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表示,沒有時間去鍛煉身體。那么,有沒有簡單的、適合“懶人”的養生法呢?其實,養生不是難事,平時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也能達到養生效果。
●敲頭皮——提神止痛
方法:十指呈半屈曲狀,用指腹從下向上力度適中地敲擊頭皮,最后匯聚點為頭頂的百會穴。每日清晨敲擊800次,其中疼痛的地方反復敲擊。
專家指出,清晨為陽氣生發之時,順應自然規律,用指腹刺激頭皮反射區,可反射性調節腦部功能,促進經絡陽氣循行,提神醒腦。
●熱水浸手——安神驅寒
方法:接一盆熱水,溫度為40~
42℃,水量以能夠浸沒雙手為宜。將雙手張開,浸泡在水中5~10分鐘。雙肩要完全放松,一邊深呼吸,一邊揉搓手掌的各個部位。其間,如果水溫不夠熱,可再加熱水。浸泡完以后,要及時用毛巾擦干手并注意保暖,一般早、晚各浸泡1次即可。
人的手掌有6條經絡通過。此方法就是通過外部的熱刺激對人體經絡產生影響,從而達到治療、緩解人體疾患的作用。“手浴”一年四季都可做,不僅能驅寒,還能加快末梢血管的血液循環,對于陽氣虛、畏寒的女士和手腳發涼的老人來說,保健作用更加明顯。
●轉足踝——瘦腿強身
方法:站立時,一只腳支撐身體,另一只腳踮起腳尖,沿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旋轉50~100次;坐著時,上身挺直,足踝由內往外轉50~100次,再由外往內轉50~100次;躺著時,上身保持平直,膝蓋微彎,足踝由內往外轉50~100次,再由外往內轉50~100次。選擇三者之一來做即可。
足踝是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共同穿過的部位,轉動足踝能夠刺激多條經脈,有益于增強全身各個系統器官的功能。轉動足踝還可以間接活動、放松膝關節,有利于矯正小腿骨骼不正,消除小腿肚贅肉。對于一到冬天就會腿腳發冷的人來說,多轉足踝也可以改善癥狀。
●閉眼睛——養肝明目
方法:閉上眼睛,用食指輕壓眼瞼,微微揉搓,直到眼珠發熱、發脹。眼睛微閉的同時,可以轉動眼珠,從左到右,再回到左,完成一個大圓圈。
專家介紹,閉目養神就是幫肝補充精氣神,達到養肝明目、平息躁怒的功效。在工作之余,或是坐車時,可以利用零碎時間閉目休養,不論時間長短,都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伸懶腰——振奮精神
方法:將手臂盡量上舉,全身繃著勁伸直四肢。伸展時,盡量吸氣;放松時,全身肌肉要松弛下來,盡量呼氣。
專家表示,伸懶腰時全身大部分肌肉會收縮,淤積的血液會被“趕”回心臟,可增進血液流動、改善血液循環。同時,常伸懶腰還可帶走肌肉中的代謝物,起到消除疲勞的作用,使人感到全身舒展、精神爽快。
●搓足心——補腎固元
方法:每天晚上先泡洗雙腳,然后用右手握住右腳趾,再用左手摩擦右腳涌泉穴及附近的足心,直到足心發熱為止。將腳趾稍稍轉動,然后盡量向上、向后翹起,再收縮腳趾,如此反復10次。換另一只腳,同樣手法操作。
涌泉穴是足底穴位,常按涌泉穴及附近足心可使人腎精充足、精力充沛,從而起到補腎固元的作用。
●推揉腹部——疏通氣血
方法:先用兩手自上而下推腹100次,再將雙手疊扣,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推腹100次。最后揉腹,從肚臍開始,先逆時針旋轉按揉50次,放慢速度,再順時針按揉50次。
專家表示,經常揉腹可以疏通氣血,避免便秘。要注意,按揉肚臍下的關元穴時,需有一定力度。
●提肛——預防痔瘡
方法:提肛運動可以采用坐姿、躺臥、站立位進行。每天做2組,每組50次。要集中注意力,吸氣時收腹,肛門、會陰部緩慢用力向上提,憋氣10~15秒,然后呼氣、放松。
專家指出,提肛可預防和治療痔瘡。通過肛門周圍肌肉及其他軟組織一張一弛地運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肛門括約肌功能,從而預防肛門松弛,增強肛門、直腸部位的抗病能力。
(資料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