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就在申遺成功的次日,畫家楊留義醞釀已久的“北京中軸線暨京城勝景城市山水畫作品展”在北京攀天紅文創園揭幕,他以筆墨寫就的中軸史詩猶如獻給中軸線申遺的一份厚禮。而今,在慶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楊留義北京中軸線城市山水畫展再度如約而至。這條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全長7.8公里的軸線,歷經七百余年淬煉與演變,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和中華文明“中正之道”的具象化身,而楊留義此次展出的50余幅中軸線城市山水畫猶如時空列車,將北京中軸線的壯美秩序化作丹青妙筆,載著觀眾穿梭于這條承載中華文明基因的脊梁之上。
北京中軸線:城之脊梁的文明密碼
北京中軸線絕非簡單的空間分割線,它始建于13世紀,成型于16世紀,最終形成了世界最長城市軸線。這條軸線的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密碼,其規劃理念源自《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理想都城范式,并將“以中為尊”的傳統文化精髓融入城市建設肌理。從永定門到鐘鼓樓,這條軸線串起了故宮、景山、太廟、社稷壇等歷史坐標,無聲地見證著北京城的滄桑巨變與生生不息。建筑大師梁思成曾以詩意的語言概括其價值:“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2022年8月,“北京中軸線”正式成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這條軸線的文化價值得到了國家層面的確認,而當2024年它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世界看到的不僅是建筑群,更是中華文明宇宙觀、哲學思想與營造智慧的結晶。而在藝術領域,早在申遺的號角吹響之際,一位畫家便已敏銳地感知到這條軸線所承載的深沉意蘊,并開啟以畫筆解讀其文明密碼的壯闊旅程,譜寫著他與這條“城市脊梁”之間獨特而美妙的不解之緣。
筆底乾坤:時空列車上的中軸苦旅
楊留義的中軸線創作,是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苦旅。他將自己的創作過程比作一輛“時空列車”,不停穿梭于中軸線上,探尋歷史與現實的“共通點”。這份深厚情愫源自他幾十年在北京生活的沉淀與青少年時期對山水名勝、城市風貌的游歷神往?!拔以诒本┥顜资辏休S線上的每一塊磚石都刻進我的記憶,對這條線上的名勝古跡更是了如指掌”,楊留義如是說。在步入畫壇后,一個深刻的命題始終驅動著他:山水畫的創新發展能否與中國波瀾壯闊的城市化進程同頻共振?而北京中軸線,成為他對這座城深情的告白與探索的載體。
這份文化自覺,最終升華為一場宏大的藝術實踐。楊留義以筆墨為軌,驅動“時空列車”自南向北駛過整條文明脊梁。他以《北京中軸線永定門》的莊嚴序章開啟旅程,沿途記錄《北京中軸線南段道路》的延伸與《北京中軸線先農壇》的自然古樸;在綠柳掩映的《天壇之歌》與《中華之前門》的巍峨氣象中駐足;將深沉的敬意賦予《人民心中的紅太陽》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祖國首都——北京》,展現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的莊嚴恢弘;再穿越《北京中軸線外金水橋》的車水馬龍,在《北京中軸線端門秋望》的景深里回眸,感受《北京中軸線社稷壇》的厚重與靈動、《紫禁中軸·太廟巍然》的中正肅穆;以《故宮金秋》的金紅交響奏響皇家樂章,捕捉《金色映京華》里“中軸觀氣”的古老智慧與溫情脈動;再經《北京中軸線之萬寧橋》的歷史水脈,最終停駐于《巍巍北京鐘鼓樓》的時空坐標之下。這近20幅作品,如同鑲嵌在中軸線上的璀璨明珠,展現“繪宏圖盛世、開當今偉業”的理念。作品普遍采用以中軸線為骨,自近及遠層層推展的構圖方式,兼用青綠、積墨等傳統山水技法,并將紅色調、黃色調的大膽運用升華為對“江山永固”這一深厚民族理想的象征性表達與崇高禮贊,楊留義通過軸線對稱與山水散點透視融合壓縮表現空間,以建筑透視的精準與傳統筆墨的寫意的完美交融,在虛實間創造出既真實又超越現實的北京中軸線意象,實現中軸線文化系統的視覺重構,在工寫之間構建中華文明的精神圖騰。
申遺紀念:畫筆與文化遺產的共鳴
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北京中軸線基金會所在地泰安里文化藝術中心即將舉辦楊留義50余幅中軸線城市山水作品展。此次展出的作品沿中軸線自南向北延伸,完整呈現了這條7.8公里文化脊梁上的所有15個遺產構成要素。楊留義以精湛的藝術創作,不僅涵蓋了所有核心地標性建筑,更將北海公園、奧運建筑群等沿線重要地表盡收筆底,首次用繪畫藝術將整條中軸線系統地、全景式地展現出來。
中國美協理事于志學曾評價道:“楊留義的作品在美術史上有開拓性,創造了自身的繪畫樣式,必然進入中國繪畫美學史?!边@些畫作超越了單純的藝術創造,成為了文化遺產獨特的承載容器。正如侯仁之先生所言:“中軸線的價值不應該局限于一條孤立的“線”,而應該是一條豐富的、有多層文化意蘊的、呈現出帶狀分布的文化系統”,楊留義的中軸線系列創作正是對這一系統性理解的生動詮釋。
楊留義始終銘記著自己“時空列車”的使命——從永定門啟程的這趟藝術之旅,已駛過申遺成功的站臺,下一程將聚焦于中軸線作為“活態遺產”的永恒敘事。他的畫筆所至,既是城市脈絡的顯影,亦是文明基因的綿延。如同貫穿紫禁城的青石御道,雖沉默無言,卻承載著一個民族對“天人合一”、“中正和諧”理念千年不息的追尋。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