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松是一種針葉類喬木,盡管其對環境要求并不高,但種植環境仍會直接影響其存活率,因此需重視其繁育栽培技術。在景觀應用方面,落葉松四季景觀分明,適應性較強,可用于山地固土、濱水護岸、城市公園造景及社區綠化等場景,兼具固碳、凈化空氣等生態功能,且承載著鄉土記憶,是園林中融合自然生態與人文特色的重要樹種。
一、落葉松繁育技術
(一)圃地選擇
應選擇交通便捷、地勢平坦、灌溉與排水條件良好的區域作為落葉松育苗圃地。圃地須具備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的特點,以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為宜。這類土壤透氣性佳、保水保肥能力適中,契合落葉松幼苗對土壤環境的天然偏好,有利于根系向深層拓展及養分的有效吸收。
育苗前的整地工作需在秋季完成,均勻撒施腐熟有機肥1.13萬 kg?hm-2 ,隨后進行深耕,深度為 30cm 。秋季深耕的優勢是,土壤經冬季低溫凍融作用后,結構會更加疏松通透,同時能顯著降低土壤中越冬病蟲害的存活率。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可逐步改良土壤理化性質,為幼苗生長提供持續且溫和的肥力支撐,避免未腐熟肥料對幼根造成灼傷。
(二)播種技術
1.種子消毒。育苗播種前,需對落葉松種子進行系統處理,以保障發芽質量與幼苗健康。先將種子放入 0.5% 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 4h ,通過藥液滲透殺滅表面附著的炭疽病、立枯病等病菌孢子,避免播種后病菌侵染導致爛種。消毒完成后用清水反復沖洗至無殘留藥液,防止高濃度高錳酸鉀灼傷種子胚芽。
2.溫水浸種。將消毒后的種子倒入 45°C 溫水中浸泡 24h ,期間需保持水溫穩定,可通過間歇添加溫水調節,此步驟能打破種子休眠,激活內部酶活性,促進種子充分吸水膨脹。這是提高發芽率的關鍵環節,缺水或溫度不足均會導致發芽滯后。
3.種沙混合。浸泡結束后,將種子撈出瀝干表面水分,稍加晾曬至種皮微干不黏手,再與體積為種子3倍的潔凈河沙充分拌勻,需提前過篩河沙,去除石塊與雜質。河沙的作用在于平衡濕度與透氣性,既能保持種子周圍的濕潤環境、防止失水干縮,又能避免積水、導致種子腐爛。
4.催芽坑環境調控。混合均勻后,將種沙混合物放入預先挖好的催芽坑中。催芽坑需選在背風向陽、地勢略高的位置,避免雨水倒灌,坑深約 50cm 、寬50cm ,長度根據種子數量調整;坑底可鋪一層 5cm 厚的濕沙,進一步增強底層保濕效果。填入種子河沙混合物后,坑面覆蓋塑料薄膜,邊緣用土壓實,以減少水分蒸發并利用陽光提升坑內溫度。夜間在薄膜上加蓋厚草簾,抵御低溫對種子的影響,維持坑內溫度穩定在 15~20°C (此為落葉松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范圍)。
5.催芽期管理。催芽期間,每天需定時翻動種沙混合物1次,動作要輕,避免損傷已萌動的胚芽。翻動的目的是使種子受熱均勻,防止局部因呼吸作用產生的熱量積聚導致發霉,同時可檢查沙的濕度,若沙粒干燥,可適量噴灑溫水補充,保持沙粒手捏成團、松開即散的狀態。當有 30% 左右的種子出現裂嘴露白,即胚芽突破種皮時,說明催芽成功,需及時停止催芽并進行播種。此時種子已完成發芽準備,播種后能快速扎根生長,出苗率可較未催芽種子提高 20% ~30% ,且幼苗出土更整齊。
二、落葉松栽培技術
(一)澆水
采用固定管道式機械噴灌系統進行落葉松育苗灌溉,能保證水分均勻分配,避免人工澆水易出現的局部積水或干旱問題。出苗期通常持續20天左右,此時幼苗根系尚未完全扎深,抗逆性較弱,需遵循“少量多次”的灌溉原則,即每次澆水不宜過多,保持土壤表層濕潤即可,防止積水導致幼根腐爛。同時,增加澆水頻率,確保幼苗在萌芽出土階段能持續獲得必需水分。
當苗木長出第二輪真葉后,便進入速生期。此時氣溫逐步升高,土壤蒸發量顯著加大,加之苗木根系開始向深層拓展,需水量明顯增加。這段時間應調整灌溉策略,改為早晚時段澆足澆透。清晨澆水可避開正午高溫,減少水分蒸發;傍晚澆水則能補充苗木白天消耗的水分,促進夜間生長。澆水時需密切觀察苗木生長狀態及土壤水分變化:若老葉保持深綠,新梢鮮嫩且呈毛筆尖狀向上伸展,說明水分供應充足,生長狀態旺盛;若新梢出現傾斜,顏色變得暗淡無光澤,多因氣溫偏高、光照強烈且未能及時補充水分,需立即澆水緩解;若苗木頂端梢頭由傾斜逐漸變為水平狀,說明土壤已持續缺水一段時間,此時需增加澆水量并結合追施速效肥,避免缺水狀態持續。若放任不管,苗莖上正常葉片之間的部位會出現褶皺,進而逐漸形成頂芽,先呈綠色,后轉為黃褐色,進入休眠狀態,嚴重影響苗木質量。此外,當土壤溫度超過30°C 時,需及時澆灌降溫水,通過水分蒸發降低土壤溫度,防止苗木根系及葉片遭受日灼傷害。進入生長后期,隨著氣溫下降,苗木生長速度放緩,需逐漸減少澆水量直至停止灌溉。此時減少水分供應可促進根系向更深層土壤生長,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加快苗木木質化進程,為后續移栽或越冬做好準備。
(二)除草
落葉松生長周期長、幼苗階段長勢平緩,而田間雜草多為短周期、快蔓延類型,根系發達且吸肥能力強,若不及時清理,會迅速搶占土壤養分、水分及植株上方光照,導致幼苗生長受抑:輕則株高偏矮、地徑細弱,重則葉片發黃,甚至因競爭失敗而死亡。因此,除草是落葉松育苗全過程的關鍵調控環節,需結合不同生長階段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播種后需立即開展土壤封閉處理,選用 24.5% 果爾乳油作為除草劑,施用量為 1500~1800mL?hm-2 ,兌水稀釋后均勻噴灑土壤表面,藥液量約為 675mL?hm-2 ,確保覆蓋無遺漏。施藥后 8h 內禁止澆水或淋雨,避免藥劑被沖刷流失;藥劑通過滲透作用形成封閉層,可抑制雜草種子萌發,藥效持續約40天。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后續人工除草頻次,降低成本約525元·hm-2 還規避了人工拔草時易帶起幼苗、破壞根系的問題,對保持苗木密度和整齊度的效果顯著。
進入拔節期后,即幼苗高度達 10~15cm 、根系逐步深化時,部分雜草可能突破封閉層萌發,此時需轉為人工除草,需遵循“早除、小除、除凈”的原則:發現雜草萌芽即動手,在其株高不足 5cm 、根系未充分扎根時拔除,避免雜草長大后排擠苗木生長空間。切記每次除草需徹底,不留斷根,因為斷根易重新萌發。整個拔節期需進行 4~6 次人工除草,具體次數根據雜草滋生情況調整,雨后或灌溉后土壤松軟時除草最佳,此時雜草根系易完整拔出,且不易損傷苗木莖干。
通過“前期封閉 + 后期人工”的組合除草策略,既能高效控制雜草為害,又能確保落葉松幼苗在關鍵生長階段獲得充足的水、肥、光資源,為培育健壯、符合造林標準的苗木提供保障。在整個除草過程中,需注意除草劑用量與濃度的把控,避免藥害,以及人工除草的時機與力度,避免傷苗,最終實現苗木生長與雜草控制的動態平衡。
(三)追肥
追肥是提升落葉松苗木質量的關鍵措施,需結合苗木生長狀態與土壤肥力狀況,遵循適時適量的原則。判斷需肥類型時,可通過落葉松的形態表現判斷:若老葉窄小薄脆、新葉短小泛黃,多因氮肥不足一氮元素是葉片光合作用的核心原料,缺乏會導致有機物積累減少,使苗木整體瘦弱;若葉片顏色異常深綠、植株縱向生長明顯放緩,則是磷肥缺乏的典型癥狀,磷肥影響細胞分裂與根系發育,肥不足會直接阻礙生長進程。
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落葉松速生期,此時苗木對養分的需求達到峰值,及時追肥能最大化發揮肥效。該階段通常分2次追施腐熟的稀薄人糞尿:腐熟過程可使有機物充分分解,釋放出易于苗木吸收的氮、磷等營養元素;稀薄濃度能避免幼根被灼傷;有機肥的緩釋特性又能持續為苗木提供養分支持。每隔 15~20 天追肥1次,每次用量需根據苗木大小調整:小苗少施、大苗適當多施。澆施后需保持土壤濕潤但不積水,確保養分能滲透到根系層。
(四)病蟲害防治
落葉松育苗期必須精心照料,每天到圃地巡查2次,觀察葉片是否卷邊、莖干是否出現黑點。若幼苗葉片突然發黃,莖基部位一圈發黑變軟,且輕輕一拔就斷,說明患上了立枯病。這種病害多因土壤過濕或帶菌引發,需立即清除病苗,再用 1:10 的硫酸亞鐵溶液澆灌土壤。日常澆水要避免過量,需等土壤表層干燥后再澆,否則容易滋生病菌。若葉片上出現褐色小蟲子,即為松毛蟲,應盡早防治,可噴施Bt乳劑。此外,還需防治蚜蟲,可用吡蟲啉兌水噴施,連續噴灑2天即可見效。
三、落葉松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落葉松是園林景觀中極具敘事性與生態價值的樹種,其挺拔的姿態、四季變換的色彩及適應不同環境的特性,使其能在不同空間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從山地林地到城市公園、濱水堤岸等,它皆能以自然的方式融入,賦予空間獨特的氣質與溫度。
在山地景觀中,落葉松是構建山林骨架的核心樹種。它偏好生長在山脊或坡地中上部,深扎的根系如同天然的固土器,能有效防止雨水對山坡的侵蝕,維持山地生態的穩定。春季,嫩黃色的新葉從枝?間次第萌發,像給黛青色的山脊披上一層柔和的綠紗,與山下的桃花、杏花形成高低錯落的色彩層次。夏季,層層疊疊的針葉織成濃郁的綠蔭,林下清風裹挾著松脂的清韻,成為山地徒步者的天然休憩處。秋季是落葉松的“色彩爆發期”,針葉逐漸轉為金黃,遠觀如山林燃著一團暖火,近看每片針葉都泛著琥珀色的光澤。冬季,落葉后的枝丫疏朗蒼勁,在天空中勾勒出簡潔的線條,落雪后枝梢綴著細密的雪粒,像給枝丫戴了串水晶,肅穆中透著幾分溫柔,為蕭索的山地增添了一絲靈動。
濱水景觀中,落葉松是營造韻律感與生態功能的重要樹種。其挺拔的樹干與深扎的根系,能有效固持堤岸土壤,抵御水流對堤岸的沖刷,堪稱濱水地帶的“生態防護墻”。在城市公園中,落葉松是兼顧功能與美觀的造景樹種。公園入口處,兩排落葉松列植形成拱形綠廊,仿佛一道自然的門扉緩緩開啟,將城市的喧囂隔絕在外,引導游客步入靜謐之境。中心綠地中,幾棵高大的落葉松孤植或群植,成為視覺焦點,周圍搭配杜鵑、連翹等花灌木,春天花影婆娑,落葉松的新綠成為柔和的背景,恰似給花灌木披上一襲綠裙;秋天,金黃針葉與灌木的紅、黃葉片交相輝映,層次豐富,成為公園的“打卡勝地”。步道旁,一排落葉松整齊排列,樹下搭配麥冬、二月蘭等地被植物:春天二月蘭綻放紫色小花,宛如給步道鋪就一層紫絨;秋天麥冬保持翠綠,金黃針葉落在地被上,又如撒了一層金箔,引導行人放慢腳步,靜靜感受自然的氣息。
除了景觀價值,落葉松的生態價值也是其在園林中應用的重要支撐。它的固碳能力強,能有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較一般樹種更加改善空氣質量。針葉分泌的揮發性物質具有殺菌作用,能減少空氣中的病菌數量,讓周邊空氣更顯清新。更重要的是,落葉松是地域文化的鮮活載體。在東北、西北等地,作為鄉土樹種的落葉松承載著當地人的童年記憶一小時候在松樹林里撿松果、爬樹、玩游戲,這些回憶如同刻在骨子里的印記,歷久彌新。
落葉松的美,不在于瞬間的驚艷,而在于四季的流轉與環境的深度融合。它宛如一位“自然的設計師”,用自身的姿態、色彩與生態特性,將不同空間打磨得更具韻味。無論是山地的山林、水邊的堤岸,還是城市的公園、小區的綠地,只要有落葉松的身影,就能讓空間充盈自然的氣息,引導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放緩腳步,感受時光的從容。
作者簡介:金卓(1983一),男,遼寧沈陽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產業融合設計及其理論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