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隱含著豐富、系統、專業的文化訊息,于普通大眾而言是相對高端的文化載體。在手機智能、流量為王、網絡便捷、AI助力的時代,高質量閱讀應追求高雅純正的閱讀趣味,注重“專業性閱讀”能力培養,創造沉浸式閱讀體驗。高質量閱讀需要發展淵默心、敏感心和好奇心,養育文本專注力、文心研思力和文化洞穿力。只有端正好心態,調整好狀態,才能走向高質量閱讀。
“三更有夢書當枕”是傳統文人的浪漫情懷,卻不一定是普通大眾的家常事。在手機智能、流量為王、網絡便捷、AI助力的時代,人們往往偏愛觀影聽聲,容易忽視閱讀“有字”的長文本。但優秀文字的背后是精致、深邃的思想和文化,是厚重生活的符號化表達,要變成能夠領悟的情理,需要讀者用生活經驗來感悟、類比、推論、聯想和想象,體認和思辨起來比較“燒腦”,哪有相聲小品、視頻段子通俗、搞笑、好懂。因而在數字時代,書籍閱讀成為一種比較高級的“長考”和“鏈式”思維活動。書籍是時代精英的精神家園,隱含著豐富、系統、專業的文化訊息,于普通大眾而言是相對高端的文化載體,高質量閱讀需要板凳工夫和耐得住寂寞的心理。
高質量閱讀的標準和追求
高質量閱讀是品質化讀書的重要標志,是對文字的頂禮膜拜,需要與自身學習和生活相結合,有較高的標準和追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追求高雅純正的閱讀趣味
高質量閱讀要盡量避免庸俗無聊的淺閱讀和泛閱讀。盡管新媒體也有許多優秀的文化載體,也能獲得許多正能量的信息,但毋庸置疑,一些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為追求流量和人氣而放低了審美標準,大多文字隨意、內容簡短、制作簡陋,遠沒有紙質正式出版物質量高。高質量閱讀首先是閱讀對象要有質量,有分量。我們在復雜的閱讀環境中,一定要選擇優秀的閱讀文本,至少應該文質較美,也就是朱光潛先生所倡導的“較謹嚴,較純粹,較精致”,在優秀文化、高雅審美、經典文段里培養閱讀的高尚趣味。文學類、哲學類和科普類,以及與自己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專業類,仍然是閱讀的首選。當然,能以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和評價低俗的跨媒介閱讀,也是一種成熟的閱讀素養。
2.培養 “專業性閱讀”能力
打造高品質的閱讀習慣,必須從休閑式閱讀走向“專業性閱讀”。專業性閱讀是指閱讀者有向專業閱讀靠近的意識,是具有一定研究意味的類專業閱讀。比如中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或研究性學習,就可以用專業性閱讀來開拓。這種初步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專業知識,可以給予專題輔導。專業性閱讀更追求文人氣息。以人文閱讀為例,是大丈夫就領悟文本“威武不屈”“殺身成仁”的志氣,是小文人就體驗文本“風雨同舟”“憂國憂民”的情懷,所謂“興觀群怨”,從文本他讀上升到人文自省。還要學會品讀鑒賞,評議文本的思想情操,評價文章的審美機巧,從賞讀層面上升到美讀高度。從語文核心素養角度來看就是建構與運用語言,發展與提升思維,傳承與理解文化,形成審美鑒賞,甚至進行創造。因此讀書好習慣就是要能積累、會思考、為我所用、提升自己,不做搬運工、不去掉書袋,要把閱讀經驗與學習工作結合起來,變成自己的素養和能力。
3.創造沉浸式閱讀狀態
有個新概念叫“元宇宙”,指與現實世界映射、交互的數字生活空間,是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虛擬世界。文本世界就是類似元宇宙的虛擬世界,是思想大家創造的精神空間。這個精神世界為我們提供了沉浸式體驗的小宇宙。閱讀的最佳狀態就是沉浸其中,像在元宇宙一樣,讀者變成文本里的一分子,參與作品的再度創造。閱讀的“二度創作”就是從沉浸式體驗開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度體驗文本的情境,進而形成感悟、升華自己。有人讀了《平凡的世界》,想起了螞蟻泅渡的場景:“一群螞蟻在干涸的河床里來來往往,像是散步,也像是趕集,不緊不慢,悠閑自在。一日,源頭水庫汩汩滾滾,送來了一道滔滔河水……有被沖散的螞蟻順勢揪住了一根棍末,爬到了那托起生命的‘浮船’上。看那螞蟻,也沒有什么慌張,它們大概認為,被水淹一下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吧。它們都很坦然地趴在那根漂浮的草棍上,隨著水浪向前流著,就像在河床里一樣,繼續正常生活……”這就是“平凡的世界”:即使卑微如螻蟻,也要自己過活。只有沉浸到小說人物的命運里,靈魂才會受到震撼和洗禮,從而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高質量閱讀的心態與養育
高質量閱讀需要靜心戒躁,養成專心致志的閱讀習慣和心態,敏銳體察和思考文本,才會有思想洞穿力和文化生產力。
1.從繽紛熱鬧到靜默深沉:養育文本專注力
音畫是炫麗的情境和流動的生活,文字卻是記錄語言的靜態符號,沒有分貝,沒有色彩,更沒有可視風貌。跨媒介的信息載體更能引起淺閱讀興趣。文字是線性排列的符號,相對單調,但它是記錄生活的思想由頭,具有主觀性、選擇性、直線性和概括性,閱讀時需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來想象、聯想,對文字沒感情就沒感覺,就很難喜歡讀書,更談不上熱愛。而調動生活積累來體驗文字之美,需要一定的心境—深閱讀需要較持久的文本專注力。
《莊子·在宥》說“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身是靜的心是熱的,定力與活力齊飛,淵默是深沉靜默、具有更宏大深邃的讀書心態,更能穿越時空,感受到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直抵靈魂、感同身受的情理和趣味,這需要在文字涵泳品味中不斷修煉、漸次提升。
陸凱《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是情理的抒發,不是真正的饋贈。“隴頭”與“江南”,空間闊大,實中有虛,就不是點對點的寄予。即使詩歌陳述得平白如話,描寫得如臨其境,你總要想一想,“一枝春”是什么樣的春,如何“贈”送,虛化一下理解,就是掛念和問候,比真送“花”更有味道。
詩歌比較空靈,講抒情,有時甚至違背了事理和物理,埋藏著“雷聲”和“天趣”。語言文字和生活情景比,總是有點“繞”,不借助文字的聯想,“一枝春”很難用畫面和聲音來表現。正是這種“繞”,顯示了文字的魅力和語言的滋味,這就是語言之外的東西,叫審美吧—形象美,哲理美,邏輯美,一切不可言狀之美,都需要靜默來享受!心浮氣躁,毛亂倉皇,怎么能夠領會?食無魚,出無車,工作難,生活迫,吃方便面都成了奢望的人,哪有心思來讀書。刷題刷到地老,做卷做到天荒,成績踏步不前,家長老師叨擾,即便猴子“西游”再得味,寶玉“紅樓”再深情,我輩趕考路上的學子,又哪有心情來“整本書閱讀”?物我兩忘,心態超脫,歲月靜好,我心宴然,悠閑不爭,從文字里觸摸作者的心,讀書才入佳境!
2.從瞬時印象到視覺暫留:養育文心研思力
新媒體呈現新特點,新影像具有新屬性。對視聽來說,動態化媒體留給我們的印象是單向流動、稍縱即逝的,這種信息接收的瞬時性,決定了流量媒體具有快餐式、大眾化、通俗性的文化屬性,是一種泛閱讀、淺閱讀和混合閱讀,看過即“過”,聽了即“了”,對“訓練”和默化嚴謹思維價值不高。有的自媒體幾乎沒有審核門檻,語言錯訛、粗劣、低俗比比皆是,娛樂逗趣超過了文明文化傳播。而紙質文字媒體,則可以視覺暫留—緩放和回看,快可一目十行,慢可字斟句酌,隨感覺和心境來選擇,有涵泳的心理空間。紙質媒體或正規網站的文字,一般品質較高,內容更有品位,如果想美讀,還可以“品”、可以“評”,這就需要對文字的敏銳體察、深入思考,或科學歸納,或精準演繹,這就是文心研思力。
讀書是文化人的事,因為文字是死的,文心卻是活的,只有對文字保有一顆敏感的心,才能領略其思想的風貌。形,音,義,色,是文字的衣裝;情,理,味,韻,是思想的金裝,思想的溫度來自文字的精度,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此“八字”是循序漸進、窺視文心的入口,敏感的人才能看準悟透,而粗枝大葉、不拘小節的人,看不真切,想不準確。心思不碎,美文不醉。人要敏銳,字才有味。
蘇軾所謂“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讀出了別有洞天。《紅樓夢》第六十五回,尤三姐申斥賈珍和賈璉:“若大家好取和便罷,倘若有一點叫人過不去, 我有本事先把你兩個的牛黃狗寶掏了出來,再和那潑婦拼了這命,也不算是尤三姑奶奶!”以骯臟卑劣反襯激憤壯烈,潑辣犀利,震懾威嚴,個中滋味,如烈酒噴嗓,似火鍋辣喉。“牛黃狗寶”,莊諧一體,寓理于趣。品味它,需要對生活的認知和情理的徹悟:“牛黃狗寶”是寶,卻生于腌臜和不堪。這就是所謂罵人不帶臟字,體現了“辣”“妙”和“趣”,需要結合現實、人物和關系來細細品味。對文字視若無睹、對生活無動于衷的人,只看見潑婦罵街,看不到尤氏不“尤”的人格美!文字有心,披文以入情,沿波以討源,才會入情入境,心心相印!
3.從時空局限到文思開放:養育文化洞穿力
視聽作品一般需要攝錄素材和場地,空間上受限,時間上也難大跨度,不能營造無所不能、隨處可往的場景。就像戲劇舞臺一樣,時間、空間、人物都受限。而文字作品就可以神通廣大了,文字表述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萬萬里,想象到的地方文字都可以描述到,文字描述不到的地方,可以用文字暗示讓人想象到。這就是文字表現力和文化洞穿力。神奇的文字,可以把概念描述得很清楚,也可以把情境描繪得意味無窮。文思的開放性提供了閱讀欣賞無限的想象空間,好奇心是重要的閱讀心態。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因為文字,我們隔著時空都能感受到文明的脈跳。讀書是心靈旅行,異世異域,有什么不一樣的情景,可以通過文字的傳遞來窺見。不讀巴爾扎克,你就不知道資本積累的無情與可笑;不讀馬爾克斯,你就不知道拉美一個家族七代人的世事滄桑。不讀書看世界,世界好像雜亂無章,所有春夏秋冬一樣又不一樣,所有日月晨昏不一樣又一樣。如何“格物致知”,是先賢的文章告訴了你方法和技巧,所以魯迅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們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么寫”。不讀書看世界,目之所及即世界,讀過書了看世界,心之所想即世界。因為讀書,能窺見世界斑斕的色彩和變化的原理。書影響了我們的視界、心界和境界!不懂處懂了,懂了處反疑了—既然格物致知,我何不也來“格”他一格?從好奇到生奇,就有獨立思考的品格,這就是讀書最大的價值。《麥田里的守望者》是寫麥田勞動嗎?不是,是寫“問題學生”的小說,也不是教育學著作,人們卻從中引出了教育的一條金科玉律:“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原來“麥田”“懸崖”都不過是隱喻:教育就是守望和預防。在翰墨飄香中結識先賢,接引文明,才見人生格局與境界!
在新媒體、新社交工具變化多端的時代,有不少低門檻的文化品類。要真正把閱讀從跨媒介流量刷屏里拉回來,需認真閱讀經典書籍中的文字作品,只有用高雅的趣味引導閱讀,主導選擇,走向“近專業”“類專業”閱讀,才能調整出高質量的讀書狀態。文化人不僅要識文斷字、看圖觀影,更要膜拜文本、研思文心、發展文化,用先賢才情引領自己智慧生活。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長江中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