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滋養的關中平原東部,陜西省渭南市——這片兼具肥沃黃土地與充足光熱的土地,正借由一顆顆誘人的果實,悄然改寫著鄉村的經濟圖譜。從葡萄園的“紫紅寶石”到冬棗園的“翠綠甘甜”,從白水蘋果的脆爽多汁到蒲城酥梨的清甜如蜜,渭南水果不僅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果”,更以強勁的產業動能,勾勒出現代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沃土結金果:自然稟賦激活產業基因
渭南地處西北,兼具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光照超2300小時的獨特優勢,加之地勢平坦、黃土層深厚,被公認為全球蘋果優生區核心地帶,更適宜多種溫帶水果生長。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驅動下,渭南立足優勢、精準發力,從傳統農業大市邁向特色果業高地。如今,全市水果種植面積超320萬畝,年產量突破400萬噸。蘋果、葡萄、石榴、冬棗等產量與品質并舉,如大荔縣冬棗、臨渭區葡萄種植面積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水果年產值達346億元,直接帶動農民人均增收6000余元,重點產區果業收入占農民總收入比重高達80%——果業已超越傳統零散種植,成為渭南農業的支柱引擎。
品牌興農:從“渭”字號到全球市場
如果說沃土和規模是基礎,品牌建設則是產業價值鏈躍升的關鍵支點。渭南市統籌整合全域資源,打造“浪漫紅顏葡萄”“白水蘋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棗”等區域公用品牌矩陣,產品不僅暢銷全國,更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澄城縣的“紅果果”戰略頗具借鑒意義:科學布局早、中、晚熟設施櫻桃10萬畝,構建日光溫室、冷棚與露地栽培相結合的互補種植體系,實現櫻桃鮮果從1月至6月近180天持續供應,破解了傳統果業集中上市的難題。“澄城櫻桃”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躋身全國十大最受歡迎果品區域品牌,總產值突破20億元。品牌效應讓每個果子都獲得更高溢價,農民增收不再單靠產量堆疊。
科技賦能:讓果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渭南果業發展的每一步都依托科技的深層驅動。為實現產業提質增效,渭南建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的11個果樹技術推廣服務機構,聯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6個果業試驗站(涵蓋蘋果、葡萄、酥梨等重點品種)。如今,“科技進園”已在渭南蔚然成風,科技力量成為果園轉型的核心動力。
在大荔縣新禧冬棗合作社,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帶來了翻天覆地的革新。張全喜理事長介紹:“智能化管理監測取代了傳統人海戰術,智能溫控種植環境、自動化分揀流水線和冷鏈系統一應俱全,極大地提升了效率并保持了冬棗的黃金品質。” 這正是渭南從單一栽種向全產業鏈協同升級的成功縮影:現已建成533座機械冷庫和氣調庫,總儲藏能力達128萬噸;擁有133條自動分選線,每小時分選量超320噸;配套的電商平臺及商戶達1.53萬家——這些數字雖然無聲,卻清晰印證著渭南從生產源頭到終端銷售的系統化蝶變。
從渭河之畔到五洲四海:打通市場
脈絡
科技與品牌雙翼之下,渭南果業積極拓寬市場路徑。一方面扎根國內市場,借力“豐收節”、采摘游等文旅融合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搭上電商快車,與建設銀行、順豐速遞等巨頭合作推出助農促銷方案,深耕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線上營銷新模式。
與此同時,國際化布局同步迅速鋪開:渭南積極組織白水、蒲城等重點產區龍頭企業出海參展,搭建全球銷售網。目前,“渭”字號水果已出口至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30余個國家,2023年第一季度,全市水果進出口總值達7.63億元,同比增長 25.5%。
甜蜜的致富經:水果改變一個村莊
當人們沉醉于水果滋味和產值數據時,渭南的尋常村落已悄然重繪生計。凌晨采摘、分揀裝箱、趕早入市,成了大荔縣范家鎮井莊村棗農李建斌和村民們的新日常。全村冬棗種植規模2600畝,總產量3900噸,年產值近1億元——僅此一項,足以支撐村子走向富足。
在白水縣,潤泉果業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構建標準化生產服務體系。公司自建1000畝高標準示范園,托管經營果園5000畝,服務果農785戶,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帶動季節性用工1000余人,帶動農戶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產業聯動帶動了鄉村的持久繁榮,村民在“家門口”找到了產業歸屬感與生計尊嚴。
在渭南綿延的八百里秦川腹地,特色果業恰如一把開啟振興之門的金鑰匙,串聯起科技革新、產業鏈升級與全球化市場的整體格局。如今,當法國的品酒師輕搖杯中來自渭南的葡萄佳釀,當東南亞商超貨架上被渭南的黃金維納斯蘋果占據,當冷鏈物流將鮮甜送達世界各地的餐桌時——這些果香背后躍動的,不僅是被科技重塑的傳統農業,更是一個個充滿希望的鄉村未來。
渭南的故事揭示了一條現代鄉村發展路徑:以自然稟賦為根基,用科技為產業注入動能,依靠品牌打通市場脈絡,讓地域特產成為農民的“搖錢樹”與區域經濟的增長點。隨著產業興旺,昔日低矮的土坯房被青瓦白墻的小院替代,田間地頭架設起農業物聯網傳感器,直播間里新農人熱情推介著家鄉的產品,合作社的冷庫門前車流不息。在渭南的果園里,鄉村振興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枝頭那顆看得見、品得到、結在自家土地上的金色果實——這果實飽含科技的智慧、品牌的榮光、市場的脈動,最終化作農民臉上舒展的笑容和鄉村煥發的勃勃生機。
(渭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陳艷 郵編:7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