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鎮青龍村,發現了一座古墓。在古墓主室與甬道臺階處,有一方墓志,墓志碎裂,但其上所刻的近3000字基本完整。通過墓志上的文字,墓主人的顯赫身份被確認:五代后蜀宋王趙廷隱。趙廷隱是五代時期甘肅天水人,生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生逢亂世,在經歷了效忠宣武、投唐建功、討平東川、佐命后蜀等一系列起伏之后,趙廷隱卒于后蜀廣政十三年(公元950年),以開國之功,官至太師、中書令,封宋王,謚號“忠武”,享年66歲。
經過5個多月的發掘,這座沉睡千年的大墓重現天日。墓葬等級高、規模大,出土了上百件陪葬品,包括陶俑、瓷器等,其中最為矚目的,是一組20余件彩繪陶質伎樂俑組成的宮廷樂隊。這些伎樂俑,造型精美、神態生動,展現了五代時期蜀地貴族宴樂的奢華場景。其中的一尊擊鼓女俑,是樂隊的核心角色,以獨特的造型和跨文化的藝術特征,成為研究五代音樂史與文化交流的珍貴物證。
擊鼓女俑高約60厘米,采用夾砂陶胎,表面彩繪歷經千年仍色澤鮮艷。女俑面部施白,唇點紅,面露微笑。頭梳抱面高髻,上身著淺色直領褙子,褙子兩側高開衩,前襟短,后襟長。下身穿抹胸長裙,裙帶系于胸部之下,長裙兩側開衩,左手持鞉(táo)牢鼓,手肘處放有雞婁鼓,直立于圓形陶臺上。
據考證,鞉牢鼓是中國的古老樂器,是民間俗稱“撥浪鼓”的前身,最初是宮廷雅樂中較為重要的樂器。而雞婁鼓則源于西域,鼓面平小,形器規整,呈球形,主要在龜茲、疏勒、高昌等西域地區的樂舞中使用。
鞉牢鼓與雞婁鼓一同演奏源于西域龜茲。漢代,鞉牢鼓由中原向西傳入龜茲,經西域加工逐漸演變為一柄二鼓或一柄三鼓,并常常與雞婁鼓進行合奏。《文獻通考》記載:“鞉牢,龜茲部樂也,形如路鞉,一柄疊三枚。古人嘗謂左手播鞉牢,右手擊雞婁鼓是也。”隋唐時期,龜茲樂尤其是龜茲鼓樂在中原漢地極為流行,鞉牢鼓與雞婁鼓同奏的表演形式也逐漸融入宮廷雅樂。五代時期,蜀地作為“亂世樂土”,南北樂工與外來文化皆匯集于此,此演奏形式在這里亦得到了保留與延續。
后蜀時期,成都經濟富庶、社會安定,“弦管歌誦盈于閭巷,合筵社會晝夜相接”,宴樂之風極為盛行。趙廷隱作為后蜀開國功臣,晚年為避君主猜忌,主動交出兵權,轉而沉溺于詩文樂舞。故其墓中樂俑的奢華配置,既是對他生前享樂的真實還原,亦可能暗含“無意權柄”的政治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