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又名竹參,是鬼筆科竹蓀屬名貴真菌。竹蓀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多糖等成分,具有抗腫瘤、抗菌、抗氧化、延緩衰老、降血脂等功效,可食用和藥用,因此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隨著人們對竹蓀類食用菌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的逐漸認可,竹蓀野生資源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人工栽培逐步成為解決竹蓀市場需求的主要途徑。常用的人工栽培模式主要有箱式栽培、坑式栽培、床式栽培、畦式栽培、袋式栽培、大田棚栽及林下栽培等。
竹蓀為腐生性食用菌,喜陰涼潮濕的環境,生長過程中對氧的需求量大,對空氣的濕度要求也較高,而林間遮陽較好、空氣濕度較大,正好滿足了竹蓀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同時,園林修剪下來的樹枝經處理后是竹蓀栽培的適宜培養基料,不僅能變廢為寶,還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的生長環境,實現菌林雙收,同時也減輕了森林防火的壓力。與田間栽培相比,竹蓀林下仿野生栽培具有明顯優勢:出菇時間更長,增加了有效采收時間;產量更高;提高了竹蓀的氨基酸、粗脂肪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口感和營養價值更高,而且不需要搭建遮陽棚,節省了人力物力。這種栽培模式既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提高了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因此發展竹蓀林下仿野生栽培潛力巨大。現將竹蓀林下仿野生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林地選擇
林下栽培竹蓀選址要求:交通便利,地勢平緩,坡度一般小于25°,坡向朝南或東南;通風良好,有充足的水源,方便排灌;土壤疏松肥沃、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弱酸性(pH 5.6~6.5)、無污染,土層厚在10厘米以上;樹冠稀疏,郁閉度宜在0.5~0.8;場地設置溝渠排水,清理雜草、石頭等雜物,收集干枝、落葉等備用。
二、菌種選擇
目前,我國規模化種植的竹蓀品種主要有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和紅托竹蓀等,在江西、四川、云南、福建、廣西、貴州、浙江和湖南等地均有栽培。
選擇竹蓀優良菌種的關鍵在于考察其產量和品質。應選菌絲潔白濃密、生長旺盛、出菇快、抗逆性強的品種,這類品種產量穩定,栽培經濟效益高。其中,長裙竹蓀菌柄上有白色細密的菌裙,個體大、肉質厚、味道鮮美,四川宜賓栽培的長裙竹蓀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由于長裙竹蓀能適應北方夏秋季氣候特點,因此比較適宜在北方栽培。短裙竹蓀菌柄上的菌裙較短,香味濃郁、味道鮮美,是四川省青川縣的主要栽培品種。棘托竹蓀耐高溫、喜濕潤,抗逆性較好,其菌絲對纖維素、木質素類基質分解能力強,適合在福建、廣東、江西、四川和浙江等南方林區竹木混交林下的陰濕處栽培。紅托竹蓀自1976年在云南首次發現以來,經過長期馴化栽培,因其氣香味美、營養豐富、可鮮品銷售且經濟價值高等優點,現已在貴州等地得到廣泛推廣栽培。
三、栽培時間
應根據竹蓀的生長特性及對環境溫度、濕度等的要求來確定栽培時間。竹蓀為中高溫型菌類,在5~30℃的環境條件下其菌絲都可以生長,最適宜溫度為18~25℃;竹蓀喜弱酸性土壤和較濕潤的環境,濕度以65%~75%為宜,土壤含水量以25%~30%為宜,因此播種時間應選在氣溫回升、降雨量增加的3—5月。南方地區播種時間為3—4月,從夏季開始采收,至10月采收結束;北方地區播種時間可推后1個月,一般在4—5月播種,6月出菇,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采收結束。
四、培養基料的選擇與制備
由于竹蓀菌絲抗雜菌和分解木質素能力較強,因此可采用生料或發酵料進行栽培。其栽培原料來源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竹類加工副產品。竹類砍伐剩余物如竹子的根、莖、枝葉等,或竹類加工廢棄物如邊材、竹屑、竹粉、竹絨等。
2.農作物副產品。稻草、玉米稈、豆稈、麥稈等農作物秸稈,玉米芯、谷殼、花生殼、棉籽殼、甘蔗渣等,以及高粱、葵花、油菜、木薯等農作物的副產品或下腳料等。農作物秸稈可與牛羊糞混合后進行堆漚發酵。
3.野草類。如茅草、芒萁、皇竹草、象草、蘆葦、斑茅、五節芒等。
4.木屑類。除洋槐、樟樹、杉樹、松樹、柏樹等含有殺菌和芳香類、松脂酸、醚等物質的樹種外,其他樹種的木屑均可使用。如將桑枝、果樹枝條、枯死樹木、林內腐朽倒木,以及園林修剪下來的樹木枝條等,經過粉碎加工后,均可作為栽培原料。
5.各種食用菌和藥用菌的菌渣等廢棄物。如平菇、木耳、香菇、天麻、靈芝等的菌渣。將這些材料粉碎后,添加尿素補充氮源,用輕質碳酸鈣、石膏粉補充鈣、硫等元素后,即可作為栽培原料。
一般不直接用未經發酵的材料種植竹蓀,主要是因為新鮮草類或木屑等栽培料會導致料溫升高,影響菌種的生長甚至造成菌種死亡,從而影響竹蓀的產量和質量。同時,由于樹木占位及林木生長需求,林下栽培竹蓀的土地利用率一般為露地栽培的70%~80%,栽培料的使用量也相應減少。以1畝林地為例,栽培料總量大約為3000公斤。參考栽培料配方:竹屑1000~2000公斤,木屑或雜草1000~1500公斤,尿素不超過50公斤,碳酸鈣30公斤左右,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
五、整理畦床
將備好的栽培料放到選好的林地旁邊,開始堆料露天發酵,也可以覆蓋塑料薄膜,以加快發酵速度。在建堆的第15、第25、第35天分別進行1次翻堆,并進行適當補水,在播種前3天打開覆蓋的薄膜并澆透水,待栽培料中的氨氣釋放完后再使用。同時清理林地上的亂石和雜草,并用殺蟲藥物或生石灰等進行畦面消毒和滅蟲。根據地形和樹木的排列來安排采用雙畦或單畦栽培,并確定畦的大小和走向。畦寬一般為40~70厘米,畦高10~20厘米,并設計好排水溝及人行走道。
六、鋪料、接種與覆土
一般鋪3層栽培料接種2層菌,先鋪1層10厘米左右的發酵好的栽培料,約占栽培料總量的50%左右,接種1層菌;然后鋪1層栽培料,約占栽培料總量的35%左右,接種1層菌;再鋪1層栽培料。最后覆土厚3~5厘米,再蓋1層竹葉、稻草,氣溫較低時可以加蓋1層塑料薄膜保溫保濕。接種時間一般選擇在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接種菌量為每平方米30克左右。
七、菌絲培養和出菇管理
播種后10天左右,需仔細檢查菌絲萌發情況。如有菌種發黑發臭,應及時查明原因并及時補種,確保菌種存活率在95%以上。注意培養料、覆土和空氣的濕度管理,定期通風,每隔3~5天噴水1次,但不要噴水過量,使培養料的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覆土含水量保持在18%~20%。當竹蓀菌絲爬上畦床面時,更要保證土壤表面足夠濕潤,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在85%以上。雨天應覆蓋薄膜防雨淋,雨后及時開膜通風。
八、采收及烘干
當菌裙從菌蓋上開始散開時,即可采收。一般采收時間為6—9點,11點前結束采收。采收時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先抓住竹蓀的基部,旋轉基部,再向上拔起竹蓀,這樣既能減少竹蓀的損傷,又能盡量保持竹蓀的完整。將采回的竹蓀菌帽和基部剝離,并去除泥沙,注意動作要迅速而輕柔;之后將竹蓀分開放入干凈的籃筐中,避免菇體間擠壓導致竹蓀變形,從而影響竹蓀品質。
盡量在竹蓀采收后的2小時內進行烘干。將竹蓀整齊放在烘篩上,先讓竹蓀的表面干燥,再進行烘干。一般55℃左右先烘烤4小時,再在45℃左右烘烤6小時,待竹蓀變白并散發濃郁香味、含水率在10%左右時即可。也可以采用“低—中—低”的溫度模式烘干,即先在40℃烘烤2小時左右,再逐漸升溫到60℃左右烘烤1~2小時,最后將溫度慢慢降至40℃左右,直至烘烤完畢。烘干后,將竹蓀攤開晾涼30分鐘左右,待其降至常溫且菇體變軟后,將竹蓀分級捆扎,裝入商品包裝袋內,密閉后置于陰涼干燥處存放。直接日光晾曬,會使竹蓀變黃,影響其品相,故不建議采用。新鮮的竹蓀可采用冷凍儲存或裝入薄膜袋中密封儲存。
(渭南師范學院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 袁云香 王閆青 張嘉偉 郵編:714099)
作者簡介:袁云香(1980—),女,碩士研究生,教授,主要從事農作物栽培與育種研究。
渭南市科技計劃項目(項目號:2020
ZDYF-JCYJ-200);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號:22XK051,S2023107
2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