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將文化自信作為應重點培養的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強調“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及作品的獨特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本文探討如何通過品讀和分析《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中的山水情懷,帶領學生感受古人對自然之美的詮釋,從而激發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進而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內涵,獲得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步提升。
山水情懷書信作品的閱讀教學路徑
1.閱讀教學重難點的設置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書札”是較為普遍的一種交流方式,這類作品辭藻華麗,作者多借描繪山川景物來傳達內心情感。在統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和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是當時書札中的上品佳作,該單元關于教學內容的解讀為“古代詩文中有很多歌詠山水的優美篇章,閱讀這類作品,可以獲得美的享受,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語文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山水小品文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對南北朝社會背景下作者“寄情山水”的行為以及山川美景與作者情懷深刻聯系的理解存在困難。因此,這類文章的閱讀教學重點在于疏通文義、積累文言詞語、感受駢體文的音韻之美和行文特點,品析景物特征、學習寫景方法、感受山川之美;閱讀教學難點在于通過感悟作者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古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贊美,激發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傳承。通過對《答謝中書書》和《與朱元思書》的細致品讀,學生不僅能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體會到山水之美與人文情懷的交融,感受到文人內心的豁達與堅韌。這種情感體悟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也能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認同。
2.閱讀教學形式的確定
兩篇文章都是南北朝時期的駢體文,均采用了書信體,通過對山川美景的描寫,體現了作者的高潔情懷。兩文的作者身世際遇不同、主題表達有差異、表現手法也有差別。因此,可采用群文閱讀的教學形式,通過對兩篇文章的對比品讀與分析,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山水情懷書信的共通之處,深化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同時拓寬視野,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3.閱讀教學方法的采用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實施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采用情境閱讀法與問題引導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參與度,帶領他們領悟山水情懷背后的文化底蘊,進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情境閱讀法。舉辦主題為“家鄉美韻,風景獨好”的書信比賽,通過設置情境任務構建“情境—任務—實踐”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將文言文知識學習、語言品析能力訓練與文化傳承有機融合,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中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懷。這一方法既能喚醒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又能激發他們對祖國河山的贊美和對傳統書信文化的熱愛,從而實現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問題引導法。在閱讀學習中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在“家鄉美韻,風景獨好”書信比賽這一情境任務中設計學習任務群:讀信中文字,賞古風雅韻(任務一);訪信中美景,學寫景手法(任務二);悟信中情懷,感古人情思(任務三);寫家鄉美景,傳書信文化(任務四)。在任務二中,可引導學生品讀文中描寫山水美景的句子,撰寫閱讀批注并分享、總結兩文寫作方法的異同;在任務三中,可引導學生借助課外閱讀材料,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組織他們探討作者讀山閱水所發出的感慨,進而產生情感共鳴。
4.閱讀教學評價的運用
“新課標”強調,要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在兩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可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品讀寫景句子和撰寫書信作品這兩個任務中設置評價量表,對學生的品讀表達和書信作品采用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主體評價,有效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和思維能力,同時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5.育人功能的體現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通過創建“書信比賽”閱讀任務情境,能讓學生在品讀文章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他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讓學生在文化浸潤中成長;在“感悟古人情懷”任務中,學生通過探究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懷,能激發愛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完成情感升華;通過書信寫作,學生能將語文閱讀與文化傳承相結合,增強文化自信。這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將語文學習、文化傳承和情感教育融為一體,既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也彰顯了人文情懷。
山水情懷書信作品的閱讀教學實踐
要想上好一節群文閱讀課,課前需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督促其積極完成閱讀學習。若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就能產生學習主動性,從而全神貫注地閱讀文本、與文本展開對話。結合“新課標”要求,可采用“情境激趣法”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拉近文本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例如,假定學校將舉行文化藝術節,學生所在班級將參與“家鄉美韻,風景獨好”書信比賽,比賽主題為“用手中的筆,書寫對家鄉的熱愛與贊美”,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閱讀與寫作任務情境。
1.任務一:讀信中文字,賞古風雅韻
“讀”是古詩文教學的靈魂,以“讀”貫穿教學,能幫助學生深入感受雅韻古風,加深對山水情懷的感悟與思考,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首先可讓學生大聲朗讀兩篇文章的題目,分享各自的感受,激發對文本的閱讀興趣;再讓學生自由朗讀兩篇文章,要求注意字音的準確性和節奏的把握,思考兩篇文章在句式和節奏方面的特點,體會古人用詞的精妙與韻律的和諧;最后讓學生伴隨著優雅的配樂再次朗讀,深入感受信中文字的韻味,提升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2.任務二:訪信中美景,學寫景手法
兩篇文章中自然景觀相關的語句不僅是對山川美景的描寫,更是情感的寄托,學生可在寫景美文的字里行間積累閱讀體驗,在秀水明山間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蘊。
結合注釋,疏通文章大意。可讓學生根據文章注釋和課前下發的學習任務單,小組合作翻譯這兩篇文章,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學生能對書信中的文字有較深的理解。
品析文字,領略山水之美。這一環節可引導學生結合評價量表,選取自己喜歡的寫景美句進行品讀,寫下閱讀批注,并在小組內分享、互評,通過品讀提升學生的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能力。如文章中的山川之美,美在“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從仰視、俯視兩種視角,寥寥八字就寫出了高山、流水的特征,表現了山峰的高峻、河流的清澈;美在“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亂”“競”兩字寫出了清晨薄霧即將消散,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的情景,展現了動靜相稱之美和晨昏變化之美;美在“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運用夸張、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的清澈和湍急,側面表現了富春江水的奇異之處。通過分享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學生能領略到古人筆下的山川美景,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比較異同,學習寫作手法。品析文字后,接下來可引導學生思考兩篇書信作品的寫作手法有何異同。通過比較,明確兩篇書信在寫作手法上的相同點:都抓住特征突顯景物之獨特、變換視角展現不同面貌、調動感官提升描寫效果、正面描寫直接呈現對象、動靜結合營造特定氛圍;不同點在于《答謝中書書》從朝夕、四時不同的角度來寫景,《與朱元思書》則是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和比喻、擬人的修辭來寫景。通過對比,學生能夠了解這兩篇山水書信的基本特點,掌握寫作手法的運用,審美品位和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3.任務三:悟信中情懷,感古人情思
王國維曾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當時寫信的目的,只是向友人分享美景嗎?請在文中找出作者讀山閱水后發出的感慨。”學生由此進一步深入書信的情感內核,感悟古人在信中所表達的情懷,了解到陶弘景發出了“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感慨,吳均發出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感慨。
在這一過程中,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穿越時空,傾聽作者獨白、走進作者內心,體會情感共鳴;也可展示相關視頻,將兩位作者與時代背景聯系起來—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較為混亂的時代,不少文人志士懷才不遇,遁跡山林。由此,引導學生探究兩位作者寫作山水之意:陶弘景喜歡山水,篇末提到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謝靈運,表現出自己對謝公的敬佩之情,有追慕先賢之意;吳均一生仕途不順,不免心灰意冷,在篇末提到“鳶飛戾天者”和“經綸世務者”,表達他對山水美景的熱愛、對官場的厭倦以及想要歸隱山林的心志。
這一環節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銜接,學生能更深入理解兩位作者寫作山水之意,明白了“人之境遇不同,其情亦有所異”,作者情感的獨特性是造就“情中之文”的靈魂。秀美山水讓師生領略了山河的神奇,山水文章更讓師生思接千載、品讀了作者起伏的人生,與作者產生了心靈碰撞,深化了群文閱讀的主題。
4.任務四:寫家鄉美景,傳書信文化
在對文章進行賞析后,可安排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一次富有創意的書信寫作,展現家鄉的獨特魅力。學生可根據評價量表的評價維度,對照正確的書信格式,認真構思并撰寫,完成后在小組內進行分享與點評,以互相學習、借鑒提升寫作水平。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學會用文字描繪自然美景、用情感豐富書信內涵、用心靈感受家鄉溫暖,這不僅是一次文學創作的實踐,更是一次文化之韻的體味。
群文閱讀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向。通過品讀古人書信里的山水韻味,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古人情懷,更在心靈深處建立起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這種文化自信,正是人們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
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B00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