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黑斑病又稱鏈格孢葉斑病、輪紋病、黑霉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是白菜的一種常見葉部病害。白菜黑斑病常使白菜莖葉干枯, 嚴重發生時可造成50%以上的產量損失。現將該病害的病原、病害癥狀及綜合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病原
白菜黑斑病是由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蕓薹鏈格孢真菌引起的。該病原菌除危害白菜外,還危害蘿卜、菜花、芥菜、油菜、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茄科、百合科、葫蘆科等蔬菜。
二、病害癥狀
葉片發病,多從白菜中下部外葉開始出現癥狀。發病初期,葉片出現近圓形褪綠病斑,后期發展為具有明顯同心輪紋的灰褐色至暗褐色近圓形病斑,有或無黃色暈環。干燥時病斑變薄,有時破裂或穿孔,潮濕時,在病斑兩面生微細的褐色、暗褐色或黑色霉層。發病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的大斑塊,致整葉枯死,造成葉球裸露。
葉柄發病,病斑長梭形或縱條狀,暗褐色,凹陷,發病嚴重時,葉柄腐爛、脫幫。
三、發病特點
白菜黑斑病病原菌主要在白菜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適宜發病的溫度為17~20℃、相對濕度80%左右。發病后,病原菌會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氣流及農事操作等傳播。病原菌在土壤中至少可以存活2年,條件適宜可存活12年。
白菜黑斑病發生輕重及早晚與種植地塊、氣候條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多雨高濕及溫度偏低時發病早且重,連續陰雨或大霧的條件下,極易流行成災。一般地勢低、排灌條件較差的地塊發病較重;種子未包衣或與十字花科蔬菜連茬種植的地塊發病較重;播種早且密度大、施用氮肥過量、底肥不足、大水漫灌、管理粗放的地塊發病較重。
四、綜合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1)品種選擇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耐病品種。春季適當早播,秋季適當晚播,盡量避開雨季。無病田或無病株留種。
(2)種子處理
將白菜種子用50℃溫水浸種30分鐘,之后轉入冷水中,再撈出種子晾干后播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3%的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或以種子重量0.4%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或用15%多菌靈福美雙懸浮種衣劑以藥種比為1∶300的比例拌種后播種。
(3)合理輪作
與非十字花科蔬菜實行2~3年輪作。
(4)加強田間管理
清潔田園: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離地塊集中處理。白菜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翻曬土地,做好田園清潔,減少越冬菌量。
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有條件的可采用配方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避免植株早衰。白菜蓮座期需追肥1次,每畝可追施硫酸銨25~30公斤、磷肥10~15公斤。包心期每畝可追施硫酸銨15~20公斤。追肥要開溝施入,追肥前要進行除草。
合理澆水:根據白菜長勢以及天氣情況適時適量按畦澆水,苗期小水勤灌,蓮座期適當控水,包心期大肥大水,但忌大水漫灌,以保持地面濕潤為宜。避免澆水后遇降雨天,田間積水要及早排出。
2.化學防治
發現病株及時噴藥,在植株下部葉片出現病斑時開始用藥最好。可選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3%精甲霜·錳鋅水分散粒劑500倍液、 68.75%唑菌酮·錳鋅水分散粒劑800~1500倍液、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2100~3000倍液、29%嘧菌酯·戊唑醇懸浮劑1500~2000倍液、43%戊唑醇懸浮劑2600~3000倍液、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300~400倍液、40%多·酮可濕性粉劑800~1000 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3%多抗霉素水劑 700~8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4%霜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福·異菌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7天噴藥1次,連續噴2~3次。注意藥劑應輪換使用,以防植株產生抗藥性。
(西藏林芝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 付小剛 郵編:860000)
作者簡介:付小剛(1989—),男,大學本科,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