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習攝影,至今已經四十多年了。在多年的學習實踐中,漸漸悟出一個道理:攝影人的鏡頭要聚焦普通人,聚焦勞動者,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在學攝影的初級階段,我和許多初學者一樣,一直在進行“怎么拍”和“拍什么”的探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風花雪月”“花鳥蟲魚”是我迷戀的主題,也拍了很多自我感覺很唯美的照片。伴隨著攝影習作在各類報刊屢屢發表,在地方影展中偶有獲獎,心中便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我的攝影觀念的轉變,還要從2017年申請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說起。那一年,我憑借著在攝影類報刊發表的幾篇作品,攢夠了入會積分,開始申請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沒想到,我連續三年申報都是過了初審,在終審階段被刷下來。每一次被刷都仿佛一瓢冷水潑在頭上,過去的那點“成就感”蕩然無存。
我請一位資深攝影師看了我的申報作品。他仔細分析后表示:“從你申報參評的作品來看,內容比較單薄,風景類作品較多,反映時代精神的人文紀實類作品幾乎沒有。今后得把鏡頭對準普通人,對準勞動者,多拍些反映時代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攝影作品。”這位老師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發現了自己的“瓶頸”所在:我其實一直沒有解決好應該“拍什么”的問題。
從此,我的攝影觀念發生了變化,果斷摒棄過去熱衷的小情懷,創作方向開始側重人文紀實。我確定了“勞動贊歌”的創作主題,一有時間就去“掃街”,進農村、進工廠、進社區、進公園,勞動者的辛苦是我拍攝的重點。
要想拍好勞動者,就要不怕困難。我曾在紛飛的大雪中拍環衛工人,按快門的手不能戴手套,手指都被凍裂;我曾在冬夜的十字路口追拍外賣騎手,為了不干擾騎手的駕駛安全,我不開閃光燈,躲在路燈的陰影里用長焦抓拍,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腿都站僵了;為了拍攝漁民收割海帶的勞動場面,我深夜駕車趕往海邊碼頭,搭乘漁民的作業船夜間出海,記錄了漁民在晨曦中搶收海帶的美麗畫面;為了拍攝保護越冬大天鵝的志愿者,我曾在大年初一凌晨,驅車一小時趕到山東榮成天鵝湖,搶拍到志愿者在新年晨光中喂食大天鵝的精彩場面。
就這樣,每一次按動快門的背后都凝結著勞動的艱辛,也讓我收獲了豐碩的果實。我驚喜地發現,近年來拍攝的面向勞動者、“有溫度、接地氣”的作品很受攝影圈青睞,先后被多家專業報刊發表。我重新調整了參評作品,增加了反映勞動者的紀實作品比重,終于在2020年第四次申報時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接收為會員。
近年來,通過聚焦勞動者,創作“有溫度、接地氣”的人文紀實攝影作品,我深深體會到,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大量深入到生活內里、反映百姓故事的佳作。把鏡頭對準廣大勞動者,全面反映新時代各行各業勞動者所呈現出的互幫互助、頑強拼搏、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是我們攝影人應該深入挖掘的重要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