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浪潮中,楊留義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深刻的文化思考,開創了“城市山水畫”這一嶄新體裁與創新路徑。作為這一領域的開創者,他直面傳統水墨藝術在現代性轉型中的核心矛盾自然山水審美與城市化現實的割裂,并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兩創”實踐,構建出一種充滿張力的“對抗性共生”美學。這一美學機制在楊留義以北京為主題的系列創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尤其是圍繞北京中軸線的實踐一—作品既承載著古都的歷史文脈,又彰顯著現代都市的磅礴氣象,為我們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的延續與革新提供了鮮活范本。
城市山水畫:傳統與現代性的美學突破
楊留義的城市山水畫誕生于中國社會深刻變革的土壤。隨著工業化、科技化和城鎮化浪潮席卷而來,傳統山水畫面臨著表現對象的時代性困境:古典文人畫追求的“林泉之心”與“隱逸之志”難以承載現代化、城市化的宏大命題。許多深研傳統的藝術家認為傳統技法與現代性存在本質沖突——前者側重個人抒情寫意,后者關乎社會化表達。然而楊留義提出深刻詰問:“面對現代化我們就不能抒情了嗎?”他進而指出,古人抒寫的是“幽思之情”,今人亦當有“慷慨之情”可抒。這一設問推動他突破傳統山水畫題材與技法的邊界,將現代化元素大膽融入山水結構之中。
楊留義的藝術探索以雙重文化自覺為基礎,一方面對宋元以來的積墨、青綠等技法體系進行系統性傳承,另一方面對數十座代表性城市的文化脈絡展開深入研究。在數十年創作實踐中,他逐步形成了“讓創造弘揚傳統、讓山水融通城市”的美學理念。這一理念并非簡單地將城市建筑“添加”到山水背景中,而是通過“天人合一”的哲學重構,使自然與城市形成有機的生命整體。
以《燕山攬勝圖》為代表,楊留義展現了傳統山水結構的現代轉化。該作品采用宋人“云中山巔,四面峻厚”的構圖精神,以火紅色調突破“水墨為上”的傳統程式,將吉祥喜慶和生命的熱情傾注于畫卷。畫面中燕山群峰巍峨聳峙,而山腳下的北京世博園場館與自然山勢相互呼應,既延續了北宋山水“可觀、可游、可居”的美學特質,又通過現代建筑與橋梁等工業意象的融入,重構了傳統山水的人文內涵。正如他在《燕山腳下馬營子》所呈現的——近景林木掩映房舍,中景火車穿行山間,“一橋飛架南北”的現代工程與燕山古隘的軍事遺韻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
二、北京意象:對抗性元素的辯證共生
北京作為千年古都與現代國家首都,凝聚著中華文明傳統與現代性的碰撞與交融。楊留義的北京城市山水題材創作,特別是以7.8公里中軸線為核心的系列作品,將多重“對抗性”元素納入同一美學空間,通過藝術辯證法的熔鑄,實現了看似矛盾的元素間的創造性共生。
(一)傳統與現代的對抗共生
在北京中軸線系列作品中,楊留義以時空并置與壓縮的手法重構了古都的文化記憶。在《故宮金秋》中,金瓦紅墻的紫禁城在深秋銀杏的金黃襯托下更顯莊重,傳統宮廷建筑的嚴謹秩序與自然林木的恣肆點染形成形式對比,又在暖色調的映襯中達成和諧統一。而在作品《奧運之光》中,鳥巢、水立方等現代地標被置于傳統山水格局中,鋼結構建筑的幾何形態與自然山水的有機曲線看似沖突,卻通過水墨氤氬的渲染和“散點透視”的空間處理,使現代建筑自然“生長”流布于山水之間。這種處理超越了簡單的物理空間并存,而是通過藝術語言的轉化,在文化象征層面實現了傳統精神與現代氣象的共生。
(二)自然與城市的對抗共生
“山水為主,城市為客”的構成原則成為楊留義城市山水中所一直堅持的。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創作的《祖國首都一北京》中,他巧妙處理了中軸線景觀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畫面以連綿燕山為背景,城市建筑群在山水環抱中展開,通過“以虛襯實”的技法,使現代北京的宏大格局得以充分展現的同時,又不失山水畫的本質特征。在《魅力北京世博園》中,園林景觀與自然山水的界限被有意識柔化、融合,近景樓臺與綠樹掩映,中景湖面與山坡交織,遠景云煙霧靄繚繞間遠山隱現,人工園林與自然山水在氣韻生動的筆墨中融為一體,抵達氣韻深沉之境。這種處理既是對“天人合一”理念的藝術詮釋,也是對當代生態文明的視覺回應。
(三)歷史符號與現代地標的詩意對話
當中軸線上的鐘鼓樓、永定門等歷史建筑與奧運場館、CBD新城并置于同一畫面時,楊留義通過意象的象征性并置構建了時空對話的獨特詩學。在《騰飛吧北京》中,畫家自長城烽火臺遠眺北京城,古老的城墻遺跡與城市天際線在秋日紅楓的映照下融為一體,歷史烽煙與現代輝煌通過色彩與構圖達成精神層面上的貫通。楊留義將自己的創作比作“時空列車”,在中軸線上穿梭往返,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共通點”。這種穿梭不是簡單的懷舊,而是通過創造性的藝術重構,讓古老的德勝門之“威武”與現代奧運場館之“活力”共同彰顯民族精神的不同側面。
三、共生美學機制:對抗的調和與轉化
楊留義的“對抗性共生”美學并非對抗元素的簡單并置,而是一套通過形式語言創新實現矛盾轉化的復雜機制。這一機制在空間構成、色彩運用和筆墨技法等方面展現出高度的創造性。
(一)空間構圖:三遠法的當代表達
傳統山水畫的“三遠法”,即高遠、深遠、平遠在楊留義手中獲得了新的表現力。在《燕山攬勝圖》中,他采用“高遠為主,平遠輔之”的復合視角,令主峰雄踞畫面右上方,前景以平遠法展開,左側群山層疊拱衛。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延續了北宋山水的雄渾氣魄,又通過平遠視野巧妙地為現代城市意象的融入創造了空間。在北京中軸線系列中,楊留義更進一步發展出“軸線對稱與山水散點透視融合”的創新圖式,以《巍峨北京鐘鼓樓》為例,作品嚴格遵循中軸線構建建筑的對稱性,同時借由周邊山水的自由排布,有效消解了絕對對稱潛在的僵化感,從而在莊重秩序與自然靈動之間實現了動態平衡。
(二)色彩象征:從水墨到色彩的哲學轉換
楊留義對紅色調、黃色調的革命性運用,構成其突破傳統的重要標志。他突破傳統繪畫“隨類賦彩”的既定程式,對色彩大膽、純粹且富有表現力的運用,構成了其藝術語言突破傳統的重要維度。在《燕山攬勝圖》中,他摒棄了含蓄的局部點染,轉而將熾烈飽滿的火紅色調鋪陳于整幅畫面。這不僅是對北京金秋層林盡染之壯麗景色的高度凝練與詩意升華,更以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濃郁的情感濃度,升華為對“江山永固”這一深厚民族理想的象征性表達與崇高禮贊。這種對色彩象征意涵的極致挖掘與形式探索,刷新了傳統山水畫色彩體系的表達邊界。這種革命性的色彩觀,在《天驕西藏》與《故宮金秋》等代表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現,畫中熾烈如焰的紅色與輝煌奪目的黃色,已全然超越其物理屬性,經由藝術家情感的熔鑄與文化意識的灌注,升華為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和精神感召力的文化精神符號。在《天驕西藏》中可見布達拉宮莊嚴的紅宮,巍然矗立于一片仿佛由大地血脈奔涌而成的絳紅色山巒之中;在《故宮金秋》里,紫禁城厚重的紅墻,則被包裹在漫山遍野象征豐收與永恒的金黃色銀杏林中。這種將核心建筑置于同色系卻更具野性張力的自然色彩場域的藝術處理,正是將建筑本身所承載的政治、歷史、文化內涵,無限地延展融入并最終升華為一種關乎“天人之際”的宏大宇宙敘事與時空哲思,使色彩成為連接傳統美學與現代精神表達的橋梁。
(三)筆墨結構:秩序與寫意的辯證統
在微觀的筆墨語言體系建構上,楊留義提煉并踐行了“工意相生”這一核心法則。他精準把握并強化了不同對象的內在氣質與筆墨形式的對應關系,描繪象征秩序與權力的皇家建筑時,他運用嚴謹的線條準確地勾勒宮墻輪廓、飛檐斗拱,體現森嚴的“秩序之美”與歷史的厚重感;而轉向表現生生不息的自然山水時,則全然釋放寫意精神,以飽含水分的豪邁筆觸揮灑、皴擦、點染,捕捉并彰顯著宇宙間“自然之道”的蓬勃氣韻與混沌生機。《皇家御園——北海》中的白塔以洗練、硬朗的工筆線條勾勒其玲輪廓與結構,展現出人工造物的精微與永恒;而環繞其周的湖光嵐影與蔥籠林木,則以潑彩的寫意手法肆意揮就,色墨淋漓酣暢,云氣蒸騰彌散。工謹的“實”與寫意的“虛”,精微的“靜”與氤氳的“動”,在此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與美學對比,卻又在更高層次上達成了氣韻貫通的互補與和諧。這種“工意相生”的辯證思維被創造性地延伸至現代都市景觀的表達之中。在《奧運之光》中,代表現代工業文明的鋼構場館,其剛勁冷峻的幾何形態本易與自然山水格格不入,楊留義巧妙地在描繪其主體結構時保留理性的線條感,同時以水墨自然暈染、滲透的方式處理其邊緣與背景,仿佛鋼鐵骨架在山水煙云的滋養下“生長”出來,這不僅消弭了人工與自然的鴻溝,更在剛柔并濟、虛實相生中,實現了現代建筑的人工結構與山水韻律的深度交融與和諧統一,為傳統筆墨如何回應現代性課題提供了卓越的解決方案。
四、兩創維度:文化基因的當代激活
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兩創視域下,楊留義的北京城市山水不僅是一種藝術風格突破,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與轉化。
(一)儒家美學的當代轉化
楊留義的城市山水畫深受儒家生態哲學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仁之美者在于天”等理念,將實用、中和、秩序、天人同構,得以彌合到一起,讓自然擁抱城市,讓山水承載現代化。在其北京題材創作中,“和”的哲學體現為三重和諧關系:一是歷史文脈與現代發展的和諧,中軸線上的古建與新城在畫面中形成時間連續體;二是人工秩序與自然法則的和諧,城市布局順應山水形勢;三是精神象征與物質存在的和諧,如紅色調既表現物理景觀,又象征“天地正氣”與“時代生氣”。這種處理使儒家“仁者樂山,知者樂水”的比德觀,升華為對城市文明與自然生態整體關系的當代思考。
(二)城市山水的生態啟示
同時,楊留義的創作還包含著對現代性困境的反思與對現代性困境的批判以及生態救贖。他的畫面從未出現對自然的征服姿態,而是處處體現“自然擁抱城市”的共生理念,這不僅是美學表達,更是對生態危機的創造性回應。在生態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他的北京山水意象提供了一種視覺解決方案,通過《玉泉翠谷》《頤和清心》等作品展現的“青山綠水繞城郭”圖景,回應了大氣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現實問題。這些畫面不僅是對北京“山水城市”歷史本底的追溯,更是對未來生態城市的構想,使傳統“天人合一”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煥發新生。
(三)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
北京中軸線作為《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禮制范式的歷史結晶,在楊留義筆下實現了從禮教秩序到生態美學的創造性轉譯。在《威武德勝門》《中華之前門》等作品中,古代都城的禮制秩序被轉化為“人文與自然共生”的現代城市美學。這種轉化不是對傳統形式的簡單復制,而是提取“中軸定位”“左右對稱”“背山面水”等文化基因,在現代都市規劃理念中實現其精神的延續。楊留義將中軸線視為“多層文化意蘊的系統”,通過藝術創作激活其跨越時空的文化生命力,這也正是《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營造哲學在工業遺產再生中的當代涅槃。
五、對抗性共生:文明新形態的藝術啟示
楊留義的北京城市山水畫,在“兩創”視域下構建的“對抗性共生”美學,既是中國畫現代轉型的重要突破,也為全球城市時代的文明發展提供了藝術啟示。
(一)傳統繪畫轉型的方法論意義
楊留義探索的城市山水畫新體裁,為中國畫從傳統走向現代提供了成功范式。其創新路徑展現了深刻的文化自覺,既跳脫20世紀以來部分藝術家“全盤拋棄傳統”的激進姿態,又超越了“固守傳統程式”“泥古不化”的保守立場,而是以“山水為體,城市為用”的辯證思維,在保持中國畫本質特征的前提下拓展表現疆域,展傳統山水的表現維度與精神容量。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向云駒評價道:“楊留義把山水巧安排,把城與自然、現代與傳統、科技與生態、古典與時尚和諧統一,實現審美的煥然一新”,進而實現丹青文脈與城市脈搏的同頻共振。這一創造表明:傳統的生命力不在于凝固的保護,而在于持續的創造性轉化,而這種創造性轉化,為全球化語境下本土藝術的現代轉型提供了具有普適意義的中國方案。
(二)城市文明發展的美學參考
在城市化高歌猛進的當代中國,楊留義的城市山水創作提出了“詩意棲居”的視覺解決方案。他的畫面始終保持著山水畫的可居、可游性,通過視覺語言的創造性轉化,將城市從功能主義至上的技術牢籠中解放。如《最憶杭州》中用小青綠展現了江南城市杭州的清潤靈秀,將西湖勝景與城市和諧相融,《古都西安》的古城墻與終南山相映成趣。北京中軸線系列更通過《天壇之歌》的神圣空間、《頤和清心》的園林意境,將城市從功能主義至上的現代性困境中解放出來,重構了“城市作為山水家園”的理想圖景。這種藝術構想為城市規劃提供了超越技術層面的美學參考——城市不僅是人類居住的容器,更應成為人與自然精神對話的場所。
(三)生態倫理的藝術表達
此外,楊留義作品蘊含的深層生態意識具有普遍價值。他對“征服自然偽命題”的批判,通過《燕山腳下馬營子》等作品中鐵路橋梁“飛架”而非“切割”山水的處理得以可視化。這種藝術表達與當代生態哲學形成共振,即人類智慧應如畫面中的橋梁,扮演連接而非主宰自然的角色。在全球氣候變化危機背景下,這種將生態倫理轉化為美學形式的實踐,彰顯了中國藝術對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獨特貢獻。
楊留義以北京城市山水為主題的創作,在“對抗性共生”的美學機制中實現了多重突破——傳統山水畫與現代城市主題的融合、儒家“天人合一”理念的當代詮釋、歷史文脈與時代精神的對話。這些探索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實踐提供了典范案例,其北京中軸線系列作品更成為“讓創造弘揚傳統、讓山水融通城市”理念的生動注腳。在文明交流互鑒日益深入的今天,楊留義的城市山水畫不僅展現了中國藝術自我更新的生命力,也為全球城市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和而不同”的美學啟示,即現代與傳統、人與自然、歷史與未來的對抗張力,終將在更高層次的和諧中實現創造性統一。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