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渤海萊州灣南畔有一座被譽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城市,名為濰坊壽光;每年4月20日有一場為期40天的蔬菜技術展示盛會,名為菜博會。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這場盛會中展出,歷經25載輝煌的菜博會,已然成為引領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風向標。而今,站在AI時代科技與生活交會的十字路口,以“綠色·科技·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十六屆菜博會,用先進的設備、新鮮的蔬菜種植成果讓我們看到了蔬菜生長與現代農業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在數據里“培育”新芽
“哇,媽媽,你看綠色的茄子!”一個走在菜博會展館中的孩子興奮地向媽媽喊著,這種贊嘆在菜博會中屢見不鮮,這背后是壽光“種子芯片”育種產業發展下的新成果。漫步在菜博會9號展館中,科技與種業發展的成果在細微處得到展現。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不同品種的生長數據——溫度、濕度、基因序列,這些曾經需要經驗判斷的指標,如今被轉化為精確的數字;花青子番茄、衢椒1號等400余個新品種,讓種子銷售的展臺前常有參觀者駐足詢問;200余個整齊陳列的“自主研發”蔬菜品種旁,響起觀眾“現在的技術,確實和過去不一樣了”的感慨。問及壽光發展育種產業的初心時,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隋申利說:“我們不能被一粒種子卡住蔬菜產業發展的脖子?!边@種信念下所形成的成果,在本次菜博會上得到了直觀的展現。菜博會中2600余個來自國內外的蔬菜品種,展現著技術與自然的協作,在大數據的輔助下,每一粒種子都在獲得更精準的培育機會。數字育種正在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每一組數據都在孕育著新的生機。
在代碼中栽培鮮蔬
走進菜博會7號館,聽到游客最多的感嘆是“原來蔬菜還能這么種!”展館內集中展示的40多種先進無土栽培模式,讓蔬菜擺脫對土壤的依賴;集中推廣的100余項“AM自然循環微生物土壤修復技術”“智能水肥一體化”“量子富硒技術”等前沿新技術,搭配智能噴霧機器人、智能授粉機器人、智能巡檢機器人等當下最先進的農業機器人,讓蔬菜管理作業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80余項魚菜共生、垂直立體自動換位栽培模式等創新種植模式,讓蔬菜種植場景迎來新革新。代碼在服務器里運行,蔬菜在營養液中生長,來往的人們行進在兩者之間,見證著現代農業最具魅力的模樣。
這次菜博會,似乎在嘗試論述AI時代賦予蔬菜種植的真正意義。先進的傳感器被菜農帶回家鄉,種植經驗被數據量化,用代碼寫入機械,數字育種正在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智能設備革新著種植場景與流程。新科技的運用不僅代表著蔬菜種植產量的提升,更是一場關于“生長”的重新定義?,F代農業的另一種可能,通過菜博會所展出的蔬菜種植成果與先進的設備,展現在觀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