芽。選晴朗天氣,將種子薄鋪于潔凈竹席或帆布上,在陽光充足、通風處暴曬,期間勤翻動以防局部灼傷。經數日暴曬,種皮因失水收縮出現細微裂口(標志種胚打破休眠),當超半數種子微裂時停止曬種,及時轉入播種環節,避免過度失水影響活力。
(三)播種操作與覆土管理
1.播前情檢查。開好播種溝后,需確認溝內土壤濕度(以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宜),過干時沿溝底輕澆小水增。
2.均勻撒播要求。將處理后的種子按適中粒距撒播于溝底,減少間苗壓力;播后覆蓋 2~3cm 細碎潮土或腐殖土,覆土需均勻,過薄易導致種子失水或遭鳥啄,過厚則阻礙幼芽頂土。
3.鎮壓與覆膜處理。覆土后輕壓使種子與土攘密接,有利于水分傳導;最后在畦面覆蓋透光性良好的無色透明地膜,保溫保濕促出苗。
三、移栽種植
(一)苗床水分科學管理
精心培育的黃連木幼苗在苗床期間,水分的科學管理至關重要。種植人員需依據天氣變化、土壤摘情及幼苗生長階段,靈活調整澆水策略。幼苗根系淺,抗旱能力弱,應保持苗床土壤處于濕潤但不積水的狀態,尤其是春夏高溫季節,蒸發量大,需勤澆淺灌,通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避免午間高溫灼傷嫩葉或導致土壤板結。遇連續陰雨則應及時清溝排水,嚴防澇害爛根。隨著幼苗長高,根系漸深,可適度延長澆水間隔時間,促進根系向下扎深,增強抗旱能力。
(二)合理間苗與定苗
適時合理的間苗是保障幼苗健壯生長的關鍵措施。當幼苗長至 10~20cm 時,即可進行第一次間苗。此時幼苗過密,對光照、水分和養分競爭激烈,若不及時疏減,易形成細弱徒長苗。間苗應選在土壤濕潤的晴天下午操作,便于拔苗且減少傷根風險。操作時遵循“去弱留強、去密留勻、去病留健”的原則,仔細拔除長勢纖弱、畸形、感病的幼苗,保留株形挺拔、葉色濃綠、莖稈粗壯的個體,使留存苗株保持合理間距。通常第一次間苗后株距控制在 10~15cm ,確保每株幼苗擁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資源。間苗后隨即澆1次透水,使土壤與留存苗根系緊密接觸,并有助于緩苗。此后仍需根據幼苗長勢和密度,適時進行 1~2 次間苗或補苗,最終定苗株距控制在 30~40cm ,為培育優質壯苗打下基礎。
(三)苗木移栽定植技術規范
1.適栽條件與時機。苗圃培育 2~3 年,幼苗地徑在 1.5cm 以上,主干明顯、枝條木質化程度高、根系形成良好根團時可移栽。最佳移栽期為春季樹液流動但新芽未萌發(早春)或秋季落葉后休眠期(晚秋),此時樹體蒸騰弱、根系恢復能力強。
2.起苗與土球處理。起苗前 1~2 天澆足水,使土壤松軟濕潤,減少根系損傷;起挖時確保土球完整且土球直徑為苗木地徑的 8~10 倍,深度依主根長度確定,用草繩或麻布緊密捆扎土球,保護吸收根與根毛,維持根系共生環境,這是提高移栽成活率的關鍵措施。
四、水肥管理
(一)水分管理
科學的水肥管理是保障黃連木健康生長、提升景觀效果的核心環節。水分供給需順應其生長規律與環境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幼苗期及新栽植株根系尚淺,抗旱能力有限,尤其是在氣候干燥、蒸發量大的春夏季節,需勤補水。澆水宜選清晨或傍晚進行,避開午間高溫時段,采用細流慢灌或滴灌方式,使水分充分滲透至根系分布層,保持根系土壤濕潤但不積水。雨季則需關注排水,避免低洼處長時間漬水引發爛根。對于成年大樹,雖具有一定抗旱性,但在持續干旱或新梢旺盛生長期,仍需適時澆透水,特別是花芽分化與果實發育的關鍵時期,充足的水分對維持樹勢和觀賞效果至關重要。樹冠投影范圍內可保留“樹盤”,覆蓋秸稈或樹皮碎屑,既可減少水分蒸發、抑制雜草,又可緩慢改良土壤結構。
(二)施肥管理
施肥策略需依據黃連木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需求精準實施。在幼樹期及春季萌芽前后,為促進枝葉擴展與樹冠形成,應以氮肥為主,輔以適量磷肥。可選擇腐熟人畜糞尿或含氮比例較高的復合肥,沿樹冠滴水線開淺溝環施或穴施,施肥后覆土并澆水,加速養分溶解吸收。當黃連木進入5一8月的速生高峰期,此時枝葉生長與干徑增粗均需大量養分支撐,應施用氮、磷、鉀配比均衡的復合肥料,滿足其全方位的營養需求,避免單一元素過量導致生長失衡。施肥量依據樹齡大小和生長勢強弱酌情增減,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則。
進入9一10月,隨著生長速度趨緩,苗木逐步進入木質化充實階段,此時施肥目標轉向促進枝干組織致密、增強抗寒能力及儲備越冬養分,應增加鉀肥供應,如硫酸鉀、草木灰等,鉀元素能有效加速養分向枝干運輸轉化,提高細胞液濃度,增強抗逆性。同時,停止施用氮肥,防止刺激秋梢徒長,消耗樹體儲備,導致新梢木質化程度不足而易受凍害。此階段可葉面噴施 0.3% 磷酸二氫鉀溶液 1~2 次,作為根部施肥的補充,促進養分快速吸收利用。
五、病蟲害防治
黃連木在生長過程中,病害相對較少,但蟲害發生較為頻繁,尤其是在苗期,需重點防范多種病蟲害的侵襲。通過對主要病害和蟲害的癥狀識別、發病規律分析,采取針對性的綜合防治措施,是保障黃連木健康生長的關鍵。
(一)主要病害
1.立枯病。立枯病是黃連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多發生在幼苗出土后的 1~2 個月內。染病初期,幼苗莖基部出現水漬狀暗褐色病斑,隨后病斑逐漸縊縮凹陷,顏色變深。隨著病情發展,病部皮層腐爛,植株逐漸失水,最終倒伏枯死。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病株周圍土壤表面常出現白色蛛網狀菌絲體。立枯病的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過雨水、灌溉水傳播。預防立枯病,首先要嚴格選擇育苗地,避免選擇前茬為蔬菜、薯類、瓜類或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塊,這些地塊病原菌基數大,易引發病害。施用的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防止施用未腐熟肥料,以防其攜帶病原菌。播種前,可用 1% 新潔爾滅或 0.5% 高錳酸鉀溶液浸種 30min ,殺滅種子表面病菌。同時,結合整地,施入 225~300kg?hm-2 硫酸亞鐵及 45kg?hm-2 呋喃丹進行土壤消毒,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數量。幼苗出土后,要加強田間巡查,若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銷毀,防止病菌擴散,并用 70% 敵克松800倍液噴灑,每隔 7~10 天噴施1次,連噴 2~3 次,抑制病害蔓延。
2.葉斑病。葉斑病主要為害黃連木的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褐色小斑點,邊緣呈紫紅色。隨著病情加重,病斑逐漸擴大,多個病斑相互連接,形成大片的枯斑,嚴重時葉片枯黃脫落。葉斑病在高溫多雨季節發病迅速,通風不良、植株生長勢弱的情況下發病更為嚴重。防治葉斑病,要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持林間通風透光,增強樹勢,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秋冬季節,及時清除病葉、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降低病原菌的越冬基數。在發病初期,可噴灑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 70% 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 10~15 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 2~3 次,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二)主要蟲害
1.黃連木尺蛾。黃連木尺蛾是黃連木的主要食葉害蟲,其幼蟲食量巨大,嚴重時數日內可吃光整樹的葉片,導致植株生長衰弱,甚至死亡。黃連木尺蛾1年發生1代,以蛹在樹干周圍土壤中越冬。翌年6—7月成蟲羽化,成蟲有趨光性,夜間活動頻繁,產卵于葉片背面。7一8月為幼蟲為害盛期,初孵幼蟲群集取食葉片,3齡后分散為害,食量劇增。8月上旬至10月下旬幼蟲陸續老熟,墜地化蛹越冬。防治黃連木尺蛾,在成蟲期可利用其趨光性,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捕;也可進行人工捕殺,在清晨或傍晚,成蟲活動能力較弱時,直接捕捉成蟲。幼蟲3齡前是藥物防治的關鍵期,此時幼蟲抗藥性較弱,可噴灑 50% 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80% 敵敵畏800倍液或 10% 滅百可800倍液,每隔 7~10 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 2~3 次。此外,還可保護利用赤眼蜂等天敵,在林間釋放赤眼蜂卵卡,讓赤眼蜂寄生尺蛾卵,減少害蟲數量;或在林間養雞,雞可啄食幼蟲和蛹,進行生物防控。
2.黃連木種子小蜂。黃連木種子小蜂主要以幼蟲蛀食黃連木種子,導致種子空癟,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率和繁殖能力。成蟲在黃連木果實即將成熟時羽化,咬破果皮鉆出,在健康果實上產卵。幼蟲孵化后蛀入種子內部,取食種仁,被害種子表面初期無明顯癥狀,后期逐漸變色凹陷。綜合防治黃連木種子小蜂,需多措并舉。第一,加強種子園管理。當果實成熟后,應及時采摘樹上種子,深翻林地,破壞幼蟲和蛹的越冬場所,減少越冬蟲源。第二,果實采摘期,仔細檢查果實,及時摘除蟲果并進行碾碎,防止幼蟲繼續發育。第三,調運種子時,嚴格進行檢疫,防止帶蟲種子傳播擴散。針對含水率為 10%~20% 的種子,可用氯化苦、溴甲烷片或硫酰氟進行熏蒸處理,殺滅種子內的幼蟲和蟲卵。在成蟲羽化期,施放敵敵畏插管煙劑,用量為 112.5~225kg?hm-2 ,放煙 2~3 次,每次間隔 5~7 天,熏殺成蟲;也可噴灑超低容量噴霧,或用 80% 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進行常規噴霧。在產卵末期至幼蟲蛀胚前,對果穗噴施 50% 久效磷乳油100倍液,阻止幼蟲蛀入種子。
3.刺蛾。刺蛾幼蟲又稱“洋辣子”,體表長有毒刺,人體接觸后會引起皮膚紅腫、疼痛。刺蛾以幼蟲取食黃連木葉片,低齡幼蟲群集在葉片背面啃食葉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網狀斑;大齡幼蟲分散為害,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僅留葉脈和葉柄。刺蛾1年發生 1~2 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基部周圍的土中結繭越冬。翌年5一6月成蟲羽化,產卵于葉片背面。防治刺蛾,可在冬季結合清園,挖除樹干周圍土壤中的蟲繭,集中銷毀。在幼蟲發生期,可人工摘除有蟲葉片,特別是低齡幼蟲群集的葉片。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羽化期設置黑光燈誘捕成蟲。化學防治可在幼蟲3齡前,噴灑 2.5% 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 20% 殺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隔7~10 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 2~3 次。同時,保護和利用刺蛾的天敵,如寄生蜂、鳥類等,發揮生物防治的作用。
通過準確識別黃連木主要病蟲害的癥狀,深入掌握其發病規律,并科學綜合防治措施,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對黃連木的侵害程度,保障其健康生長,提高黃連木在園林景觀和生態環境建設中的應用價值。
六、黃連木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
黃連木憑借卓越的觀賞特性與廣泛的適應性,在園林景觀中展現獨特魅力。其樹冠舒展、樹姿端莊,葉、花、果、枝干皆具觀賞性:早春新葉緋紅嬌艷,為園景注入生機;深秋葉片轉深紅或橙黃,兼具春葉絢爛與秋葉華美。花序亦成景致一圓錐狀花序懸垂,雄花淡綠素雅,雌花紅序別致,紅花點綴枝頭,分外雅致。果實小巧玲瓏,從黃白漸次成熟為紅,最終呈藍紫色懸垂枝頭,平添豐碩趣味。其分布廣泛、生命力頑強,可在多種立地條件下茁壯成長。
黃連木在園林景觀的布局中,應用形式靈活多變。
(一)孤植
孤植彰顯個體美感與雄偉氣勢,可置于開闊草坪、花壇中心或道路轉折點,自然成為視覺焦點;亦能布置于建筑旁、假山側、橋頭石階處,或襯托主體景觀,或形成夾景,延伸空間縱深感。
(二)叢植
叢植追求自然群落野趣,三五株聚散疏密有致,常與草地、花卉搭配營造疏林草地景觀,或與建筑、山石、水體融合,達成宛若天成的藝術效果。
(三)群植與林植
1.群植。群植以常綠樹種為基底,巧妙把握疏密與虛實關系,周邊輔以抗逆性強的小喬木、灌木及精巧的園林小品。在現代城市景觀中,常通過色帶、色塊的組合形式,強調色彩的韻律與明快感,呼應現代都市的節奏。黃連木與其他葉色豐富的喬灌木搭配,可組合成形態各異、曲直變化的色帶或色塊,突出強烈的色彩構圖,賦予景觀鮮明的時代氣息。
2.林植。林植追求宏大的景觀效果與四季的持續觀賞性。與某些常綠木蘭科植物等搭配組景,可形成四季有景、色彩對比鮮明的林相;若與槭樹、楓香等秋色樹種混植,則能營造出壯闊的秋日紅葉林景觀,視覺效果尤為震撼。
3.行道樹應用。作為行道樹,其表現同樣是極其出眾。帶狀栽植于道路兩側形成景觀綠廊,或成片栽植構成道路中的綠島,均能產生非凡的造景效果。若采用規律性的行列布局,與其他特色樹種如棕櫚、紫薇、桂花、欒樹、石楠等形成的矩陣相配合,整條道路的綠化層次將更加豐富,錯落有致,綠意盎然。成片栽植的黃連木在塑造道路景觀的韻律感與整體性方面作用顯著。
七、結語
黃連木以其卓越的適應性與多層次的審美價值,在園林景觀構筑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深植于中華文化土壤中的精神象征,更為其賦予了超越純粹觀賞層面的深刻意涵,成為自然與人文融合的典范。
作者簡介:靳聰毅(1989—),男,河南鄭州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工作。
基金項目:鄭州輕工業大學博士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20BSJJ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