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兩國極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潑水節與宋干節,蘊藏著多元的文化符號,展現了兩國人民對自然、生命及人際關系的獨到認知,兩者同樣發端于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體系,在節日起源、儀式安排、飲食服飾及社會職能等方面異中有同、各具特色。本文以節日文化為切入點,比較解析潑水節與宋干節的文化內涵、節俗的不同之處,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探討節日文化的相互認同在跨文化傳播與教育中的現實意義與實踐路徑。
中泰兩國山水相依、文化根源一脈相承,長久以來在語言、宗教及節俗等方面保持著頻繁的溝通互動。節日作為文化認同的核心載體,相關研究與分析有利于推動兩國人文往來、增進文化體悟,為漢語國際教育輸送真實、生動的文化素材。我國云南地區潑水節與泰國宋干節在形式上十分類似,均把“潑水”作為傳達祝福與祈福的媒介,但二者背后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與實踐意義各有側重,展現出不同文化體系在節慶表達中的獨特軌跡。
節日起源與現代發展
1.歷史淵源與傳說背景
潑水節與宋干節同源共流,皆起始于古代農耕文明對水的崇拜和對自然時序的敬畏,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傳統新年的禮儀,被南傳上座部佛教所吸收,逐漸發展為東南亞地區意義重大的水文化節慶。在我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潑水節傳說多跟“七公主斬蛇魔”的神話有關聯,表示正義戰勝奸邪、新年步入新境,潑水既是祈福也是凈化手段,寓意去除舊年的阻滯與病患,迎接新年的福澤與吉慶。宋干節起源于泰國古老的太陽歷新年,梵文“宋干”意為“進入”或“跨越”,寓意新舊轉換、世代交替,有關“太陽神”的民間傳說又為節日增添了一絲宗教及哲理韻味。
2.節日發展與地域傳播
在我國云南少數民族聚居之處,潑水節十分盛行,尤其是在西雙版納、德宏、瑞麗等地,已變成具備民族認同、宗教信仰和旅游展示功能的復合型節日。在國家重視民族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潑水節規模愈發擴大,不光囊括浴佛、潑水、放生、趕擺等傳統習尚,還結合了民族歌舞、體育對抗和旅游宣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20世紀起,泰國宋干節逐漸脫離村寨范疇,發展為全國性的新年節慶,一般持續三到五天,涉及灑水、尊老、浴佛、化齋、祈福等事項,且拓展至旅游、商業、文化藝術等層面,已躋身泰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符號行列;伴隨著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廣,宋干節已成為泰國文化外交的關鍵支撐點,在歐美和東亞的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會場。盡管潑水節與宋干節起源相近,然而在長期發展中,因地域環境、信仰體系與社會結構的區別,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路線。
節日儀式與文化表達
1.宗教儀式與信仰象征
潑水節與宋干節的節日禮俗均深受佛教文化影響,凸顯出對生命凈化、因果輪回等觀念的傳承,浴佛以及潑水祈福是潑水節核心儀式,人們用香水凈潔身體、用花瓣敬奉佛像,象征以澄凈之心迎接新歲;向長輩、親友潑水,是為對方洗去舊年的不順與晦氣,寄予健康平安和五谷豐登的祝福。宋干節強調佛教倫理傳承與家族和諧等象征意義,當地民眾會實施“灑水敬老”禮俗,替長輩洗手凈顏、傾吐感恩之情,同時也寓意新一年中的敬重與祈愿。諸如佛塔灑水、僧侶賜福、寺廟布施等活動也是宋干節的重要構成,展現了“布施—感恩—積德”佛教教義在節俗中的深度嵌入。
2.民俗活動與節日意義
就具體的節俗活動而言,兩者皆把“水”作為核心載體,只是文化表達路徑各有差異。潑水節更注重祈福儀式與民間互動的融匯,白天開展浴佛、趕擺、拋包、賽龍舟等活動,晚上舉行篝火晚會與歌舞競技,體現出濃厚的地方性和參與性。潑水環節中,人們傾潑香水、草藥水及花瓣水,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伴。宋干節凸顯全民積極參與的“歡樂式”節日氛圍,潑水活動不只停留在祝福與凈化層面,而是成為街頭狂歡、城市嘉年華的核心構成,年輕人使用灑水器械在城市街區及旅游熱點開展大規模集體潑水活動,吸引大批國際游客參與,深化了節日的旅游功能及城市公共文化屬性。
3.節日服飾與飲食文化
從服飾角度出發,潑水節多見傳統民族服飾,如女性身著筒裙及短衣,展現少數民族審美情致與傳統手工技藝風采;男性多佩有腰帶、布巾,著裝不僅傳遞節日氣氛,也承載起族群身份的象征與歷史記憶。宋干節期間,當地人一般會著色彩鮮潤、圖案俏皮的印花襯衫,體現傳統與流行文化的結合。再談飲食維度,潑水節期間,傣族等云南地區少數民族家庭會制作染色糯米飯、烤雞、酸筍魚等充滿地方特色的節日美食,以此款待親朋、敬獻禮佛,既凸顯對自然的敬畏,也表達對五谷豐收的期待。宋干節時,當地民眾看重家庭團聚類飲食,把咖喱雞、冬陰功湯、芒果糯米飯等當作主菜,突顯“齊聚共食”與“年年豐裕”的節令內涵,飲食風貌更具泰國本土與東南亞融合的特色。
節日文化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
1.文化融入與教材開發契合點
伴隨“漢語熱”在東南亞地區的持續高漲,文化融入式教學漸成漢語國際教育的主要趨向。潑水節與宋干節具有鮮明的地域及民族特征,為漢語學習提供了多樣化的文化素材與教學資源。目前,部分主流教材已引入“節日文化”板塊,但更多聚焦于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對潑水節與宋干節的系統介紹與分析不夠。因此,依托中泰文化背景,可根據節日時間、儀式流程、習俗寓意等維度設置“節日觀察—文化比較—表達訓練”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塊,激發漢語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文化語境的把握;可把“家鄉的特色節日”作為交流話題,啟發學生將自身文化經驗和潑水節、宋干節對比探討,達成語言表達與文化意識的同步提升。
2.跨文化教學策略與實踐路徑
在漢語國際教育中,可以中泰節日文化差異作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力點,采用情境任務模式,設置“模擬節日慶典”“制作節日介紹視頻”“填寫文化采訪問卷”等活動,引領學生在角色扮演與資料搜集中加強文化理解與認同。如設定提問“身為泰國學生,你如何向朋友介紹中國的潑水節?”,引導學生用漢語組織節日步驟、描繪民俗情景、表達文化要義,以此增強語言表達和文化遷移能力。同時,還可整合多媒體資源,如紀錄片片段、民族服飾展示等輔助教學,構造可視化、情景式的文化空間,使學生仿若親臨其境,感知中泰節日文化氛圍與內涵,增進學習的沉浸體驗感與情感呼應感。
3.文化融合中的認知誤區與應對
在實際的漢語學習中,學生時常因文化背景的差別,對“潑水”這一行為看法不一,某些非佛教文化背景的學習者容易把它看成游戲或休閑活動,忽略其背后的宗教象征和文化內涵。因此,在漢語國際教育中,要引導學生分辨表層文化現象與深層文化意義的不同,學習潑水節文化,要知曉“洗塵潔心、祈福重生”的文化意蘊,而不只認為潑水是“街頭水戰”;學習宋干節文化,要明白“敬老灑水”禮儀與家庭觀念的緊密關系,了解泰國文化背景下“長幼有序”的社會價值理念。核心在于依靠文化對比與情境模擬,帶領學生搭建多元文化的解讀視角,提升其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適應水平。
節日文化交流與融通的路徑
1.文化共通點的傳播價值
潑水節、宋干節同屬南傳佛教文化影響范疇內的水文化節日,顯示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推崇。在兩國文化中,潑水不只是祝愿與滌蕩,更是精神層面被凈化的象征,這一文化內涵具有天然的共通底蘊,可增進兩國民眾的理解與親近,為跨文化節日交流造就有利態勢。通過深入洞察節日背后相同的文化邏輯,如對水的敬畏之情、對時間輪回的認知、對家庭團圓與宗教禮數的重視,可把潑水節與宋干節當作文化認同的典型案例和有代表性的節日標志,從而在國際傳播中塑造包容、平和的文化形象。這種文化認同感不僅體現在節日儀式里面,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兩國社會現象與價值傳達,為節日的傳承和跨文化適應筑牢根基。
2.教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節日作為富有生活氣息、強調體驗的文化資源,自帶天然的傳播價值。在國際漢語教育中,潑水節、宋干節不僅能為課堂輸送真實的文化內容,也能為教學提供鮮活的實踐場景;不僅利于學生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語境,也能增進他們在跨文化環境中的表達和溝通能力。節日文化為“教旅融合”鋪就了現實路徑,諸如我國西雙版納和泰國清邁地區,每年節日期間都會有大批游客前來體驗水文化和民族風采。期間,可增加“節日文化體驗營”“民族禮儀學習課”等活動,使旅游與教育相結合,讓學習者在真實的節日情境里感受語言與文化的雙重氛圍,構建起“觀察—參與—表達”的學習閉環鏈條。采用這種方式,不僅能豐富語言教學形式、提升語言學習沉浸感,也能增進文化傳播的感染力,使傳統節日文化的學習從靜態知識過渡到動態體驗,從而加深學習的深度,增進對文化的記憶和感知。
3.“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人文交往機制建設
中泰節日文化作為民間文化交流的核心組成部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潑水節與宋干節的對比分析,不僅具有文化比較價值,更為建設兩國持久穩定的人文交流機制添磚加瓦。基于此,可依托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合作,構建“民族節日文化研究與交流平臺”,從節日起源、儀式演變、社會功能、教育價值等角度出發,持續促進中泰學術互動以及文化交流。也可探索把節日文化融入國際漢語教師培訓體系,通過開設文化主題課、實施節日實訓、開發節日物件等,提升教師對中泰文化差異的把握能力。此外,節日文化還可延伸至雙邊合作項目層面,如開辦“中泰潑水文化交流月”“節慶文化國際展示營”等相關活動,推進潑水節與宋干節借由多語種、多形式、多渠道進行傳播和落地,打造節日文化引領下的多層次人文交往新面貌,從而強化文化共通認知、拓展教育傳播路徑、建立長效融通機制。在中泰文化交流與融通中,潑水節與宋干節將擔當起更核心的角色,為推動民間互動升級、充實教學資源體系、深化文化理解提供持續動力。
在全球多元文明不斷交流融通的情境下,我國云南潑水節與泰國宋干節所代表的精神內涵與文化意象折射出中泰兩國人民對自然、生命及人際和諧的共同渴求。節日絕非僅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是流動記憶及價值認同傳承的載體,節日文化的雙向交融不僅揭示了兩國文化智慧與審美情感的相互貫通,更為創建具備本土根基與國際視角的人文交流機制提供了可行樣板;文化互鑒并非是單向輸出,而是基于彼此理解持續構建意義、革新認同。正是在這種持續的交流與碰撞中,潑水節與宋干節的文化張力實現延展,其跨越語境的生命力成為強化區域合作與文明互敬的精神支撐。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泰節日文化比較研究——以潑水節和宋干節為例”(項目編號:2024J205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云南經貿外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