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灰鯨的死亡數量創下近10年新高。科學家研究發現,它們竟然是在遷徙途中被餓死的……

今年春天,墨西哥穆萊赫市的圣伊格納西奧潟湖上,一只體型龐大的灰鯨橫尸于此,瘦骨嶙峋的身體滿是瘡痍……這早已不是偶然事件。據報道,自4 月2日首起雌性灰鯨擱淺美國長灘半島事件發生后,在美國華盛頓州海岸已經發現多頭死亡的灰鯨。
不容樂觀的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的最新數據顯示,灰鯨數量首先從2016年的約27000頭,下降到2022年的16650頭。時間進入到2024年之后,灰鯨的出生率直線下降40%,是1994 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平。
很難想象,灰鯨這樣的龐然大物,居然也會大規模遭遇生命的“滑鐵盧”。
灰鯨屬鯨類動物,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及相鄰海域 。它們身形巨大,體長達到13~15米,體重多在15~30噸。灰鯨的得名,是因為體色呈灰黑色,在灰鯨的皮膚上,遍布著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斑點,那是附著在它們身上的藤壺、鯨虱等寄生生物留下的痕跡。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灰鯨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它們有著獨特的覓食方式——通過側躺,吸食海底淤泥;利用粗糙的鯨須,過濾出蝦、甲殼類動物等獵物,這種行為有助于減少海底沉積物的堆積,對海洋清潔有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灰鯨每年都要進行季節性遷徙,春季向北遷徙覓食,秋季向南遷徙,進行交配、繁殖。通過遷徙,它們將高緯度地區的營養物質如氮、磷等,運輸到低緯度地區。這些營養物質通過灰鯨自身的新陳代謝,比如排尿、脫落皮膚、生小鯨魚、喂奶,甚至是死亡的方式,釋放出來,成為許多海洋生物的能量供給來源。尤其在一些資源有限的熱帶海域,灰鯨的這種“營養輸入”,簡直就是浮游植物、魚類的救命稻草??梢哉f,灰鯨為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提供了生機。
然而在今年,這些海洋精靈遭遇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死亡率。2025年春季,灰鯨擱淺海岸事件異常增多,僅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潟湖里,就有至少70頭灰鯨死亡。
這些灰鯨的死亡,一部分是虎鯨襲擊所致,少數則是由于船只碰撞造成鈍挫傷,以及被漁具纏繞致死。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異常死亡,而且死亡特征極為相似——瘦得可憐。科學家經過檢查發現,相較于健康的灰鯨,這些死亡的灰鯨體內油脂減少、脂肪儲備不足,尤其是腦袋后面一大塊厚厚的脂肪墊處于嚴重塌陷狀態,有些甚至看得見肩胛骨,就像人瘦出“鎖骨”一樣。而且它們的胃腸內,缺乏食物殘留,營養不良跡象十分明顯。
早在1999年到2000年間,美國西海岸也曾發生灰鯨大量死亡事件,科學家認為,可能與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海洋變暖有關……十幾年過去了,這種情況開始重現。從2018年12月到2023年11月,北美西海岸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灰鯨異常死亡事件”,據科學家記錄,共有690頭灰鯨擱淺,其中美國境內達到347頭。尤其是2019年,大批灰鯨莫名其妙地死亡,墨西哥的科學站記錄到約80頭死亡,美國西海岸也陸續發現200多頭死鯨……如此大規模的異常死亡事件,迅速引起科學界和相關管理機構的密切關注。而專家的研究結果,最后都直接指向營養不良!
近年來,灰鯨數量的大幅度減少,讓科學家十分擔憂,因為科學家清楚,如果這種趨勢一直持續,灰鯨種群的數量可能將不再會恢復到過去的水平。
多年來,為了尋求灰鯨死亡的真相,科學家們始終在追蹤、關注灰鯨的動態。他們發現,灰鯨的死通常發生在遷徙的途中。
作為季節性遷徙動物,灰鯨每年都要進行一南一北的遷徙之旅。遷徙的整趟旅程,往返達兩萬多公里,是已知的遷徙距離最長的哺乳動物之一。



每年春天,灰鯨都會沿著北美西海岸遷徙,一路向北,游到北極附近的海域,在那里大吃特吃,瘋狂進食,把營養儲存進身體,囤積起厚厚的脂肪,目的是為接下來的長途旅行提供能量。到10月,灰鯨開始大規模秋季遷徙,以小群為單位,沿北美洲西海岸,以每天約120千米的速度向南游,2~3個月后,當它們回到溫暖的墨西哥海域,就要開始完成生命的傳承:交配、產仔、哺乳。溫暖的淺海食物豐富,為雌鯨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尤其讓剛出生時只有三四米長的小灰鯨迅速長大,并累積起充足的脂肪,以面對即將開始的春季遷徙。
由于地理位置臨近灰鯨的遷徙通道,北美洲西海岸成為觀測和研究灰鯨遷徙的重要地點。每年的三四月,在這里經常能看到向北遷徙的灰鯨。曾經,有近25000頭灰鯨經過克拉闊特灣,從加利福尼亞州游向阿拉斯加,場面極其壯觀。
然而,灰鯨的遷徙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它們不僅要避開海上巨大商船的航行路線,還要時刻警惕被漁網纏住,更要警覺途中隨時垂涎它們的虎鯨。此外,海水中的垃圾、有毒化學物質,以及夏天出現的赤潮(有毒藻類爆發),都會對灰鯨的生命造成威脅。所以,有時候灰鯨還未抵達終點,就在路上出事了。漫長的遷徙之路,最終留存下來的灰鯨,生命力都很頑強。但是現在,即便安全抵達終點的灰鯨,也難逃死亡的厄運。
據科學家監測,氣溫升高會導致灰鯨的遷徙軌跡改變,并且范圍越來越靠北,一些灰鯨甚至穿過北冰洋,繞過北美洲北部進入大西洋。今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海岸溫暖的港灣,科學家只觀測到5對母子鯨,創下灰鯨遷徙史上的最低記錄。據當地專門觀察灰鯨的志愿者介紹,從去年冬天到現在,他們連一頭小灰鯨都沒看到,這是40年來頭一回出現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幸存的灰鯨處境也不容樂觀,一方面,它們很多都在北上返回覓食地時擱淺、死亡;另一方面,灰鯨甚至開始在以往從未去過的地方覓食,比如舊金山灣、洛杉磯港、長灘港等。而那些原本應該豐腴的灰鯨,如今很多都變得十分消瘦,幼鯨和成年鯨死亡率更是不斷攀升。
據科學家推斷,很大程度上,灰鯨死亡事件頻發是覓食區域變遷和食物供應短缺所致。但歸根結底,是氣候變暖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在研究中,種種數據表明,前往北極的灰鯨群,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海冰消融、獵物減少和灰鯨的死亡記錄,相互佐證著這一事實,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梢哉f,氣候變暖是導致灰鯨死亡數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最近,全球最權威的綜合性科學期刊《Science》指出,灰鯨的生存興衰與北極環境的動態變化緊密相關。環境對氣候變暖的反應,不僅極為復雜,而且難以預測。這些變化對整個生態系統構成嚴峻挑戰,灰鯨只是眾多被波及物種中的一個。


在北極覓食的時候,灰鯨最愛吃海底泥沙中的小型甲殼類動物,而這些甲殼類動物的食譜中,包含了冰藻等海洋生物,但遺憾的是,氣候變暖導致海冰消融,直接影響到冰藻的生長周期和產量。與此同時,更多的陽光穿透水層,到達開闊海域中,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但是,浮游植物增多會引起浮游動物增多,直接結果就是——新增藻類在海洋上層就被浮游動物大量消耗,導致沉降到海底的藻類所剩無幾,甲殼類動物的食物來源因此減少,在連鎖反應下,灰鯨的食物也相應減少。此外,海冰的消退,加劇了水流對甲殼類動物棲息地的侵蝕,導致灰鯨賴以生存的食物進一步變少。
沒有食物不是唯一的噩夢,更可怕的是,灰鯨的棲息地也受到威脅。
灰鯨的主要棲息地在美國和墨西哥的西海岸,氣候變暖導致這些地方的海域水溫上升,而大量的垃圾污染,使海洋環境持續惡化,種種因素導致灰鯨的棲息地不斷減少,灰鯨面臨無家可歸的困境。
作為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晴雨表”,灰鯨的遷徙軌跡、生存狀態,一直都是海洋健康狀況的真實反映。如果連灰鯨都吃不飽、活不下去,那說明海洋深處的食物網、生態系統已經出現問題。事實的確如此,研究表明,其他北極動物,比如海鳥、海豹等,都出現了營養不良和種群數量下降的情況,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生物的生存更是遭受到嚴重影響。
灰鯨之死,是氣候變暖產生的蝴蝶效應所致,只有從根源上思考解決措施,才能改變現狀。畢竟,拼盡全力奔赴上萬公里的遠方,不該是灰鯨的一場煉獄。
( 編輯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