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春天,減肥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健康體重管理”也逐漸演變為一項全年無休的任務。我們常常把肥胖歸因于“懶”和“饞”,但實際上,肥胖的成因遠比想象中復雜,涉及多種因素。對于某些人來說,肥胖甚至可能源于遺傳基因。
“國外的收養研究發現,孩子成年后的體型與共同生活的養父母關聯甚微,反而與生物學父母更為相似。”據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郭欣介紹,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在肥胖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雙親中有肥胖者,孩子肥胖概率為30%~70%。
肥胖的形成不僅與個人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也受到家庭環境和社會因素的深刻影響。減肥并非易事,只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原因,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你的肥胖,可能與情緒有關
郭欣認為,肥胖的本質可以簡單概括為“攝入的能量長期大于消耗的能量”。然而,真正影響這一能量平衡的因素復雜多樣,主要包括心理、環境、社會和遺傳四個方面。
其中,情緒性進食是一個典型例子。許多人在情緒波動時會通過進食來調節心情:被領導表揚后,吃一頓慶祝;心情低落時,則用美食來安慰自己。這種情緒性進食,正是受心理因素驅動的表現。進食有時會成為取悅自我的方式,而外部刺激也會誘發食欲。例如,一些美食博主在“吃播”中熱情推薦某家餐廳或某款食物,往往會激發觀看者強烈的嘗試欲望。除了情緒因素,社會因素對肥胖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例如,大學生在與舍友逛街時,即使本無飲品需求,但在看到大家紛紛購買奶茶后,可能也會出于從眾心理而跟隨消費。此外,環境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居住環境中缺乏運動場所,或周邊小吃店林立,都會導致食物獲取變得過于便利,同時運動機會減少,進而增加肥胖的風險。
減肥需要強大的內驅力
體重的增加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而減肥卻往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在郭欣看來,減肥本身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減肥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需要極其強大的內驅力,才能支撐人們堅持到底”。
近日,有商家推出“每減1斤獎100元(封頂1000元)”的活動,盡管規則暗藏諸多限制,依然吸引了大量參與者。這一現象不禁令人聯想到電影《西虹市首富》中的情節。然而,當活動結束,失去獎金的激勵后,人們又能依靠什么樣的動力來維持減肥成果呢?
減肥的動機因人而異,有人為健康而努力,有人為美麗而堅持,也有人將其視為賺錢契機。郭欣在校園中見過許多懷揣變美夢想的學生,她們憑借強大的內驅力,在減肥之路上奮力前行。但她也提醒大家,切勿為追求極致的瘦而采取極端方法。畢竟,美麗不應以犧牲健康為代價。針對局部肥胖的問題,通過合理的穿搭,也可以很美。任何減肥行動,都應建立在保障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基礎上。只有堅持科學、漸進的減肥方式,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好身材。
流行的減肥方式未必是好的方式
“每周減重1至2斤,是相對安全且易于堅持的減肥節奏。”郭欣明確指出,諸如“十天瘦七斤”“一周打造小蠻腰”之類的速效減肥法并不可取。“如果一種減肥方式無法幫助維持體重,反而導致體重反彈,那么它就不是一種好的減重方式。”在她看來,減肥的核心在于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外就餐時,我們常因大份食物看似更實惠而傾向于選擇點大份餐,但實際上,選擇小份或小包裝的食物更有助于控制總攝入量。郭欣強調,在日常飲食中一定要“避免漏餐”,因為漏餐很容易引發下一餐的過度進食,反而適得其反。
她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下班回家后,如果很餓,眼前有糖和香蕉兩種食物可供選擇,你會選哪一個?”在飲食選擇上,郭欣建議優先選擇能量密度低、營養密度高的食物。雖然香蕉的能量也不算低,但與單純的糖相比,香蕉富含多種營養素,是更健康的選擇。在她看來,任何所謂“高效”的減肥方法,都不如“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內化于心、踐行于日常”。真正有效的減肥,從來不是一時的沖刺,而是長期的堅持與改變。
單靠運動,減肥難以奏效
“單純依靠運動來減肥,雖然可以塑造出更強健的體魄,卻未必能實現理想的瘦身效果。”郭欣指出,運動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預防節食期鈣質流失,還能有效增強體質。然而,她特別提醒,運動后切勿用高熱量食物作為獎勵。“很多人會在運動后喝能量飲料,但運動的目的是消耗能量,如果隨即攝入高熱量飲品,很可能將辛苦消耗的熱量全部補回來。”
為了維持日常健康狀態,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并搭配2至3次抗阻訓練;而在減重期間,則應將運動量提升至每周25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運動,并配合適量抗阻訓練。郭欣強調:“運動不一定要連續進行,每天的運動時間是可以疊加的,不要因為網上有人說‘少于30分鐘的鍛煉無效’就輕易放棄。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比久坐不動更有益。”
“管住嘴、邁開腿”聽上去簡單,真正難以堅持的原因,在于人們受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心理狀態和工作節奏的多重壓迫。郭欣建議,減肥時不要設定過高的目標,設立階段性的小目標更容易達成,也更有利于持續堅持。
減重,從一個小目標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