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勢與發展需求使政府對高質量外腦的需求愈發迫切。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智庫在治國理政中的作用,對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論述,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不斷深化。高校智庫憑借自身智力資源豐富、基礎研究扎實、學科門類齊全、對外合作廣泛等優勢,在服務“國之大者”中主動承接重大任務、解決行業難題、肩負國家使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高校智庫建設仍停留在實踐探索階段,管理理論和方法尚未完善,這極大地限制了高校智庫功能的發揮。本文聚焦中國高校新型智庫向特色化、協同化和創新化的轉變展開探索,研究結果對促進高校新型智庫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本文分析中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基本情況,明確指出當前中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存在“功能定位重復、合作網絡疏松、問題應對滯后”等突出問題;其次,本文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提出以“多樣性、融通性、韌性”為取向,加強新時代高質量智庫建設的思路,并以交通大學智庫實踐為例進行闡釋說明;最后,本文結合上述智庫發展趨勢與學術前沿探索,提出未來新型高校智庫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2中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現狀
2.1中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基本情況
在國家政策推動下,高校智庫建設穩步推進且成果顯著。2014年,教育部發布《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1],為高校智庫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在兩批29家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名單中,依托高校形成的專業性智庫有8家,占比達 28%[2-3] 。我國高校敏銳把握時代機遇,充分整合學科優勢資源,彰顯了在智庫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為和顯著成效。
截止2024年8月,根據中國智庫索引(ChineseThinkTankIndex,CTTI)數據[1],高校智庫數量共509家,占收錄智庫總量的 67.87% ,在智庫建設中舉足輕重。從高校智庫的基本信息來看,主要特點如下。 ① 智庫建設緊密聚焦國家戰略方針并積極響應。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智庫建設受重視程度逐步提升,數量持續增加,2018年后增速減緩,步人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致力于打造具有重要決策、社會及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庫(圖1)。 ② 智庫建設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因教育、人才資源分布不均,地區集聚現象明顯,高校智庫超半數分布在東部地區,而西北、東北地區數量相對較少(圖2)。③ “雙一流”建設和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兩大戰略舉措相輔相成、同步推進。在509家高校智庫中,“雙一流”高校中智庫建設數量385家,占比75.64% ,普通高校也在探尋符合自身功能定位的發展之路。 ④ 知名高校發揮關鍵帶頭作用,“頭雁效應”逐漸凸顯。知名高校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構建多學科交叉的協作機制,形成明顯研究合力,部分高校智庫建設數量已超10所,為服務“國之大者”貢獻了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圖1CTTI來源高校智庫成立年份分布

圖2CTTI來源高校智庫地區分布
Figure2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from CTTl by region

2.2中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突出問題
2.2.1功能定位重復,智庫建設特色化較弱CTTI數據表明,高校智庫的研究領域雖較為廣泛,但部分智庫在功能定位上存在重復現象。其中,涉及國際關系與外交領域的高校智庫高達158家,教育政策領域100家,而軍事、就業、服務業、高端制造業等領域的高校智庫卻少于10家。由此可見,特色化智庫建設水平仍有待提高。
深入分析當前學術前沿和智庫實踐發現,我國智庫建設起步相對較晚,對智庫的謀篇布局和分類指導未能跟上智庫數量遞增的步伐。這使智庫專業化分工布局不夠完善,智庫建設的整體、系統、全面統籌規劃方面有所欠缺[4。部分熱門研究領域的智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卻缺乏系統科學思維,自身研究特色不突出,差異化發展成為智庫建設的一大難題[5]。此外,部分研究者為追求短期功利性目標,急于追逐熱點話題,致使一些諫言出現同質化、低水平重復的情況,造成資源浪費與決策低效率[。同時,對政府關切的重大難點議題,缺乏廣泛的基層調研、持續的追蹤研究、翔實的數據資料以及理性的科學依據。這既影響了諫言水平,也不利于智庫發展,使智庫建設在資源、利益和權利驅使下呈現非理性的態勢[,極大地制約了智庫發展的核心競爭力。2.2.2合作網絡疏松,智校企政溝通待加強CTTI數據顯示,在509家高校智庫中,僅有142家智庫填寫了相關的關系信息,其協作主體涵蓋中央及地方政府、高校、其他智庫、企業等各類組織機構,呈現多樣化態勢。然而,從數量來看,多方協作共建的高校智庫仍相對較少,跨界集智、開放融合的水平待提高。
詹姆斯·麥甘(JamesMcGann)8認為,缺乏平行溝通與合作是中國智庫研究能力和效率受到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日益復雜的政策問題愈發強調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的多方協同,現實狀況卻不盡如人意。智庫與學術界、政府部門、社會公眾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有效互動和合作明顯不足。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四點其一,智庫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和合作,無法得知自身成果在同行中的評價,容易陷入重理論、輕對策的困境。如此以來,研究成果往往過于學術化和理論化,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難以轉化為實際政策和措施。其二,高校與智庫由于建設目標和發展重心存在差異,在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辦學效益與建設成本等方面矛盾凸顯[10]。其三,智庫與政府之間溝通不暢,存在供需信息不對稱、成果報送不及時、全決策鏈互動缺乏、政策成果與社會現實不匹配等“機構孤島”問題[1]。其四,缺少進行協同研究、集思討論、科學決策的平臺,這使各類主體只能根據自身利益訴求開展研究工作,這種分散化的研究模式不僅限制了創新思維的碰撞與融合,還可能導致研究資源的重復浪費。
2.2.3問題應對滯后,智庫組織韌性待提高CTTI數據表明,509家高校智庫中,僅有86家智庫填寫了具有智庫產品質量控制體系的內容,117家智庫填寫了有業務檔案信息的管理制度,表明我國智庫尚未將高質量研究成果的管理制度規范作為智庫建設的重要環節予以重視[12]。這可能致使在問題突襲時,智庫無法做出科學、準確的預測和應對,難以產出權威的研究報告成果。此外,有51家高校智庫搭建起自身的信息系統與數據庫,這表明部分高校智庫已逐漸意識到數據信息對科學決策的重要支持作用。
結合當前學術前沿和智庫實踐進一步分析,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針對重大熱點問題的立場和觀點較為復雜多元,智庫需要提升抗干擾能力以便給出及時、客觀的分析。韌性,是智庫在面臨社會沖擊時仍能恢復均衡狀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英國標準協會的《組織韌性報告2021》(OrganizationalResilienceIndexReport2021)中提到組織韌性持續改進的三個核心領域,即運營韌性、供應鏈韌性和信息韌性。從運營角度來看,智庫機構需要更為快速地響應新問題、新挑戰。然而,當前我國高校智庫大多依附于學校二級部門,缺乏人、財、物等的獨立支配權,這使高校智庫的相對自主性不足[13],部分智庫存在過度依賴少數關鍵人員、快速學習變革能力欠缺、資源整合能力急需提升等問題。從供應鏈角度來看,智庫機構的決策咨詢成果普遍存在“供不應求”“供需不匹配”的狀況,部分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的政策建議或決策參考,需要推動智庫產品供給的有效管理與改革[14]。從信息角度來看,數據庫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完善,缺乏規范的數據資源統一整合平臺,大量信息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存在高質量數據支撐不夠、智慧化決策能力較弱、數字化傳播能力較低等問題,以數智技術賦能決策咨詢的水平仍有待進一步加強[15]。
3基于創新生態系統重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目標
高校智庫內部綜合運用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進行智庫內容的生產以及創新機制的運行,外部與政府、高校等主體通過合作與競爭構建新的組織互動關系,其發展演變的歷程體現創新、開放、互動等特征。面對當前高校智庫存在的問題,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為打造功能多元、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新型智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智庫作為開放創新平臺,其建設是一個整合和開發人才、知識、數據、技術等創新要素,進而重構或新構創新生態的過程。高校智庫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理論模型,其創新機制與發展建議值得深入探討[16。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需要依托系統科學、生態學和開放式創新等相關學科及理論不斷發展,其高度關注各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著重強調“主體之間相互依賴”以及“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7]。貝維拉卡(Bevilacqua)[18]認為,智庫既是創新主體亦是創新環境,在引發社會變革的同時也推動著創新系統的演變。當下,有學者開始關注智庫建設中不同主體的互動關系,并嘗試構建智庫評價的整合式模型[19]。有學者從數據主體、信息資源、專家智慧、工具方法和知識服務等5個方面構建產業智庫大數據生態體系[20]。本文基于創新生態系統理論中關注多主體與環境互動的觀點展開闡釋,圍繞當前高校智庫建設存在的新問題,提出未來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新目標與方向,以期為高校智庫管理及實踐提供有益參考借鑒。
2022年,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e-searchandInnovation,UKRI)發布了《2022—2027年戰略:共同改變未來》(Strategy2022-2027Transformingtomorrowtogether),提出“多樣性、連通性、融合性和韌性”四大變革原則[21],旨在服務于“全球科學大國”和“創新型國家”的愿景與目標。高校智庫作為政府決策的“智囊團”,是創新要素匯聚并為國計民生提供智慧資源之地,肩負著服務于國家創新發展的職責與使命,其良性成長依賴高校與政府、社會等多方共同建構的利益共同體所搭建的、緊密且順暢的溝通平臺,以實現學科與學理、研究與實踐、工具與方法的深度交融。同時,智庫也需要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和持久的韌性面對各類危機事件及社會風險挑戰,為決策者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解決方案。
以上特征對未來高校新型智庫的發展提出新要求,需要智庫融合多元要素、貫通各方資源、不斷提升應對復雜環境及壓力情景的能力。基于此,本文結合中國高校智庫的發展特征,提出未來我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應關注“多樣性、融通性、韌性”等發展目標,以促進高質量發展,服務于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圖3)。

3.1 多樣性
針對當前我國智庫建設中存在的“功能定位重復”問題,可從人才、資源和思想三個方面豐富其多樣性。
3.1.1人才多樣性一方面,智庫人才需要具備多元特征,以強化其在智庫建設中的價值:戰略性眼光可使智庫在宏觀層面為國家發展指引方向;交叉性思維能促進不同學科知識的融合,為復雜問題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數字化能力則順應了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提升智庫的研究效率與傳播效果;全球化視野有助于智庫在國際舞臺上汲取先進經驗,為我國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視角。另一方面,智庫應構建具有多元學科背景、合理年齡結構和豐富閱歷經驗的層次化人才隊伍:專家領軍人才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經驗,為智庫的發展把握方向;跨領域復合型研究人才憑借多學科知識的融合,突破傳統思維的局限,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新視角;管理運作人才則負責協調各方資源,確保智庫高效運轉。
3.1.2資源多樣性廣泛吸納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是智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經濟資源方面,智庫應積極探索企業捐贈、個體捐贈、投資收入等多元化的資金渠道,確保不受單一資助方的干擾,提升公信力[22]。文化資源為智庫提供深厚的思想底蘊和價值導向;智庫應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智慧,結合現代研究方法,為研究賦予獨特的文化內涵。社會資源涵蓋廣泛的民意和社會需求;智庫通過與社會組織、社區等合作,深入了解社會實際,從而使研究成果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
3.1.3思想多樣性積極拓展國內智庫合作網絡,通過學術交流、走訪調研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交流研究方法、共同提升研究水平,促進不同地區、不同領域智庫之間的思想碰撞。加強國際智庫交流互動,打造共建、共通、共享的思想交流與傳播平臺[23],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傳播中國智慧和經驗,提升我國智庫的影響力。
3.2 融通性
針對當前我國智庫建設中存在的“合作網絡疏松”問題,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3.2.1跨學科交叉當今社會諸多問題錯綜復雜,單一學科的視角往往難以全面洞察其本質。例如,在應對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的雙重挑戰時,既需要生態學的專業知識來評估生態影響,又離不開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配置。高校智庫應聚焦重大現實問題,不斷探索打破學科間以及科研實驗室間的壁壘,將交叉思維融入智庫研究體系,摒棄傳統的學科邏輯束縛,遵循問題邏輯,開展有組織的學科匯聚研究,從而促進知識的整合與創新,為解決復雜的社會難題提供有力支撐。
3.2.2 跨機構合作充分利用高校智庫與地方政府和企業間存在的職能互通、地緣共生、信息共享等諸多優勢,在重大戰略、政策舉措、重難點問題等多方面跨越組織邊界,加強互聯互通,推動“區域特色 + 高校智庫”深度融合。高校智庫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專業的研究人才,地方政府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有著深刻的了解,企業具備市場敏銳度和實踐經驗。三者的合作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為區域發展貢獻智慧。例如,在推動地區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高校智庫可以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研發,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引導和提供資源保障,企業則負責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以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3.2.3新工具開發高度重視智庫研究工具自主創新與運用,一方面,從經典理論中汲取精髓,進行針對性改進和適用性融合;另一方面,立足信息化和網絡化開發新工具和方法[24],更新現有的頭腦風暴、經驗提煉、個案分析等單一經驗式方法,為解決公共政策問題提供創新的思路和視角。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智庫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智庫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輔助可以更準確地把握社會動態和公眾需求,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同時,結合傳統的研究方法,如實地調研、文獻研究等,可實現方法的多元化和綜合運用,為解決復雜的公共政策問題提供更有力的工具支持。
3.3韌性
針對當前我國智庫建設中存在“問題應對滯后”困境,可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著力提高危機應對能力。
3.3.1前瞻性預測高校新型智庫應著力建立完備的風險預測、預警、預防體系。借助數字化工具構建危機事件的預測模型,通過大量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挖掘,精準識別潛在風險因素,對突發性強、破壞性大的外部干擾事件進行深人的戰略性分析。同時,運用模擬仿真等技術預演可能發生的風險,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應急預案提供有利依據。例如,在面對公共衛生危機時,通過大數據分析疫情傳播趨勢、社會經濟影響等因素,提前預測可能出現的風險點,制訂相應的防控預案和資源調配計劃,從而在危機來臨之際能夠迅速響應,降低損失。3.3.2敏捷性應對構建高校智庫決策的扁平化組織架構,賦予智庫更高的獨立自主權。一方面,在突發社會事件面前,緊密追蹤事態發展,深入剖析實踐本質,找準“病因”對癥下藥,為政府決策提供即時、準確的應對措施,有效防范連鎖性、破壞性效應。另一方面,扁平化的組織架構能夠使智庫快速調動相關領域專家,組成應急研究團隊,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進行實地調研,結合遙感技術、數據分析等手段,準確評估災害影響,提出科學、合理的救災和重建方案,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3.3.3規律性反饋建立健全事后反饋機制,從多方面積累數據和案例信息,以便及時復盤,對危機事件的演進過程進行深人分析,識別并總結其中的規律,并提煉成功應對策略。形成專題案例庫,為未來此類或相關危機應對提供參考,通過對過往危機事件的總結反思,不斷完善風險預測和應對體系。例如,高校智庫可對不同危機的成因、影響和應對措施進行系統分析,總結經濟危機的一般規律和有效應對策略,為未來防范和化解經濟風險提供借鑒。
4以交通大學為例的高校新型智庫實踐探索與分析
智庫建設具有“主體性、實踐性、開放性、標志性、服務性”等多元特征[25]。近年來,交通大學聚焦自身學科優勢,服務政府智庫決策需求,在智庫建設中持續探索實踐。本文采用個案研究方法,選取交通大學的“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建設為例開展分析。
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陜西省獲批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之際,其建設由陜西省商務廳和陜西省自由貿易試驗區領導小組指導,交通大學組建團隊開展相關研究。研究院下設服務貿易、政府治理與創新、法律治理、臨空經濟等多個研究中心,主要聚焦“一帶一路”以及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研究院連續兩次入選CTTI全國高校百強智庫單位,2022年獲得CTTI高校百強智庫 A+ 類,位列“一帶一路”研究領域智庫第一名。下文將解讀研究院在改革創新實踐中如何破解困境和難題,以期為推動中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提供啟示與借鑒。
4.1 團隊搭建,整合人才資源
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作為政府治理中的一個綜合性新議題,涵蓋公共服務、經濟貿易、科技金融、企業創新發展、法律、文化交流等多學科領域。鑒于此,研究院在設立之初,便積極嘗試打破單一學科團隊建設智庫的傳統范式,由學校科研管理部門統籌協調資源,整合管理、經濟、法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力量,旨在建立一個超越學院系所的合作、開放、共贏的管理服務平臺,組織開展智庫研究。
實踐探索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搭建國際化、開放性合作平臺,結合“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契機,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學習國外高校建設經驗,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二是以現實問題牽引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吸引涵蓋青年教師、科研骨干到知名專家教授的一批研究者匯聚在該智庫平臺從事科研探索,針對政府關切的內陸自由貿易港、金融創新、營商環境、知識產權等課題展開深人研究。三是建立創新團隊滾動機制,采用“能進能出”的靈活管理方式,各個學院具有多元學科背景的研究人員可以自由進入研究院從事相關工作,并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吸引、選拔和任用各界人才,既能夠保證人才隊伍的活力,又能夠根據研究任務的需求靈活調整人員結構。四是通過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術委員會和學術評價小組指導、督促、評估學術成果,有效服務于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踐工作,以保障智庫研究的專業化、科學化發展。
4.2平臺建設,暢通合作渠道
研究院聚焦陜西省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定位,貫徹“多邊、開放、創新、共享”的政智共生理念,打破傳統高校研究者“一個項目、一紙合同”的政校合作模式,為政府部門提供長期、穩定的智庫服務。研究院通過全程深度參與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案例收集匯編、發布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5年建設藍皮書、持續承擔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年度評估、征集并發布服務于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及各功能區片區課題、參與《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十四五”規劃》論證研討等方式,與政府部門密切聯系。此外,專門創辦的《自貿院之聲》等知識資料,有效發揮了高校知識資源匯聚的優勢,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效參考。
實踐探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依托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產教融合、科創融匯實踐,搭建“政產學研”一體化的理論實踐融合平臺,與政府、企業等單位深度開展“產學研”科研項目合作,形成穩定的合作交流網絡。二是聯合政府需求持續發布揭榜掛帥課題,以要情專報、決策建言等渠道組織報送高質量決策建言,建立與有關部門和人員間的常態化、綜合的線上線下信息互通渠道,形成“成果呈報-反饋指導”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三是搭建前沿高端智庫交流平臺,通過學術論壇、專家主題演講、專題研討會、調研座談等多樣化形式,邀請政府人員、領域專家、企業管理人員來校交流,廣泛聯絡全國優秀智庫團體開展交流,形成智庫與其他組織的多元化、開放型合作研究新格局,建立資源信息共享的研究網絡。
4.3 管理創新,推動高效決策
為保證智庫的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有效激發高校人才資源積極參與智庫研究和服務工作,研究院實施扁平化的組織管理架構,由學校統一規劃建設,由學校主管副校長擔任院長,由相關研究領域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社會科學處作為秘書處單位,統籌協調各方資源,打破傳統學校、學院、系所、研究團隊的多層級架構。
實踐探索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創新涵蓋“理論前沿-課題探索-決策建言-融入實踐-成果反饋-理論提升-理論前沿”的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模式,解決“只走路不看路”的問題,使學術研究與智庫建設相互支撐、融合互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與發展需求。二是強化秘書處的中樞作用,設立‘ ?4+X ”個中心的靈活組織架構,形成“專職研究員 + 兼職研究員 + 行政人員”的靈活研究平臺,形成一套“松散但不分散”的智力資源管理體系,有效保證了智庫既能承接政府委托的重大智庫交流活動,又能出人、出力配合進行資料梳理,確保智庫能有效面對各種突發、亟需解決的研究任務。三是吸納數據驅動決策的思維,利用大數據、信息融合、情景規劃、模擬推演等新型技術對問題和需求進行探索開發,聚焦“一帶一路”自由貿易領域的信息與政策,挖掘動態趨勢,研判潛在風險,實現研究成果數字化。
5 加強我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5.1打破學科壁壘,推動智庫多樣發展
當前社會問題通常是復雜的、綜合的難題,涉及多學科領域,單一的學科知識通常難以滿足智庫發展需求,因此,需要反思并調整以往“把智庫建在學院內部”的固有思維,打破學科壁壘。高校需要精準定位智庫功能,基于所在區域特色和本校學科專業優勢明確特色發展目標,探索建立更多的跨學科智庫研究平臺,發揮區域優勢、學科優勢,關注智庫品牌和特色建設。此外,高校內部需要不斷改進管理體制機制,根據新型智庫建設特點,逐步賦予高校智庫一定的獨立的人事、財務、辦公用房等自主權,打破組織界限促進人員自由流動,促進智庫開放性、包容性的提升,同時通過智庫建設反哺學科創新發展。
5.2依托產教協同,促進智庫融通融合
新的時代形勢下,高校智庫應拓寬與政府、企業等利益共同體的戰略合作渠道,打通“條塊”壁壘,推動建立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政校、校企合作智庫。高校內部需要建立健全智庫管理機制,探索成立專門的智庫管理機構。同時,需要切實調動和發揮其他相關職能部門的積極性,確保能夠認識、重視、推進智庫工作。高校外部需要建立多主體的定期溝通機制,探索通過“智庫理事會”“智庫戰略決策咨詢委員會”“智庫工作聯席會”等合作模式推動智庫交流合作,讓智庫工作真正融入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讓智庫成果真正落地以解決政府和企業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
5.3加強數據支撐,提升決策服務韌性
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新技術在智庫科學決策中的應用,將決策建立在數據驅動基礎上,以推動決策精準化和科學化。運用數智技術實現信息自動化采集、結構化整理、體系化管理,搭建專題數據庫為決策咨詢提供支撐;推進智庫決策場景數字化,運用仿真技術模擬復雜環境和政策相關利益方交互作用,對風險進行推演預測;運用多媒體技術打造智庫成果的宣傳平臺,加強智庫成果精準化傳播,對決策層和社會公眾等受眾群體精準畫像,實現智庫成果精準推送,提升信息傳播效率;加強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推動政策研究公共信息平臺建設,通過數字賦能提升智庫韌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的通知[EB/OL].(2014-02-10)[2025-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2/t20140212_164598.html.
[2]湖南智庫網.中央批準這兩家高校智庫入選國家高端智庫[EB/OL].(2020-03-27)[2025-04-01].https://www.hnzk.gov.cn/zhikuxinwen/12445.html.
[3]智庫理論與實踐.我國29家國家高端智庫[EB/OL].[2025-04-01].https://zksl.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navigationContentID=3169db19-76a6-4f11-b7c7-8bce53138338.
[4]王方.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內涵、建設實踐及著力點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1,6(1):36-41.
[5]韓瑞珍,楊思洛.基于CIPP模式的中國智庫成果質量評價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4):32-41.
[6]張秀妮,張薇,任佳妮.美國典型智庫研究科技問題的信息源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4,47(1):182-189.
[7]姜朝暉.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內涵、特征及定位[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55-60.
[8]孔青青·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運營機制、研究產出及主要特點分析[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7,2(5):89-97.
[9]王元亮.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新型智庫建設的實踐探索及啟示建議[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2):143-149.
[10]楊中艷,張忠家.高校與高校智庫間的關系治理:邏輯、悖論與重塑[J].高教探索,2021,215(3):23-29.
[11]曹高明.地方智庫建設困境及優化路徑分析:以中部X省智庫建設實踐為例[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3):60-67, 83.
[12]張志強,蘇娜.一流智庫戰略研究成果的質量管理機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8):940-950.
[13]王馳,丁炫凱.政策配套下高校智庫運轉差異化探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4):64-74.
[14]卜琳華,李崇正.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創新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6):17-23.
[15]宋姍姍,王金平,邱科達.智庫協同創新的知識協同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情報雜志,2022,41(6):200-207.
[16]裴蕾.高校智庫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模型、創新機制與發展建議[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8,3(1):14-21.
[17]趙放,曾國屏.多重視角下的創新生態系統[J].科學學研究,2014,32(12):1781-1788,1796.
[18]BEVILACQUAD.Innovation and action in a think tankof Lazio[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3, 54(11):38-42.
[19]王傳毅,段戒備.智庫研究人員評價模型構建的質化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2(3):133-144,160.
[20]宋姍姍,鐘永恒,劉佳.產業智庫大數據生態體系及系統構建研究[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4):34-43.
[21] 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UKRI strategy 2022 to2027[EB/OL]. (2022-03-17). https://www.ukri.org/publications/ukri-strategy-2022-to-2027/ukri-strategy-2022-to-2027.
[22]賈娜,阿努蘇亞·蘇布拉曼尼亞,高晶晶.國外政府附屬型智庫管理體制機制比較研究:基于德國、美國兩個案例的分析[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6):129-139.
[23]賴麗華,劉鴻武.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探析:以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為例[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4,9(1):87-97.
[24]吳集,梁江海,劉書雷.新型智庫推動戰略研究方法手段創新與運用的探索思考[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7(2): 56-62.
[25]賈毅華,梅紅.推動高校智庫跨越式發展[EB/OL].(2019-11-21). http://sscp.cssn.cn/xkpd/pl_20172/201911/t20191121_5046150.html.
作者貢獻說明:
梅紅:確定研究選題與方向,撰寫與修改論文;
常琳琳:撰寫與修改論文;
胡文靜:修改論文。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niversity Affiliated Think Tanks
Based ontheInnovationEcosystem
Mei Hong1 Chang Linlin1 Hu Wenjing1.2
1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Institute of\"The Belt and the Road”PilotFree Trade Zon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t a time wh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are complex,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are increasing,an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re overlapping and permeating, i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explore the emerging trends,pressng issues,and 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niversity afiliated think tanks in China.Such exploration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stainable and dynamic ecosystem for innovation within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Chinese Think Tanks Index,this study examines thecurrnt situation and evolving dynam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and identifies keychallnges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including isses of“duplicated function positioning,lax cooperation network,and lagging problem response\". Using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and factoring in the novel environmen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advocates for construction goals of think tank development.To ilustrate potential pathways for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tak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s new-style think tank as a case studyand ofer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sult/Conclusion] The new-type university affliated think tanks that serve the goal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construction should enhance the convergence of talent, resources,and ideas,propel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and theories, tools and methods,research and practice, strength theagilityandrecoveryof think tan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versity,integration,andresilience,and joint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flexible and effective innovation think tank ecosystem.
Keywords: new-type university afiliated think tanksinnovation ecosystem integration resilience 收稿日期:2024-01-10 修回日期: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