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城市化深度交織的時代背景下,北京作為千年古都與現代化大都市的復合體,其空間形態與文化精神的重構成為重要的美學命題。畫家楊留義以“城市山水畫”的開拓性實踐,為北京創作了一系列震撼人心、具有時代高度的視覺史詩。他的作品超越傳統山水畫的自然觀照,將城市納入山水精神譜系,構建出一套融合生態哲思、歷史文脈與時代氣象的美學體系。本文將從四個維度深入剖析其北京城市山水創作所彰顯的深刻美學價值,探索繪畫藝術如何成為溝通歷史文脈與時代精神的橋梁。
一、為山川立言,代城市立像,以城市山水創作踐行生態文明建設。
楊留義以自然、城市、人文三位一體的創作觀為指引,致力于構建新時代城市山水美術的生態文明敘事體系,使繪畫藝術實踐成為詮釋城市生態文明、凝聚公眾生態共識的重要載體。他深入北京山水城郭的物質與文化雙重肌理,一方面聚焦自然生態本底,系統考察城市山脈的植被群落、水文脈絡、公園等城市生態格局,建立山水城市的生態認知框架;另一方面關注城市建設中的生態智慧,在鋼筋水泥與草木溪流的交織中理解城市發展規律,為創作積累兼具地理特征與生態內涵的視覺素材。
楊留義在作品的創作環節,著重強調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具有東方美學特質的視覺符號,在主題挖掘上關注人與自然關系的當代表達,在技法上創新傳統山水的筆墨語匯,通過大尺幅城市山水全景,展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引發我們思考繪畫藝術如何參與城市生態文化建構,聚焦創作過程中的生態觀念演進——既關注宏觀層面的城市山水規劃與繪畫藝術表達的關系,也切入微觀層面的繪畫語言選擇、題材取向等具體問題,推動繪畫藝術與城市規劃、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對話,拓展城市山水美術的社會功能邊界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上,楊留義通過在作品中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將這一理念轉化為可感可知的審美經驗,呈現城市發展對自然生態的依存與反哺關系。如《天壇之歌》從被綠柳掩映的天壇建筑到樹冠飛燕,拓展出從生態認知到情感共鳴的社會功能鏈。在藝術與社會關系上,他的藝術創新實踐讓我們進一步明確繪畫藝術作為生態教育載體的使命,讓城市山水創作不僅停留在審美層面,更成為記錄生態文明進程、凝聚社會生態共識、賦能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力量。
二、托古開今,傳承文脈,以城市山水創作激活傳統山水畫的藝術生命力。
楊留義立足“守正創新”的核心理念,始終致力于探究“筆墨當隨時代”的藝術創作規律在新時代的解題思路,在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中實現傳統山水的創造性轉化。他以《畫山水序》《林泉高致》等經典畫論與優秀山水作品為原點,總結傳統山水畫向城市山水美術創造性轉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探索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風格、筆法、主題在當代城市山水創作中的轉化路徑,提煉“三遠法空間觀”“意境論”與“筆墨書寫性”等核心基因,并融入城市形態學與文化地理學等跨學科視角,將“可居可游”傳統升華為城市空間詩學,構建兼具傳統基因與時代精神的藝術語言體系,推動古典美學精神與現代城市文明的深度融合。
在理論研究層面,他試圖構建新時代城市山水的文化闡釋框架,從儒、道、禪、易等哲思學理層面上論證傳統美學介入現代題材的合理性,通過創作實踐與理論的雙向互動,讓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精神內核在當代城市山水創作中實現創造性重生,為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提供美術領域的實踐范式與理論支撐。
在創作實踐層面,楊留義城市山水作品主題內涵的建構回歸“山水以人而靈”的傳統精髓,在“城市即山水”的觀念下拓展創作對象和意境的局限,賦予傳統山水理想以現代城市生活的人文溫度,讓作品既承載“山水比德”的精神傳統,又折射當代人的生存體驗。筆墨語言的創新以保持東方美學基因與拓展表現邊界為原則,繪畫技法層面突破“勾皴擦點染”的傳統運用規則,廣泛借鑒西方美術表達方式,使傳統筆墨的書寫性與現代場景的結構性達成平衡。如《故宮金秋》中的遠景以淡青綠法渲染,云氣浮動,使畫面更顯深遠;近處略點石青,靜中見動。該作繼承了傳統繪畫不求工細逼真,而求氣韻生動的理念并加以創新,使觀者如立于秋風之中,望見六百年紫禁城的滄桑與輝煌。他堅持以“守正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創作觀,使傳統山水畫的筆墨精神在城市主題創作中煥發新生,并致力于構建具有中國氣派的現代繪畫語言體系。
三、中軸為綱,非遺為脈,譜寫北京歷史遺跡、城市地標等非遺活態傳承與傳播新主題
楊留義以北京中軸線申遺為文化錨點,以“將非遺活態融入城市山水”為核心理念,將這條承載七百年營城智慧的“城市脊梁”轉化為激活非遺的生命通道,以《故宮金秋》《金色映京華》《巍峨北京鐘鼓樓》《北京中軸線永定門》《北京中軸線之萬寧橋》《中華之前門》《北京中軸線先農壇》《北京中軸線南段道路》《天壇之歌》《威武德勝門》等作品串聯起故宮、天壇、鐘鼓樓等多處世界文化遺產及眾多非遺項目,通過繪畫語言深掘其敘事潛能,將靜態的文化遺產轉化為可感知、可傳播的當代藝術語言,這正是中華文明“中正和諧”理念的空間化表達。同時他創作的《長城九州夢山河萬里紅》《萬山紅遍》《居庸關》等作品又呼應著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等國家文化工程的建設需求。
楊留義在非遺元素的轉化路徑上,強調“從遺產到生活”的活態傳承,一方面提煉傳統工藝的美學基因,另一方面捕捉非遺的當代存續狀態與轉化方式,讓文化遺產從博物館展柜走向城市山水的生動圖景,通過生動的作品探討如何通過繪畫激活非遺的敘事功能,形成“以圖證史、以畫傳魂”的傳承模式,并在創作中強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體意象,創作既具北京古都的歷史厚重感,又彰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特點,讓歷史遺跡在畫布上“活”起來,讓非遺的價值在城市山水間“流動”起來,為國家文化工程建設提供可復制的傳承范式,體現了真正的文化傳承不在凝固保護,而在讓非遺隨城市山水血脈永恒流動的創作理念。
四、與時偕行,堅持價值引領,賦能城市文化發展,反映復興路上的城市精神。
楊留義立足“首善之都”文化坐標,將城市山水創作深度融入首都“四個中心”戰略,通過山水美學的現代表達,構建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與中國道路自信的視覺話語體系,推動藝術實踐與國家戰略、人民精神需求的同頻共振。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與現代化首都,其山水圖景既承載著中軸線、長城、大運河等歷史文化帶的千年積淀,又展現著城市副中心、冬奧會遺產等時代地標。他聚焦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重大主題,堅持以繪畫書寫城市精神,以大歷史觀統攝素材,同時挖掘“首都山水”的符號學意義,闡釋如何通過筆墨語言將政治中心的莊嚴性、文化中心的厚重感、國際交往中心的開放性、科技創新中心的未來感轉化為符合東方美學規律的視覺邏輯,如《奧運之光》《魅力北京世園會》等作品都是這一視覺邏輯的鮮活注腳。楊留義的北京城市山水倡導重大題材的個性化表達,聚焦首都發展中的“微觀史詩”,通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題創作,內化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宗旨。通過創作實踐讓城市山水成為首都精神的視覺名片,實現以藝術凝聚共識的重要目標。可以說,楊留義不僅為傳統文化現代轉化提供“首都范式”,更以丹青史筆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文化動能,印證當代的城市復興,能夠在山水畫卷中完成精神家園的重建。

北京城市山水畫不僅可承載千年文脈,更能回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命題。這些飽含東方智慧的作品,既是為北京撰寫的視覺傳記,也是中華文明為解決全球城市困境貢獻的美學方案。當筆墨遇見城市,傳統邂逅現代,楊留義的城市山水畫不斷向我們詮釋著真正的現代性,產生于文明根脈的創造性生長之中。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