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星稀,一個初冬的夜晚,在晉北山區一條崎嶇的山道上,停著一部拋錨的車,路面上的積水有些已凝成了冰,在月光下閃著寒光。
一群人在不遠處燃起了篝火。夜風一股股地從山邊吹來,那火不時發出一些囉囉啪啪的響聲。山色渾茫。一閉不濃不淡的霧從山溝底慢慢升騰著一—他們聽到了自然的心跳,聽到了山的呼吸。
這一群人,是楊留義和他的畫友們,這一次經歷,發生在兩年前他所組織的一次寫生活動中。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山愛水的民族。中國大地上的山山水水陶冶著中國人的胸襟和性靈。因此,作為體現這種胸襟和性靈的中國山水畫,被賦予了特殊的精神與品格上的意義,并由此展現出中國山水畫家面對自然山水時的感動和體悟。相融在清麗蒼莽的自然界之中,一個真正的山水畫家,是不可能無動于衷的,中國山水畫則成為中國山水畫家以繪畫藝術形式來表現自然風光的同時表現自己生活感悟和人生境致的一曲充滿詩情的旋律。
楊留義是一位在中原大山懷抱中成長的畫家。家鄉的山山水水陪伴著他幼年時艱辛的成長旅程。目睹和感受大自然春夏秋冬創造出的一個個生命的奇跡,使他在未曾拿起畫筆之前就對山水的寬厚坦蕩與堅韌淳樸有了深切的體驗并獲得了許多精神上的鼓舞。因此,在山水風光中領悟山水精神,以山水的精神體現生命的境界,很自然地就成了楊留義藝術與人生歷程中虔誠的選擇。十幾年來,他的足跡遍至戈壁大漠、黃河兩岸、江南水鄉、秦嶺、太行、五岳、巴蜀,一次次的遠行,除了帶回來一沓沓寫生稿之外,也帶回了許多與心靈情感相關的身心體驗,帶回了許多自信與超越。
楊留義的山水畫,追求的是一種博大、渾厚、華滋的靜謐之境。造境多以單純、整體的丘壑形態入畫,雄渾而又堅定的山體在綿延跌宕起伏,筑構出大山的恢弘與壯闊,是典型的北方山水意象。構圖上以傳統的開合之法和現代的平面構圖相結合,用筆依然勾皴染點,力求線條的道辣而不失去韻致,用墨渾涵而又不失秀潤。北方的山水意象,寄托著他無盡的情思,而技法上則得益于他在南京藝術學院學習期間對筆墨的認識與磨煉。因此,他的畫面常常既有厚重、敦實的效果,又有其種神秘、幽深的靈氣,意境蒼茫曠遠,大器幽寂,靜幽中有詩情,雄渾中有意趣。他的畫,一如他的心性,既有北派的豪壯之氣,又有南方的秀潤之韻。是自然的流露也好,他在畫面上演繹出的這種感覺真切地展現了他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激情與努力。
楊留義為人篤厚,畫面十分勤奮。藝術是他的事業,也是他的人生。于事業,他堅信堅忍不拔的女里和探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于人生,他覺得真誠自然平淡質樸才是最完美的境界。
車繼續在山路上前行。那霧,在山頂上聚集成了一朵真正的云并透出一種悠遠的自在和美麗。楊留義看著車窗,在速寫本上疾速地畫著。
山那邊,天已泛出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