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繪畫的現代性轉型進程中,楊留義的北京中軸線系列作品如同一座藝術豐碑,矗立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他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在宣紙上構建起融合傳統美學與當代視覺邏輯的體系,不僅為城市山水畫確立了新范式,更通過對中軸線這一文化地標的創造性轉化,完成了對中華文明現代性的視覺詮釋。
楊留義對北京中軸線的描繪,在技法層面實現了對傳統繪畫體系的突破性發展。在畫北京中軸線的建筑中,線條挺括如金屬絲,卻在轉角處融入斧劈皴的頓挫,使建筑輪廓兼具嚴謹與山水畫的書寫性。這種處理打破了傳統局限,讓紅墻的直線與云氣的卷動形成剛柔相濟的視覺交響,詮釋了中軸線“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空間哲學。這種將建筑形制與山水筆墨融合的手法,既延續了傳統的形制規范,又注入現代構成主義的形式法則,讓傳統繪畫獲得表現當代城市空間的可能。
在透視體系處理上,《北京中軸線故宮太廟》展現出大膽的顛覆性重構。通過濃淡墨色漸變表現斗拱的榫卯結構光影,而延伸向畫面深處的御道采用焦點透視,地磚的菱形圖案漸次縮小,引導視線穿越歷史縱深。這種“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的并置”,是對時空觀念的解構被現代透視原理帶入沉浸式空間敘事,恰似站在景山頂俯瞰中軸線時古今時空驟然疊合的震撼。這種技法融合是基于對兩種視覺體系哲學內核的深刻理解,實現了“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的創造性轉化。
楊留義對中軸線的色彩處理,顛覆了傳統山水畫“水墨為上”的單色體系,構建起“重彩與水墨共生”的新色彩美學。在《故宮金秋》中,他以朱砂與藤黃調和出秋葉的熾烈,潑灑在故宮紅墻之上,濃墨勾勒的琉璃瓦在暖色背景中如金屬般反光,遠處景山萬春亭的輪廓以花青淡染,形成“暖實冷虛”的視覺層次。這種色彩運用既延續了北宋院體畫“隨類賦彩”的原則,又吸收西方印象派的光色原理,讓水墨材質在表現秋日紫禁城的輝煌時,突破傳統文人畫的淡泊意境,賦予歷史建筑當代視覺沖擊力。
《祖國首都北京》堪稱一場色彩的史詩。畫家采用“積色法”,先以朱砂打底,再罩染朱,最后用金粉勾勒斗拱細節,使這座象征民族精神的建筑在水墨畫卷中煥發出紀念碑式的莊嚴感。這種色彩打破了“水墨淡彩”的傳統桎梏,為城市山水畫建立了既根植傳統礦物顏料體系、又能表現現代城市光色效果的新語言,使水墨媒介能勝任對當代城市精神內涵的表達。
在楊留義筆下,中軸線的建筑元素超越物質表象,轉化為承載中華文明基因的文化符碼。《北京中軸線社稷壇》中的“五色土”以石青、石綠、赭石、朱砂、白堊五種礦物顏料鋪陳,色塊邊緣以焦墨皴擦,仿佛大地肌理在畫面中生長,既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傳統宇宙觀,又通過色彩的現代構成,轉化為對土地文明的當代禮贊。這種處理讓古老的社稷壇在水墨語境中獲得新的闡釋可能,使傳統符號成為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
《燕山攬勝圖》將中軸線的空間秩序延伸至自然山水——畫面下方的北京城區以工筆細描,上方的燕山山脈用潑墨大寫意,城市的秩序與山水的混沌形成張力,恰似中軸線“前為朝、后為市、北為山”的空間格局。這種“城市與山水的同構”,是對“天人合一”哲學的現代詮釋:當鋼筋水泥的城市與蒼莽的燕山在畫面中對話,中軸線不再是物理軸線,而成為連接人文與自然的精神臍帶。楊留義通過這種符號轉譯,將具體城市景觀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象征,使作品超越地域特征,獲得中華文明現代性的精神高度。
楊留義對中軸線題材的探索,始終伴隨著理論思考的深化,形成“技法革新——理論提煉 一文化闡釋”的完整體系。他提出“讓創造弘揚傳統,讓山水融通城市”的理念,在中軸線系列中得到完美詮釋——既遵循“隨類賦彩”的傳統,又吸收西方光色理論;既源自古代的形制規范,又融入現代構成主義的形式法則。這種“實踐與理論的互文”,使他的創作超越個體經驗,形成可復制、可研究的學術范式,2017年城市山水畫獲得國家知識產權認證,是這一理論體系學術價值的有力證明。
從2006年開創城市山水畫至今,楊留義的藝術探索不僅是個人風格的形成,更是中國繪畫在現代性轉型中的重要突破。當他的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等多家機構收藏,當城市山水畫成為北京中軸線申遺的藝術見證,這種藝術實踐證明傳統水墨完全可以承載當代城市的精神內涵。中軸線的筆墨敘事,本質是東方藝術對現代性問題的獨特回應,它以傳統筆墨為舟,載著千年文化記憶駛向現代性的海洋,為世界藝術提供不同于西方現代主義的東方解決方案。
在城市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楊留義的北京中軸線繪畫猶如一面文化棱鏡,折射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可能。當水墨筆觸勾勒出玻璃幕墻,當朱砂重彩暈染著故宮的金碧輝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畫家的藝術探索,更是一個文明在當代的自我表達。這種表達堅守文化根脈,又開創新胸懷,在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中構建屬于中國的現代藝術語言,為中華文明的當代傳承與創新提供極具啟示性的藝術范本。
(作者系著名美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