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蟲是我國大豆生產中的主要害蟲之一,對大豆產量及品質造成嚴重影響。在江蘇省南通地區,普通年份該蟲害可導致產量損失達15%~25%,部分嚴重區域達到30%。近年來,由于受啟東市大豆種植規模的持續擴大及氣候的影響,大豆食心蟲的發生頻率和危害程度均呈現上升趨勢。為了有效控制該蟲害,確保大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基于多年的防治工作實踐,提出了一套科學化、系統化的大豆食心蟲防治技術策略,以期為促進大豆植株健康生長、推動大豆高產種植的實現提供參考。
一、大豆食心蟲發生規律
在南通啟東地區,大豆食心蟲一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結繭越冬。次年7月下旬至8月初,越冬幼蟲開始化蛹,蛹期8~10天。隨后,成蟲于8月上中旬羽化,羽化高峰期通常在8月10—15日。成蟲具明顯趨光性和趨化性,尤其對糖醋液和黑光燈敏感。成蟲產卵高峰期集中在8月中旬,卵期約7天,幼蟲孵化后迅速蛀入大豆豆莢取食豆粒。幼蟲期20~25天。9月中下旬老熟幼蟲脫莢入土越冬。
二、大豆食心蟲危害癥狀
大豆食心蟲主要危害大豆的豆莢和豆粒,幼蟲蛀入豆莢后,在豆粒表面形成“兔嘴”狀傷痕,造成豆粒破碎、霉爛,嚴重時豆莢被蛀食成空殼,不僅降低大豆產量,還嚴重影響大豆的商品價值。據調查,被害豆粒的蛋白質含量平均下降8%~10%,含油量降低5%~7%。
三、大豆食心蟲高效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
(1)合理輪作
推行大豆與玉米、小麥等非豆科作物輪作,輪作周期以2~3年為宜。實踐表明,連續輪作3年的地塊,大豆食心蟲蟲口密度較連作地塊降低60%~70%。
(2)選用抗蟲品種
優先選擇莢毛少、木質化程度高的品種,如蘇豆16、通豆11、通豆15等。這類品種的豆莢表面光滑,不利于成蟲產卵,可使卵量減少30%~50%。
(3)深翻地塊
在大豆收獲后,及時進行深翻,深度不低于25厘米。通過深翻可破壞幼蟲越冬場所,使越冬幼蟲暴露在地表,被凍死或被天敵捕食。據試驗,秋季深翻地塊,越冬幼蟲死亡率可達40%~50%。
(4)清除田間雜草
在大豆生長期間,定期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減少成蟲隱蔽場所。尤其在成蟲羽化前,徹底清除雜草,可有效降低成蟲基數。
2.物理防治
(1)黑光燈誘捕
在大豆食心蟲成蟲羽化初期(8月上旬),按每30畝設置1盞20瓦黑光燈的標準進行布置。黑光燈懸掛高度距地面1.5~2.0米,燈下放置盛有洗衣粉水的捕蟲盆,水面距燈管20厘米。每天清晨清理捕蟲盆,及時更換盆內的洗衣粉水。通過黑光燈誘捕,可有效降低成蟲密度,減少田間落卵量30%~40%。
(2)糖醋液誘殺
按糖∶醋∶酒∶水=3∶4∶1∶2的比例配制糖醋液,再加入0.1%敵百蟲晶體。將配制好的糖醋液裝入直徑20厘米的塑料盆中,每畝放置3~4盆,盆口距地面1米左右。每隔5~7天更換1次糖醋液,整個成蟲發生期持續誘殺,可顯著降低成蟲數量。
3.生物防治
(1)保護利用天敵
減少廣譜性殺蟲劑的使用量,保護田間自然天敵,如蜘蛛、瓢蟲、草蛉等。據調查,天敵豐富的地塊,大豆食心蟲幼蟲死亡率比天敵少的地塊高20%~30%。在成蟲產卵初期(8月15日左右),每畝釋放松毛蟲赤眼蜂1.8萬~2.5萬頭,分2~3次釋放,每次間隔5~7天。將蜂卡均勻懸掛在大豆植株中上部,避免陽光直射。通過釋放松毛蟲赤眼蜂,可使大豆食心蟲卵寄生率達到60%~70%。
(2)應用白僵菌
在幼蟲脫莢入土前(9月上旬),每畝撒施白僵菌孢子粉(25億個/克)1.5公斤加草木灰13.5公斤,撒施于大豆田地表。白僵菌可侵染越冬幼蟲,使其感病死亡,防治效果可達60%以上。
(3)性誘劑精準控蛾
在大豆開花初期,使用船形誘捕器或三角翼形誘捕器配備專用誘芯,每畝大豆田布設8~10個誘捕器,雄蛾誘捕量占比可達自然種群的80%~90%,雌雄交配成功率降低75%以上;豆粒完整率提高至90%以上,每畝增產15%~20%。
4.化學防治
抓住成蟲盛發期和幼蟲孵化初期兩個關鍵防治時期。當田間成蟲數量達到每平方米3~5頭,或百莢卵量達到20粒時,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1)藥劑選擇
可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3000倍液。
(2)施藥方法
采用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加水量15升/畝。每畝噴藥液量30~40升,重點噴施大豆植株中上部和豆莢部位,確保藥液均勻覆蓋。施藥時間選擇在清晨或傍晚,避開高溫時段,以提高防治效果。連續防治2次,間隔7~10天。也可選擇無人機施藥,無人機飛行高度2米、速度4米/秒。
(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南陽鎮人民政府 何翠華 郵編:226200)
作者簡介:何翠華(1985—),女,大學本科,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