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玉米生產中病蟲害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藥劑,長期使用容易造成農藥殘留,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也易使害蟲和病原菌產生抗藥性。生物防治技術作為綠色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利用自然天敵、微生物以及植物源農藥等手段,能夠有效控制玉米的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最大優勢在于它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減少農藥殘留對土壤和水源的影響。生物防治技術不涉及化學成分,使用后不會對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此外,生物防治技術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提升農產品的品質。通過減少農藥使用,作物的品質往往更接近自然,符合消費者對安全、健康食品的需求。
一、玉米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
1.玉米螟
玉米螟主要以幼蟲為害玉米。在玉米心葉期,初孵化的玉米螟幼蟲會集群爬入玉米心葉內取食葉肉,只留下白色薄膜狀表皮,形成“花葉”癥狀。2~3齡幼蟲則潛伏在心葉內為害,心葉展開后會留下排列整齊的蛀孔。較大齡幼蟲會陸續鉆入玉米莖稈內部蛀食,造成植株內部營養和水分輸送受阻。玉米莖稈和穗軸被蛀食后,植株易折斷。玉米螟幼蟲還會為害玉米雄穗、苞葉和花絲,導致授粉不良、缺粒和秕粒。玉米螟一般可造成10%左右的減產,重發年份可導致玉米減產20%~30%。
2.地老虎
地老虎主要為害玉米的根系和莖基部,導致玉米植株生長遲緩、萎蔫甚至枯死,造成缺苗斷壟和減產。應定期檢查玉米植株的生長情況,觀察是否有地下害蟲活動的跡象,如根系受損、莖基部被啃咬等。
3.蚜蟲
蚜蟲以吸食玉米葉片汁液為主要為害方式,會導致葉片發黃、發紅或發紫,削弱葉片光合作用能力,影響植株正常生長發育。同時,玉米蚜分泌的“蜜露”會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狀物,進一步阻礙葉片光合作用,造成葉片邊緣發黃。當蚜蟲集中為害玉米雄穗時,還會干擾授粉過程,引起雌穗出現少行缺粒和禿尖,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蚜蟲發生嚴重時,玉米整體長勢衰弱,果穗瘦小、籽粒飽滿度低、禿尖較長。
4.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在病害加劇時,其影響范圍會擴展至葉鞘和苞葉。病害初期,常在下部葉片出現水漬狀、青灰色的小斑點,這些斑點隨后會沿著葉脈向兩端擴展,逐漸變成邊緣為暗褐色、中心區域為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面積病斑。隨著病害的持續發展,病斑會出現縱向的開裂現象。在極端情況下,病斑會相互融合,導致葉片整體變為褐色并最終枯死。
5.銹病
玉米銹病由玉米柄銹菌引起,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嚴重時也會侵染葉鞘、莖稈和苞葉。初期癥狀表現為玉米葉片兩面散生或聚生淡黃色小斑點,周圍有黃色暈圈。隨后病斑逐漸隆起成圓形或長圓形的黃褐色至紅褐色皰斑,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會散發出鐵銹狀的夏孢子。后期病斑附近還會出現黑色長橢圓形的皰斑,發生嚴重時會導致整個葉片布滿銹褐色病斑,葉片大面積枯萎,影響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漿,造成玉米產量和品質下降。玉米銹病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多發,從開花結穗到采收中后期最易感染玉米銹病,特別是在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時,更容易引發大面積病害暴發。
二、生物防治關鍵技術
1.利用害蟲天敵防治
天敵昆蟲在玉米病蟲害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天敵昆蟲有赤眼蜂、草蛉、瓢蟲等。赤眼蜂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玉米田的寄生性昆蟲,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赤眼蜂通過將卵產入害蟲蟲卵內實現寄生,其幼蟲孵化后直接取食宿主胚胎,使目標害蟲卵塊孵化率顯著下降。目前,我國人工培育赤眼蜂技術已較成熟,能夠根據害蟲實際蟲卵的數量和分布情況,靈活調整投放策略,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以防治玉米螟為例,赤眼蜂最佳釋放期為玉米螟產卵高峰期,每公頃投放22.5萬~37.5萬頭赤眼蜂,可使玉米螟卵孵化率下降60%,顯著降低害蟲幼蟲基數。防治蚜蟲可采用天敵草蛉,夏季當蚜蟲百株蟲口達20頭以上時,可每畝投放6000 ~ 7000頭草蛉卵苗。瓢蟲是一種重要捕食性昆蟲,主要捕食蚜蟲等小型害蟲。在春季至初夏,植株生長初期,每畝釋放瓢蟲600~800只,可有效控制蚜蟲基數。這種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控方式效果顯著,既能有效控制害蟲種群,又有利于維護農田生態平衡。
2.利用生物制劑防治
微生物防治是通過應用具有病原拮抗作用的細菌、真菌和病毒來控制病蟲害。玉米病蟲害生物防治中主要采用的生物制劑有枯草芽孢桿菌、蘇云金桿菌、阿維菌素、白僵菌、井岡蠟芽菌等,防治效果顯著且生態環保無殘留。以防治大斑病為例,發病初期,每畝可用200億個/毫升枯草芽孢桿菌70~80毫升噴霧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每畝可用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150~200克與細沙3~5公斤混合均勻,撒于植株心葉,防治玉米螟效果顯著。
3.使用植物源農藥防治
植物源農藥是指從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殺蟲或抑菌作用的天然物質。植物源農藥毒性低、不易殘留、容易降解,對自然環境相對友好。針對玉米螟、蚜蟲等害蟲以及紋枯病等病害,可以使用苦楝素、印楝素。
4.使用性誘劑誘捕
人工合成的性誘劑能模擬害蟲的性信息素,將其放置在誘捕器中,可誘捕玉米螟、棉鈴蟲等害蟲。在玉米田間設置性誘劑誘捕器時,需根據害蟲種類確定設置密度,如防治玉米螟,每畝放置誘芯1~2枚,誘捕器懸掛高度為距離地面1米左右。使用性誘劑誘捕技術監測害蟲時,能直觀反映害蟲的發生時間和數量變化;防治上,可大量誘捕害蟲,減少害蟲交配繁殖機會。
(新疆霍城縣農業農村局 王文輝 李佳澍 郵編:835200)
作者簡介:王文輝(1991—),男,大學本科,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