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媒體傳播的轉型時期,縣域新聞面臨著采編工作的巨大壓力,如何從簡單的新聞傳播者過渡到“社會連接器”,讓縣域新聞發揮出更加重大的傳播價值和服務能力,實現傳統媒體與短視頻傳播的高度融合,需要縣域媒體采編人員及時完成對新聞采編工作的解構與重構。面對智能化技術與互聯網傳播的高速發展,縣域媒體需要及時解決人才流失、影響范圍狹窄、新聞同質化等諸多問題,構建“智能技術 + 本土內容 + 專業采編”的新型傳播模式,讓縣域新聞成為融媒體時代的核心傳播力量。
縣域新聞的概念和傳播特點
分,一般是以縣級行政區域為覆蓋范圍,以本地受眾群體為傳播目標的新聞載體形式,新聞內容具有綜合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本質上來說,是地方政府部門及新聞機構構建地方話語空間的核心媒介。相比于省市級媒體的廣泛輻射和中央級媒體的全局引導,縣域新聞媒體在新聞采編和傳播中具有獨特的熟人敘事邏輯,新聞傳播的過程不僅僅是信息傳遞和價值觀的輻射,更重要的是實現本土社會關系、基層治理和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實現縣域新聞傳播的多重功能。結合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縣域新聞的傳播特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傳播生態的角度來看,縣域新聞傳播存在“雙軌并行”的基本特征。在基層的新聞傳播中,主流媒體的影響依然處于核心地位,并與社交媒體、自媒體等互聯網傳播實現共生、互補的傳播格局,而且二者缺一不可。官方主流媒體在市一級媒體和縣域媒體機構的影響下,開展政策解讀、時政傳播、政務服務和社會輿論引導等工作,在重大事件傳播和輿情引導中處于核心的主導地位,也是新聞服務的主力。同時,互聯網傳播借助社交128·
媒體、自媒體的多種形式,以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平臺的廣泛覆蓋,既能夠對主流媒體新聞進行二創和新聞評論,也可以結合日常生活拍攝創作個人網絡作品,成為互聯網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能夠在社會新聞、突發事件、經濟新聞、民生新聞等領域提供豐富的傳播素材。“雙規并行”的傳播生態并不少見,但在縣域新聞傳播中往往能夠發揮更深刻的作用,也進一步突破了縣域新聞的創作與傳播邊界。
從傳播內容的角度來看,縣域新聞傳播呈現出“微觀敘事”的特質。縣域新聞覆蓋范圍有限,局限于本土新聞的“本土化”解讀,要從微觀視角解讀宏觀政策和微觀事件,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百姓生活和教育實踐等戰略性工作,以“微觀敘事”的手法呈現出實際案例的成果性特點,這是新聞傳播屬性中對縣域新聞的概念性認定,也是上級部門對各項工作傳播內容的期待。比如縣域新聞在解決農村地區飲水難題中,需要縣域媒體從宏觀角度闡述政策,并從微觀角度采訪實際案例,從一個村莊、一個村民的微觀視角來塑造政策在基層落地的實效,塑造基層管理和基層干部的良好形象。縣域新聞擅長以“小切口、大主題”的敘事方式,在當前的互聯網傳播中尋求自身價值定位,構建以真實、貼近、穿透為核心屬性的縣域新聞傳播力。

從傳播環節的角度來看,縣域新聞傳播承擔著新聞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廣闊的縣域行政區域擁有龐大的產業和人口,對國家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及網絡輿論環境的構建具有深遠的價值,打通新聞傳播的“最后一公里”,讓縣域新聞以主流的方式形成更深刻的影響力,有助于我國全媒體傳播矩陣發揮出積極的影響力。對縣域新聞媒體來說,除了廣播、電視、報紙和互聯網平臺外,還應該借助基層管理機構、企事業單位的助力,構建“村村通大喇叭 + 縣域主流媒體+網絡融媒體\"的立體傳播矩陣,并將短視頻平臺、微信朋友圈等作為主流新聞的重要傳播平臺,并結合大數據分析為縣域新聞受眾勾勒“用戶畫像”,借助算法、大數據、智能技術等實現重要新聞的精準觸達。
從傳播價值的角度來看,縣域新聞傳播具有“社會黏合劑”的作用。新聞傳播不僅是信息服務,也是民生服務、價值輸入、破解謠言、保障公眾知情權的重要載體,在縣域社會的轉型關鍵時期,縣域新聞傳播需要側重于解決社會矛盾、提升群眾福祉,以新聞傳播的方式解決人民群眾的難題和疑惑,比如各地縣域新聞媒體開展的民生在線類型欄目,通過新聞媒體實現群眾與政府各單位之間的對話,以現場直播、新聞追蹤等方式解決現實難題,調解了一系列長期存在的社會矛盾,對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縣域媒體權威性,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形成了“傳播 + 治理”的基層治理新模式,也讓縣域新聞成為解決公共難題的“社會黏合劑”。
縣域新聞轉型短視頻新聞傳播的必要性
縣域新聞與短視頻新聞傳播的融合,本質上是在新的傳播環境下,以傳播生態重構為切入點來適應數字化傳播的必然選擇,既是為了確保縣域媒體獲得更有利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是對官方機構拓寬互聯網話語權的媒介手段,二者的融合并不僅僅是傳播渠道和媒介載體的簡單轉變,更需要縣域媒體對基層新聞信息的采編、傳播和互動邏輯等進行深入的重構,將縣域短視頻新聞的采編根植于縣域社會結構的變遷、媒體傳播生態的發展與基層公共治理現代化轉型的交匯融合過程中,讓縣域新聞成為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參與者、見證者。因此,縣域新聞與短視頻新聞傳播的融合,成為當前縣域媒體發展的必然選擇,必要性也涵蓋了媒體、社會、公眾等多個層面。
首先,短視頻傳播重構了社會信息傳播和社會關系連接方式,能為縣域新聞傳播打破時空局限。傳統的縣域新聞傳播以廣播和電視為主,兼具了一部分互聯網傳播渠道,但在融媒體傳播環境下,縣域媒體對新聞受眾的吸引力大幅度下滑,反而是微信、短視頻等平臺成為人們娛樂和獲取信息的核心方式,在縣域這一“同城”傳播環境中,中青年群體對縣域主流媒體的使用頻率較低,而人口的流動進一步加劇了縣域新聞的衰敗。縣域短視頻新聞的采編能夠打破縣域新聞的空間局限,一方面提升了新聞傳播效率和精準推送水平,人手一部手機實現了移動傳播與縣域媒體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對身處外地的務工人員來說,可以通過短視頻平臺快速獲取家鄉新聞信息,讓縣域新聞具備了全國傳播的能力,不僅讓本土居民獲得了有價值信息,也能夠讓全網受眾有機會刷到,讓縣域新聞傳播半徑和影響力得到了幾何級的擴容。

其次,縣域短視頻新聞更容易滿足受眾的需求與習慣,提升新聞服務的價值。縣域新聞具有精準而固定的受眾群體,對新政策、民生服務、社會新聞等本土化內容具有旺盛的需求,短視頻新聞能夠將抽象的信息轉化為可視、可聽的具體圖景,拉近縣域新聞受眾與重要新聞內容的距離,提升新聞服務的效率和價值。以縣域醫保政策宣傳為例,短視頻新聞可以借助熱門的渠道發布最新信息,精準覆蓋轄區的受眾群體,解答居民對醫保政策中的常見問題,對特殊情況也可以結合留言、咨詢進行點對點解析。因此,短視頻新聞與縣域新聞的融合可以利用更便捷地提供有針對性的新聞服務,幫助政府部門解決信息傳遞的不通暢問題,抓住民生服務的難點與痛點,消除縣域普通居民與政府部門之間的隔閡,還能通過新聞轉發、點贊、留言等方面的趨勢,及時調整新聞傳播的選題策劃,提高新聞傳播的附加值。
再次,技術演進帶來的傳播升維需求同樣不容忽視5G網絡在縣域的普及使AR導航、VR直播等新技術應用成為可能,航拍、智能創作等已經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進一步改變了縣域新聞采編人員的創作思維和選擇策劃。山東某縣開發的“紅色地標云打卡”短視頻項目,通過LBS定位技術實現歷史場景的增強現實重現,使革命文物講解點擊量增長17倍。當傳播競爭進入體驗經濟階段,短視頻的沉浸式特性正在重塑縣域形象傳播的話語體系。
最后,縣域新聞融合短視頻傳播是對傳播權力的結構性適應。縣域新聞媒體作為傳統媒體機構,長期以來是點到面的傳播模式,但微博、微信和短視頻平臺已經高度瓦解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權力,商業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等形態已經逐漸成為融媒體傳播的主導者,主流傳播必須融入主流的短視頻傳播平臺,通過注冊多元化的傳播賬號,融入社交傳播中,尋求更大的傳播權力,避免“劣幣逐驅良幣”的問題泛濫。網絡傳播催生了一批網絡紅人,他們成為不可或缺的意見領袖,縣域媒體也應借鑒這種模式,構建“縣域媒體 + 短視頻傳播賬號+ 網紅記者 + 主持人”的全媒體傳播矩陣,逐漸適應傳播權力的轉移和重構,同時也引導更多自媒體賬號為主流傳播服務,合作開展主流新聞的二創工作。
縣域媒體轉型短視頻新聞傳播的策略分析
縣域新聞與短視頻新聞傳播的融合需要避免“長變短”“文圖變視頻”“線下變線上”的低端模式,而是結合融媒體傳播環境而衍生出的縣域媒體生態變革,對采編、傳播、互動、技術等進行全新重構。在這一過程中,采編人員需要緊密結合本土化傳播的需求,以服務和創新的心態完成新聞采編的改造升級,尋找內容、渠道、技術的完美融合。
構建“微粒化敘事”的內容體系
精準傳播的融媒體環境對縣域新聞的敘事體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在大多數新聞采編中摒棄宏大敘事的模式,對新聞的細節和微現場做好深耕細作,以“微粒化敘事”的模式構建全新的縣域新聞內容體系,避免“大而全”的采編模式影響縣域短視頻新聞的傳播效率。對縣域居民來說,融媒體環境尤其是短視頻平臺能夠提供海量的新聞信息,國內外時政新聞、宏觀政策、社會新聞撲面而來,縣域新聞與短視頻的融合要另辟蹊徑,從身邊的新聞入手尋找更有可觀賞性的細節,以微觀敘事尋找全新的采編視角,創作有特點、有態度的縣域新聞內容。對縣域傳播來說,“微粒化敘事”既需要本土化的內容,也要具備本土化的文化符號,以獨特的標簽豐富短視頻新聞的表達方式,包括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方言、知名景區等,都應該成為縣域新聞內容體系的標志性內容。
打破時空局限提升新聞服務性
縣域短視頻新聞的傳播依托于抖音、快手、微視等平臺,在傳播渠道上不再依賴于廣播電視,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智能傳播的便利,能夠實現空間的跨越,縣域范圍內的居民以及外出務工的人員都可以快速獲得本地化的新聞內容。因此,縣域媒體采編人員應以此為契機,借助短視頻平臺對空間局限的破解,為留在本地的受眾提供重要、有用和有趣的新聞內容,提升新聞受眾的黏性,尤其要進一步豐富短視頻新聞的拍攝方式和選題維度,做好重點新聞的解讀,加強全國性重要新聞的落地采訪,為新聞內容的本土化閱讀提供切入點;同時,對外出工作或居住的縣域群眾,應該進一步挖掘縣域新聞異地傳播的價值,借助大數據分析和國內知名媒體的采編經驗,挖掘重要的本土新聞和歷史文化要素,建立短視頻新聞傳播中的縣域文化品牌,實現專題報道、即時新聞的相得益彰,同時滿足不同群體的閱讀需求。
構建協作式新聞生產傳播模式
縣域短視頻新聞的創作需要打造豐富的自媒體IP,打破縣域媒體機構單打獨斗的傳統模式,吸引更多的自媒體人、文化機構、普通網民參與到短視頻拍攝中,通過專業培訓、創作指導、運維協助等方式提升創作質量構建協作式新聞生產傳播模式,共同打造縣域短視頻傳播的良好氛圍。比如四川某縣域媒體實施“鄉村拍客星火計劃”,指導農村合作社、普通種植戶拍攝短視頻作品,發布一系列農業種植、鄉村旅游、地方特色文化等鄉王氣息濃郁的短視頻作品,百余名農民短視頻創作者成為縣域短視頻新聞傳播的靚麗風景線,收獲了大量粉絲。同時,在抖音平臺助農傳播的大環境下,縣域媒體應把握住這一良機,借助流量傾斜的機遇,加強助農短視頻新聞作品的策劃和拍攝,引導更多縣域用戶參與到這一流量盛宴中,為農村短視頻創作者設計出一套“培訓-孵化-流量-商業”的協作機制,帶動更多基層受眾轉變成為優秀的創作者,形成縣域媒體短視頻新聞傳播的知名品牌。從縣域媒體的角度來看,協作式新聞生產傳播模式是對傳統縣域媒體的反哺,能夠進一步擴大縣域媒體的影響力,通過打造自媒體創作和傳播矩陣形成“千人千面”的縣域采編新生態。
綜上所述,縣域媒體正處于融媒體轉型的關鍵時期,只有緊密跟隨受眾的腳步和短視頻傳播的大趨勢,通過多元化手段發揮出內容、技術、平臺/流量的綜合優勢,提升新聞傳播的服務能力,才能在數字化媒體時代不斷更新縣域媒體的價值定位,實現縣域媒體的主流傳播力提升。對縣域媒體采編人員來說,必須及時轉變采編思維方式,打破新聞傳播的時空局限,構建全新的微觀敘事創作模式,讓縣域短視頻新聞成為傳統媒體、社交媒體和自媒體的融合節點,持續改善運營模式和采編內容,避免縣域媒體受到網絡流量的裹挾,真正成為激活縣域新聞傳播、經濟發展和基層治理的數字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