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是一個承載著中華文明集體記憶的精神場域。在這條7.8公里的軸線上,建筑、廣場、街道等物質實體與歷史事件、文化象征、民族情感等要素形成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的城市景觀。理解“天地人”合一的宇宙觀。明白故宮建筑群的嚴格對稱呼應著政治哲學,景山五亭的布局暗合五行思想,而鐘鼓樓的時間管理功能則體現了農耕文明對自然節律的尊重。恰似創作時捕捉的精神內核。
在創作中,要突破傳統山水畫的固定視點束縛。例如,將永定門的莊重基座、天安門廣場的開闊氣象景山萬春亭的至高點視角在同一畫面中建立視覺聯系,通過虛實處理形成節奏變化。藝術表現上,我借鑒了中國畫傳統長卷的敘事性布局,這種處理不僅增加作品的歷史厚重感,更引導觀眾思考城市發展的延續性與斷裂性。
中軸線作為創作主題,其意境生成不能依賴表面相似,而應追求“象外之象”的精神共鳴。通過“以實寫虛””的手法表現中軸線的非物質內涵。將具象山水升華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時借鑒中國園林“借景”理念,將中軸線以外的城市景觀作為心理延伸納入畫面構成,形成有限畫面與無限聯想的辯證統一。
創作具有歷史意義的藝術作品,特別是創作北京中軸線城市山水畫這種具有時代畫卷的作品,首先要從以下幾點思考:
立意要新,具備中國畫創新思想,展現時代精神
因為中軸線是北京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的軸線,創作要聚焦中心,展現其生活變遷與精神風貌,體現文化遺產價值和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
構圖上對立統一,展現空間美學
以永定門和鐘鼓樓為兩端,構建畫面框架,突出中軸線的對稱與延伸感。以故宮為核心,強化其視覺中心地位,展現其歷史厚重與文化底蘊。將中軸線與周邊環境結合,展現其與城市、自然的和諧共生。
通過筆墨達到傳承創新,展現時代氣象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繼承傳統筆墨精髓,融入現代藝術元素,形成既有傳統韻味又具時代氣息的藝術風格。展現中軸線的多元魅力,推動中國畫創新發展。
以高的意境表現出虛實相生,展現文化自信
達到虛實結合,營造深遠意境,展現中軸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自信。以中軸線為載體,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