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數智技術,正作為出版業的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促進出版業生產質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面對新環境、新機遇,期刊出版單位應不斷推進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思維創新,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作用,助力期刊出版更加高效、精準,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期刊出版;新質生產力;數智技術;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
在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正成為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核心力量。期刊作為知識傳播與創新的樞紐,既是學術成果的載體,更是科技創新的催化劑。當下期刊發展面臨內容同質化、數字化轉型滯后、學術評價單一化等瓶頸,傳統出版模式已難以適應知識生產與傳播的新需求。而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賦能,為期刊突破困境提供了關鍵路徑。以開放獲取與增值服務延伸價值鏈條,推動期刊從“被動傳播”轉向“主動創新”,將有效助力期刊出版事業發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新質生產力內涵解讀
新質生產力作為數字時代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其本質是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重構傳統生產力體系,形成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創新密集為特征的新型生產力形態[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而新質生產力正是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載體。進一步解讀新質生產力,一方面,它隨著技術迭代持續升級,實現了從工業4.0到智能工廠的動態演進;另一方面,它有效打破學科與產業邊界,催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新業態跨界融合[2]。在期刊出版領域,新質生產力要求突破傳統學術傳播模式,以技術創新驅動內容生產、傳播與服務的全面升級,推動期刊從“學術載體”向“創新樞紐”轉型,為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提供知識支撐。
新質生產力對期刊發展的賦能作用
1.數字化賦能出版,期刊形態換新顏
數字化技術重構了期刊出版的底層邏輯,推動其從紙質媒介向數字生態轉型。首先,數字平臺打破了傳統出版的時空限制,如通過開放獲取(OA)模式可擴大知識傳播范圍,使學術成果覆蓋全球讀者,提升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其次,數字技術催生了增強出版(Enhanced Publication)形態,將靜態論文轉化為包含數據、代碼、視頻等多維內容的知識單元,強化研究成果的可驗證性與可擴展性[3]。此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學術成果的可信存證,確保內容原創性與傳播鏈條的透明性,為學術評價體系提供技術支撐,并構建跨學科知識網絡,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最終推動期刊從單一領域載體向綜合性創新樞紐升級。
2.智能化重塑編輯,提升期刊制作效率
人工智能技術深度滲透編輯流程,實現了出版全鏈條的智能化革新。在內容生產環節,AI輔助審稿系統通過語義分析和文獻比對,快速識別研究價值與學術不端,縮短審稿周期;智能組稿工具基于學者畫像與熱點追蹤,精準匹配編委與作者,提升選題策劃的科學性。編輯加工環節,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自動完成格式校驗、語法糾錯,減少人工干預成本;知識圖譜技術則可構建學科概念網絡,優化參考文獻關聯與索引,增強內容的知識關聯性。發行傳播環節,智能推薦算法根據用戶行為數據,實現個性化內容推送,提升讀者黏性;動態專題聚合技術實時捕捉研究熱點,形成專題知識庫,強化期刊的學術引領力。
出版新質生產力促進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1.技術創新:加速期刊出版流程
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技術創新正深刻改變期刊出版的全鏈條,通過自動化、智能化與數據化手段破解傳統出版模式的效率瓶頸,為期刊高質量發展注入核心動能。
自動化排版與校對技術:助力高效出版 傳統期刊出版流程中,排版與校對是相對耗時費力的環節,編輯需手動調整格式、核查文獻引用、修正語法錯誤,占用大量人力成本,也容易因人為疏漏導致質量問題。對此,新質生產力中的自動化技術就可直接通過AI算法與自然語言處理突破這一困境。首先,自動化排版技術可基于預設的期刊模板,自動識別稿件內容結構(如標題、摘要、圖表、參考文獻等),并按照期刊格式要求進行智能排版。例如:愛思唯爾(Elsevier)科研出版服務平臺的XML智能轉換工具可將作者提交的Word文檔自動轉換為符合期刊規范的排版格式,并支持多語言排版,適應國際化期刊的需求。其次,在期刊校對環節,Grammarly等基于AI的寫作輔助工具能實時檢測語法錯誤、拼寫錯誤及標點誤用,準確率較人工校對顯著提升。如學術出版文獻引用鏈接系統CrossRef的C4檢查系統則專門針對參考文獻格式進行校驗,降低文獻引用不規范帶來的學術風險。這些工具大幅縮短出版周期的同時,促使期刊能更快響應學術熱點,搶占傳播先機。
智能化內容推薦系統:精準覆蓋讀者 傳統期刊依賴被動傳播模式,讀者需通過檢索平臺或訂閱獲取內容,導致優質成果可能被埋沒,智能化推薦系統通過用戶行為分析與機器學習算法,實現內容與讀者的精準匹配,顯著提升了傳播效率與學術影響力。一方面,利用推薦系統的核心邏輯構建“讀者畫像”與“內容畫像”的動態映射,如科研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的推薦引擎通過分析用戶瀏覽、下載、引用等行為數據,為每位讀者生成個性化興趣標簽;另一方面,對期刊論文進行語義分析,提取關鍵詞、學科領域、研究方法等特征,通過協同過濾算法匹配,將論文推送給最可能產生興趣的讀者群體,提升讀者黏性、擴大期刊傳播范圍、增強學術影響力。
2.模式創新:拓寬期刊發展版圖
開放獲取與付費閱讀模式并存:滿足多元需求
傳統期刊依賴訂閱模式獲取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術成果的傳播范圍,而新質生產力則推動期刊探索“開放獲取+付費閱讀”的混合模式,兼顧學術傳播與經濟效益。例如:PLOS ONE作為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期刊之一,通過作者付費(APC)實現文章免費閱讀,其論文年均下載量超2000萬次,顯著提升了學術影響力;施普林格·自然的混合期刊(如《自然—通訊》)允許作者選擇開放獲取或傳統訂閱,既滿足機構用戶的需求,又通過APC收入反哺優質內容生產。這種雙軌制模式使期刊既能擴大讀者覆蓋面,又能保障可持續運營,尤其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科研人員獲取前沿知識。
跨界合作與資源共享:共筑出版生態 跨界合作打破了學術出版的封閉性,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構建創新生態。例如:愛思唯爾與科研社交網絡服務平臺ResearchGate合作,將期刊論文嵌入科研社交平臺,實現內容與用戶的精準對接;約翰威立國際出版集團(Wiley)與企業聯合推出行業定制期刊,如與IBM公司合作推出量子計算專刊,將學術成果直接轉化為產業應用。此外,期刊集群化發展(如“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通過共享審稿平臺、數字資源與品牌渠道,提升整體競爭力,不僅降低單刊運營成本,還促進了學科交叉融合。例如:《細胞》(Cell)與《自然》聯合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專題合集,整合全球頂尖研究成果,形成協同傳播效應。
期刊與社交媒體的融合:拓展傳播渠道 社交媒體成為學術傳播的重要陣地,期刊通過內容輕量化、互動化策略覆蓋更廣泛受眾。例如:《科學》(Science)在社交媒體開設“今日科學”話題
(#ScienceNow),實時推送研究亮點并發起討論;《自然》利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發布3分鐘論文解讀,吸引非專業讀者關注科學進展。上述模式顯著突破了學術傳播的“象牙塔”局限,如《柳葉刀》(The Lancet)通過直播全球健康議題討論,吸引政策制定者、NGO(非政府組織)等非學術群體讀者關注,使期刊引用次數增長。此外,社交媒體數據還能反哺期刊選題,如《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amp; Microbe)通過分析微博熱搜發現公眾對腸道菌群健康的關注,迅速推出相關專題,該專題論文后續被臨床指南引用,引用率明顯提升。
在上述三者共同作用下,期刊不僅提升了內容傳播效能,更構建了覆蓋學術、產業、公眾的多維價值網絡,開辟了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3.思維創新:激發期刊內容活力
以用戶為中心的內容創作理念:貼近讀者心聲
傳統期刊的內容創作常以學術價值為單一導向,未能重視讀者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新質出版生產力應充分為期刊樹立“用戶思維”,以精準定位讀者需求,重構內容體系。例如:《自然》推出的“研究簡報”(Research Briefing)專欄,針對政策制定者、企業高管等非專業讀者,用通俗語言解讀前沿研究的社會應用價值;《細胞》開設的“工具與資源”(Tools amp; Resources)板塊,則專門為科研人員提供實驗方案、數據分析模板等實用內容,使期刊從“學術成果陳列館”轉變為“知識服務提供者”。
跨學科、跨領域的選題策劃:拓寬知識視野
學科交叉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征,期刊可借機通過選題策劃打破學科壁壘,推動知識創新的跨界融合。例如:《科學》聯合《自然》《細胞》共同推出“行星健康”(Planetary Health)專題,從生態學、公共衛生學、經濟學等多學科視角,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自然—機械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則聚焦人工智能與生物學的交叉領域,發表基因編輯算法、蛋白質結構預測模型等跨學科研究。上述選題策略充分填補了傳統期刊的研究空白,催生出新的學術增長點,能更好地拓寬讀者知識視野。
鼓勵作者多元化與個性化表達:彰顯獨特魅力
出版新質生產力倡導學術表達的多樣性,期刊應著手創新欄目設計,為作者提供差異化發聲空間。例如:《柳葉刀》的“患者之聲”(Patient Voices)欄目邀請患者撰寫治病經歷,以人文視角補充醫學研究的局限性;《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板塊鼓勵醫生用故事形式記錄臨床實踐,突破傳統論文的刻板框架;《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PLOS Biology)開設的“早期職業論壇”(Early Career Forum),允許博士生以第一人稱撰寫研究感悟,其閱讀量超過常規論文。上述包容性內容設計顯著吸引了更多非傳統學術作者參與,內容的思想深度與傳播熱度均得以提升,促使期刊內容從“同質化產品”轉變為“差異化知識資產”,成為連接科研、產業與社會的思想橋梁。
綜上所述,出版新質生產力為期刊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一方面,它通過技術創新全面提升了期刊出版效率,依托模式創新拓寬了期刊發展版圖。另一方面,它利用思維創新的方式,深度激發期刊內容活力,豐富文化內涵,促使期刊出版實現行業轉型升級,為讀者提供了更加優質、多元、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為文化傳承和知識傳播貢獻了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佘曄 . 新質生產力賦能學術期刊高質量出版的理論邏輯、實踐創新和發展陷阱 [J]. 成都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5(1):120-128.
[2]袁建濤.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出版資源的優化配置 [J] 湖南行政學院學報 ,2024(5):22-28.
[3]吳茜 . 學術期刊出版與新質生產力的雙向驅動邏輯 [J]. 科技傳播 ,2024,16(18):51-54.
作者系吉林教育雜志社副社長,吉林省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吉林省全民閱讀協會特聘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