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來,后轉體,高溫瑜伽仰臥起,動感單車普拉提,保溫杯里泡枸杞。來來,深呼吸,晨跑夜跑游幾米,平板啞鈴劃船機,不達目的不放棄……”近年來,“亞健康”“過勞肥”成為都市人的高頻詞匯,歌曲《卡路里》的那句充滿活力又魔性的“燃燒我的卡路里!”喊出了多少想要減肥的普通人的心聲,體育消費市場中專業運動裝備、穿戴設備銷量開始連年攀升,運動健康管理服務更是成為新的消費熱點。而在這股全民健身浪潮奔涌向前時,我們不禁要問:如何讓運動的熱度持續轉化為全民健康的厚度,又該如何構建更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托舉起每個人的運動夢想?
“健身去哪兒?”
隨著全民健身制度和政策體系的逐步完善,群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健身去哪兒”這一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據統計,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7.2%。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484.2萬個,體育場地面積42.3億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平方米。“十四五”期間累計建設體育公園1102個,提前完成規劃目標。
晨曦初露,走進山東省體育中心體育場,女足隊員們早已開始了熱身;塑膠跑道上,晨跑者們酣暢淋漓地邁著腳步;籃球場上,跳躍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長。
山東省體育中心日均接待3000人次,已然成為泉城市民擁抱健康生活的活力中心。
在體育館門口,我見到了山東省體育中心辦公室政研科負責人,他身板硬朗,手腕上還有因打籃球受傷而貼的膏藥,一看就是運動的“常客”。對于山東省體育中心的情況,他如數家珍:“本部建有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以及足球公園、籃球公園、羽毛球館、網球場、網球館等附屬場館,是省內第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共體育場館。”
穿過綠蔭環繞的步道,身著運動服的跑者踩著塑膠跑道沙沙作響,56歲的退休教師李明燁手腕上的智能手環閃爍著綠色的心率燈:“以前總覺得運動是年輕人的事,去年體檢查出‘三高’,醫生讓我每天走八千步。你看現在,我能繞著體育場走五圈不帶喘的!”他掀起衣袖,露出緊實的小臂,眼角的皺紋里盛著笑意。
2024年,山東省體育中心發揮場館場地優勢,打造體育技能培訓基地,共計服務群眾100萬人次,舉辦賽事活動100余場,開展技能培訓2萬余人次,為山東省青年男女足和山東男籃提供全方位駐訓保障,成為當之無愧的全民健身示范基地。
運動經濟:活力四射的消費新引擎
暮色四合時,游泳館的燈光亮起。濟南市皇亭競技體校游泳教練李巖正在指導一群初學者換氣,藍色的池水里倒映著此起彼伏的身影,場館內溫度很高,他的運動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1992年我開始從事游泳教練這一行,帶課這么多年下來,最明顯的變化是學員越來越多。”他擦了把額頭的汗,指向泳池里撲騰著水花的人群,“經常游泳可以鍛煉心肺功能,維持心血管健康,鍛煉到大部分肌肉群,增強肌肉力量、提升肌肉耐力和靈活性”。李巖教練不時吹著口哨指揮,“大家現在都明白,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山東省體育中心游泳館是國家跳水隊訓練基地,針對上班族、學生等不同人群,尤其對老年人推出了更加優惠的政策。“80后”游泳館館長程鈺自小喜愛游泳。“我也是孩子媽媽,一開始是為了讓孩子多學會一項求生技能,發展到后來就覺得可以讓孩子長期堅持,游泳對身材沒有限制,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對體型塑造和身心發展都有好處。”2025年1—4月,山東省體育中心游泳館營利收入持續向好,入館人數同比增長1萬多人次。
馬拉松帶來的經濟效益更為顯著。青島西海岸半程馬拉松,參賽人員1.5萬人,賽事期間周邊酒店入住率飆升至90%以上,當地熱門餐廳客流量翻倍。濰坊銀行2025環峽山湖馬拉松,賽事期間全區酒店入住率達95%,餐飲消費額同比增長30%。曲阜打造沉浸式馬拉松博覽會,集非遺展演、文創市集等多元業態,為跑友們提供“購物+消費+體驗”的一站式服務,將賽事活動帶來的“流量”轉換為經濟的“增量”。這種“跑步經濟”的底層邏輯,是運動賽事對城市品牌的升維賦能。
線上健身直播也帶動了“云運動”熱潮,Keep是中國最大的在線健身平臺,平臺累計服務超4億注冊用戶,用戶通過彈幕互動、打卡挑戰形成虛擬運動社群,年運動記錄超14億條,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結構化運動數據庫。據統計,Keep平均月度訂閱會員316萬,2024年上半年會員滲透率提升至11.1%,會員課程鍛煉次數同比增長超70%。
政策送來的開放場館、市場捧出的智能裝備、技術架起的云端課程,正把“健身去哪兒”的問號,變成群眾家門口的塑膠跑道、手機里的打卡提醒、游泳館里的親子課堂。當孩童在泳池里濺起第一朵水花,當年逾半百的大叔在跑道上跑出人生第一塊馬拉松獎牌,運動早已不再是簡單的卡路里消耗,而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用運動勾勒出的活力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