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濟南市歷城區機場路,坐落著與新中國同齡的濟南重工集團。而在其廠區深處,一組初建于20世紀60年代紅磚灰瓦的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建筑群,正默默訴說著山東乃至中國重型機械制造工業發展的前世今生。
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建筑群由鑄鐵車間、熱處理車間、木型倉庫等建筑組成,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爐窯、燃燒塔等典型鑄造工業元素。因建筑及器械保存較為完好,2023年,濟南重工鑄鐵車間建筑群成功入選首批山東省級工業遺產名單。在新一代重工人的努力下,這承載著濟南老一輩重工人記憶的建筑群,正用獨屬于產業工人的方式留住歷史,并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看到建筑群,看時光留下的痕跡
經過構造簡約的大門,看過充滿科技感的盾構機模型,當遠遠看到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建筑群時,第一反應就是厚重。厚重的墻體上有著數十年歲月洗禮的痕跡,厚重的歷史寫在車間墻外“閑人免進”“安全生產”的褪色標語上。
1949年5月,濟南市實業公司成立,并于1952年先后接收了省市機關、軍隊、學校等運營的75個五金機械工廠,生產納入國家計劃。同年,濟南市實業公司鐵工總廠本部在濟南經四緯十路附近成立,這便是濟南重工的前身。1959年,企業正式定名為濟南重型機械廠。而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建筑群則誕生在濟南重工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20世紀60年代。因舊工廠地處市區,車間分散,設備陳舊、廠房簡陋加席棚的狀況極難適應當時生產發展的要求,經原第一機械工業部批準,1960年2月1日,新廠區在濟南東郊破土動工。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山東省、濟南市兩級建設部門組織了6個建筑單位、一千余人的施工隊伍,僅用半年時間,便基本建成了6678平方米的鍛壓車間,安裝好三噸蒸汽錘,達到了試投產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一個地方要是有煙囪就說明這地方經濟很厲害了。”濟南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于普漣驕傲地說。當第一個煙囪出現在工廠,第一個排風扇開始運作,濟南重工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六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當歲月在建筑中穿梭而過,留下的便是沾滿煤灰痕跡的墻壁和油漆不再鮮艷的機械設備,默默記錄著它們持續發光發熱的時光。
走進建筑群,看工業發展的痕跡
“計劃經濟時代,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到市場經濟時代,我們就跟隨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建筑群內最具代表性的設備——沖天爐,在于普漣進廠時仍在使用。二十多年過去了,沖天爐與眾多設備一起安靜地擺放在舊車間里。這些設備有的來自德國、英國,有的產自上海、武漢,機身上的磨損痕跡、生銹散落的齒輪都是昔日榮光的見證。“別看他們現在舊,有些整理出來還能繼續用,我們用它們造出過好多重要產品呢!”
1966年,濟南重工機械廠試制成的我國第一臺JZ-16/800型單筒鑿井絞車和ZYQ-14型氣動裝運機便產自這里。1981年生產的JZA5/1000A型安全梯絞車,填補了礦井建設斷電救援設備的空白;1988年,JZ162JY11m2燃油加油車獲得省優質產品稱號;1999年國慶節,在北京長安街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活動中代表山東接受國家領導人和全國人民檢閱的彩車“海上明珠”,就由濟南重工負責制造組裝……
時代的腳步鏗鏘向前,濟南重工的發展步伐也從未停歇。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濟南重工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盾構機的生產制造領域。當時,中國大量工程隧道建設使用的盾構機均由歐洲壟斷,成本高昂。經過多年的調研與技術攻關,2015年,濟南重工全面啟動軌道交通設備盾構機研發制造項目;2016年,山東首臺大直徑地鐵隧道盾構機“開拓一號”正式下線,隨即投入到濟南軌道交通建設中。2024年,直徑17.5米的“山河號”盾構機在濟南黃崗路穿黃隧道正式開始盾構掘進,標志著世界上最大直徑的水下盾構隧道開啟穿越黃河之旅。在一代代重工人的努力下,這座與共和國同齡的企業正開啟新的智能制造時代,續寫傳奇。
走出建筑群,聽工業文化的記憶
“原來我們廠還有這些寶貝!”走進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建筑群,即便是熟知企業發展歷程的工人也難免發出這樣的感慨。一個企業乃至國家的工業發展歷程,就留存在這一座座建筑和一臺臺機械設備中。讓新一代產業工人認同歷史,繼承榮譽感,誕生歸屬感的鑰匙,也在這里。
“我們這里最老的工人已經90多歲。”讓于普漣印象深刻的是,很多70多歲的工人早已經退休或轉戰其他崗位,但這些與這座工廠一起成長起來的工人,回到廠里第一件事便是到老車間去看自己的“老伙計”。“我們希望留住承載著這批人記憶的地方,留住陪他們流過汗的機械,也希望年輕人通過這些器物、這片建筑看到那段時光,看到過往的工業文化,看到這些退休工人身上的精神,對這里有認同感,對工人身份有認同感,對新中國工業發展史有認同感,這樣才能繼往開來。”
2025年4月,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建筑群開啟申報國家級工業遺產新征程。在他們的規劃中,這些老廠房會成為創意產業園,成為研學基地,成為工業展覽館。在濟南重工廠區東側,一座新的軌道交通產業園區已現雛形。在于普漣看來,以智能化驅動的現代制造業,更需要工業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自強、創新、優質、高效”到新世紀“在朝陽領域做世界領先產品”,再到今天“奮勇向前,永不回頭”,濟南重工不斷豐滿并重塑自己的企業文化。這一次,他們希望通過省級、國家級工業遺產的認定,讓重工的老人看到時代中的自己,讓年輕人看到時代中的精神,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并走近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歷程。
專家點評:
姜波教授(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工信部國家工業遺產評審專家、中國建筑學會工業建筑遺產學術委員會委員):
濟南重工鑄造車間是目前濟南市區范圍內少有的20世紀60年代重工業廠房,是濟南機械工業發展的代表之一。機械制造一直是濟南重要的工業門類,濟南曾擁有機床一廠、二廠、四廠等多家制造業企業,其中只有機床二廠被認定為國家級工業遺產,如果濟南重工鑄造車間也能夠被成功認定,那將是對濟南機械制造和重工業發展重要的認可和肯定。
無論是機床二廠還是濟南重工,都是跟隨著時代的腳步,一步步達到了機械制造的國際水準,見證了濟南制造業從起步到領先的發展進程。濟南重工鑄造車間完整保留了廠房、機械設備等工業元素,保護與利用條件優越。其處于濟南東郊,隨著東部交通日漸便利與發展,也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企業還曾針對鑄造車間進行過系統的保護研究,并制定了較為完整的保護方案,為其后續的活化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期待其在未來煥發出更多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