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媒融合的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在互聯網環境中構建出強大的影響力,其權威性和影響力在各類媒體形式中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民生新聞作為電視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觀眾心目中占據重要的傳播地位,是將主流傳播與普通受眾深度綁定的重要環節,也是廣播電視媒體體現服務型的重要方式。面對商業媒體和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電視民生新聞需要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和技術優勢,放大主流媒體的聲量,推動傳統廣電媒體內容優勢的擴大。本文結合傳統融合的基本理論和廣電媒體民生新聞的傳播價值,探索如何提升電視媒體的融合采編和傳播水平,助力廣電媒體重塑主流影響力。
電視媒體融合發展的轉型背景分析
電視民生新聞的采編和傳播離不開廣大受眾的青睞將內容優勢與新媒體的渠道、技術優勢相結合,打造具有綜合影響力的民生新聞傳播體系,對提升廣電媒體的傳播影響力,為受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新聞服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電視民生新聞采編人員來說,需要深入了解媒體融合的相關理論,探索民生新聞的選題方向、團隊構建、深度報道采編以及新媒體傳播渠道等策略,讓民生新聞成為廣電媒體深度銜接觀眾的橋梁,推動新形勢下傳統主流媒體的轉型創新發展。
在電視新聞的觀眾和市場面前,以廣播電視媒體為代表的傳統媒體節節敗退,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問題和環境變化。其實早在2000年前后,傳統媒體已經開始嘗試新媒體方向的轉型,主要體現在試水新聞門戶網站方面。從國內的媒體發展情況來看,國家級的主流媒體和各省市的地方主流媒體,大多數都創辦了新聞門戶網站,并廣泛使用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媒體的新聞信息,實現了傳統媒體新聞信息的互聯網傳播。但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地方媒體又發生了特殊變化,在2010年前后,大多地方媒體先后經歷了文化體制改革或新聞網站剝離的演化,各自成為獨立的經營實體。到了2015年,在傳統媒體低迷和新媒體傳播問題爆發的新時期,“傳媒融合”的轉型理論被提上日程,重點不再是傳統媒體要發展新媒體,而是將“新媒體拯救傳統媒體”當成了發展核心,廣播電視媒體與互聯網的融合勢在必行。
對電視媒體來說,當前發展的核心內容是電視民生新聞,作為深度關聯百姓生活和民生大事的新聞采編領域,一線新聞采編人員付出了較多的努力。以青島市廣播電視臺為例,在主要新聞欄目《今日》中,便是以民生新聞為主,形成了良好的傳播品牌。同時,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在打造新媒體傳播欄目過程中,也將民生新聞與各行業相結合,通過經濟、教育、衛生、交通等領域的新聞素材,深度綁定民生服務的宗旨,提升了新聞作品的可觀賞性和傳播影響力。由此可見,電視民生新聞的采編需要一線記者編輯付出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借助短視頻傳播渠道、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等手段,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效率和服務能力,助力電視媒體以多元化的采編服務能力,重塑主流傳播影響力,營造良好的互聯網傳播氛圍,避免新媒體傳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基本模式
在短視頻傳播成為主流模式的新媒體環境中,電視媒體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和渠道的輔助,借助互聯網帶來的紅利,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服務水平及傳播影響力,是電視媒體從業人員需要深度探索的方向。在當前的傳統媒體轉型理論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種模式:
以傳統媒體作為轉型主體的“ °+ 互聯網”模式
這種觀點認為傳統媒體的問題并非自身問題,而是環境的改變,應該借助互聯網技術作為手段尋求發展,在轉型中依然堅持傳統媒體作為主體,產品和內容只是在傳播渠道和方式上做調整,這也是傳統媒體常說的“內容為王”理論,對傳統媒體的復興抱有積極心態。這種融合模式在廣電媒體轉型過程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提升了網民對傳統媒體的了解程度,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此類型的融合手段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傳播發展需求,對媒體發展來說也是治標不治本的。
以新媒體作為轉型主體的“互聯網 +
這種觀點認為傳統媒體出現諸多問題,是新媒體環境下的自身缺陷所造成的,無法適應環境而違背了“物競天擇”的理念。黨報、黨刊、黨臺以外的傳統媒體,已經喪失大部分新聞話語權,需要徹底改變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方式,在新媒體平臺上重構傳統媒體,增強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并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新媒體素養,這必須要在理念和表現形式上以新媒體為主,比如“澎湃新聞”“界面新聞”等,都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多元化發展轉型,即“互聯網 + 跨界”
這種觀點淡化了“媒體”的概念,將媒體的概念擴大到所有的信息傳播媒介和互聯網平臺,而不是局限于官方舉辦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通過互聯網開展跨界傳播和經營,讓傳統媒體不再局限于從事新聞傳播,而是包含了全媒體新聞、視頻娛樂、直播、電商、新媒體技術服務等,從而在不同產業之間尋找結合點,讓新聞業務和商業經營獲得新的發展。
由此可見,以電視、廣播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轉型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融合,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和短視頻新聞模式,面對新聞受眾的碎片化閱讀特點和視聽閱讀需求,新聞要求變,就要探索智能化生成提升采編質量,也要探索短視頻轉型實現渠道覆蓋通過提高電視民生新聞的可讀性、可塑性來擴大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社交媒體對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的積極作用
互聯網技術與移動載體的廣泛普及,讓社交媒體成為人們休閑娛樂、新聞閱讀和工作生活的重要工具,幾乎實現了全民覆蓋,相比之下,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日益衰落,以“互聯網 $+ ^ { \dprime }$ 的融合轉型思路實現電視民生新聞的創新發展,對電視媒體是積極的,也是必要的路徑。對電視民生新聞而言,融入社交媒體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構建多元化的民生新聞傳播格局
社交媒體具有開放性、即時性和互動性的傳播特點任何網民都可以參與社交傳播活動,打破了傳統電視媒體對專業采編身份和能力的限制,目前已經成為電視民生新聞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讓新聞傳播打破了空間藩籬,并能夠在多元化的平臺上以文字、圖片、短視頻等方式同步傳播,拓展了民生新聞的傳播范圍,實現更多受眾群體的精準觸達,提升了民生新聞的影響力。多元化的傳播格局還體現在社交媒體參與者的二次創作和轉發方面,網民出于不同的目的對民生新聞進行轉發、評論或二次剪輯,以社交關系為紐帶層層傳遞,并快速成為社交媒體的傳播熱點,將區域性的民生新聞提升到更廣的傳播層次,讓民生新聞引發更深層次的關注。
將線性傳播升級為網狀傳播
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路徑是“媒體一觀眾”,而社交媒體傳播則是“媒體一受眾一受眾”,從以媒體為核心的單向的線性傳播轉變為以媒體、受眾等無數個核心的網狀傳播,每一個網民既是民生新聞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評論者,非專業媒體采編人員也能夠參與到民生新聞傳播的多個環節。在社交傳播環境下,決定民生新聞熱度的要素,不僅僅是電視媒體的資源傾斜,更重要的是網絡受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尤其是知名自媒體或網紅的參與,會有更加立竿見影的傳播影響。社交網狀傳播對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帶來了深刻影響,對網民的信息獲取便捷性和多樣性意義重大,“網民即媒體”的傳播格局需要引起專業記者編輯的重視。
民生新聞資源更加豐富
社交媒體所承載的信息,除了源于官方主流媒體的轉載,大部分是網民原創,在低門檻的賬號注冊和內容發布前提下,網民熱衷于記錄生活、發布觀點,身邊事社會現象和突發新聞的記錄,借助社交媒體的即時發布功能,成為民生新聞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民生新聞采編人員應做好社交平臺資源的監控和挖掘,尋找有價值的民生新聞素材,及時補充到日常采編工作中,這對實現新聞第一現場、素材鮮活具有極大的助力,網民提供的現場視頻、圖片都可以成為重要的傳播素材,讓新聞采編的資源更加豐富、貼近生活,讓電視民生新聞更加具有真實性和時效性。
電視民生新聞采編和傳播創新策略分析
做好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過載使得受眾對深度報道的需求更加迫切。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受眾可以在瞬間接收到大量信息,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簡短的。因此,受眾在海量信息中難以找到有深度、有價值的內容。此時,深度報道作為一種能夠剖析事件背景、探討問題本質的報道形式,正好滿足了受眾對高質量信息的渴求,通過與電視民生新聞的結合,深度報道能夠揭示出民生新聞背后的政策與故事,引導受眾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新聞內容,了解民生政策和社會經濟的變遷。
隨著電視民生新聞受眾群體的多樣化,深度報道在內容和形式上也需要進行創新。在新媒體環境中,受眾的年齡、文化背景和興趣偏好各不相同,這要求電視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不僅要關注主題的嚴肅性,還需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和興趣點。因此,電視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應當結合多種傳播形式,比如通過短視頻、圖文并茂的報道,甚至互動性強的內容,來吸引不同受眾的注意。
電視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在新媒體語境下,需加強與社交媒體的互動。社交媒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平臺,更是受眾表達觀點和參與討論的重要場域,電視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可以通過社交媒體與受眾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鼓勵受眾在觀看之后進行反饋和討論。與此同時,采編人員和新媒體平臺的運營人員通過實時的評論和互動,能夠獲取受眾的即時反應,從而調整報道的方向和內容。此外,社交媒體的數據分析也能夠幫助采編人員更好地把握受眾的興趣與需求,為后續的深度報道提供重要依據。

拓寬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渠道
在當前的互聯網傳播環境中,多樣化的商業媒體和社交媒體成為主流媒體開展線上轉型傳播的核心渠道,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在內的平臺,入駐了海量的傳統媒體賬號和自媒體賬號,人們觀看新聞的方式也從“看電視”轉變為“刷短視頻”。對電視媒體來說,采編視頻類新聞在技術和理念上都具有獨特的專長,目前各類電視媒體在短視頻傳播方面都已經開始發力。同時,在短視頻的基礎上,電視媒體也應該注意多元化的傳播渠道拓展,在新型的網站、APP等平臺上要快速占據一席之地,為未來的互聯網做好投資。
此外,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還應做好新聞客戶端的開發,確保官方媒體具有自主管理的傳播環境,避免受到商業和社交媒體平臺的權限影響。以微信公眾號為例,即便是提供新聞服務的官方媒體機構,注冊的賬號也受到嚴格的發稿次數管理。通過建設新聞客戶端,電視民生新聞可以更加自由的開展采編和傳播,帶動受眾構建社群傳播環境,暢所欲言,做好互動,讓受眾提建議和線索,帶動電視民生新聞的采編繁榮。
加強短視頻與電視民生新聞的融合
短視頻平臺作為主流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互聯網傳播的核心平臺,不僅抖音、快手的影響力快速提升,微博、微信也將短視頻作為重要的傳播方式。短視頻雖然時間短、容量小,但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可以通過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多種方式的融合,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感官享受,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立體感,讓新聞更有傳播穿透力。對電視媒體采編人員來說,將長視頻新聞轉化為短視頻新聞,具有良好的采編理念和技術優勢,從電視的“大屏”到手機的“小屏”傳播,記者編輯應善于發現民生新聞的亮點,并提煉新聞要素,將新聞內容濃縮到十幾秒到一分鐘的短視頻新聞作品中,適應短視頻平臺的傳播。
此外,短視頻與電視民生新聞融合,還體現在拍攝手法和后期剪輯中。采編人員要結合短視頻受眾對碎片化信息的閱讀需求,掌握更好的拍攝手法,利用航拍、AI等技術,提高短視頻新聞內容的技術含量和視覺沖擊力。同時,在后期剪輯中,采編人員要充分了解互聯網傳播的熱點,將熱點新聞、要素和流行語應用于短視頻新聞的制作,讓電視民生新聞采編與當前熱點深度融合,拉近新聞作品與受眾的距離。
綜上所述,電視民生新聞的采編創新離不開短視頻、互聯網傳播技術的創新應用,既要做到傳統媒體內容優勢的擴大,也要利用好互聯網傳播的渠道優勢和技術優勢,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親和力和傳播影響力,為新聞受眾的生活、工作提供必要的新聞服務。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廣播電視媒體依然面臨著嚴峻的采編和傳播挑戰,必須用好民生新聞這一傳播熱點,將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文娛新聞等打造成為受眾喜聞樂見的傳播內容,借助短視頻、人工智能等新興方式,推動廣電媒體的傳播影響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