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沿太行山南下的長城,過去很多人并不了解。當年,我們結束了娘子關長城的考察,順著太行山向南,繼續考察昔陽、和順、左權三處與河北交界的長城。太行山脈是華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西面是山西,東面是河北。我國的地理分為三個階梯,大興安嶺、燕山、太行山一線為第三階梯,海拔多在500至1000米,修建有長城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都屬于第三階梯。明長城的遼東鎮、薊鎮、宣府鎮、大同鎮、真保鎮、山西鎮等都修建在這個地帶。
太行山脈南至河南黃河谷地,呈東北—西南走向。娘子關以南太行山上的長城,已經沒有連貫的墻體,多是利用山險,在可通東西的峽口筑有一些軍事防御設施。所以,我們也挑選了考察昔陽、和順、左權三個縣的長城。考察完太行山的長城,我們返回河曲,過黃河進入府谷,開始考察陜西境內的長城。下面是過黃河進入陜西五天的日記。
今日仍下著小雨。早6點的車到三岔,倒上9點多的車轉抵府谷。到府谷縣已經快12點,政府辦樊秘書值班,很熱情。安排在干部招待所食宿,中午吃包子。德玉起來后自己去了文化局,拿來一張小報,縣文保所康厚編寫得較簡單。
10點開座談會,參加的有縣委書記王來,還有廣播站、政協、地方志等單位的一些人。大家都到齊了,康厚介紹了我們。談到破壞長城,他說:“文化部、文物局、公安部等人來調查長城保護,我們下去正碰上老鄉們在挖長城磚。看見我們來挖得更起勁了,倒像是我們來檢查他們的干勁。我們制止了,他們挺聽話,不挖了。可以肯定的是,等我們走了再挖。”康厚繼續說:“現存的一些好的段沒拆,是塌下來把倆人砸死了。這下亂了,都說是有神仙保佑著,不能拆了。”
在麻鎮原有兩個樓,北樓有匾“邊陲”,所以當地老鄉把麻鎮叫“邊上”。河曲隔黃河相望有墻頭村,很多人的房子就蓋在邊上,邊墻就是家院的后墻。轉角樓,現在還比較完整,據老人說墩臺上原來還有樓。
步行出發,晚上住新廟,房東姓郝。整天都在雨中,進村前雨竟停了。長城由山西省河曲縣向西過黃河,進入陜西省府谷縣境,由此始為明長城九鎮的榆林鎮所轄。過黃河后,于內蒙古自治區所轄的朱里臺村始有夯土城墻及墩臺。由朱里臺向西過黃甫川河抵麻鎮。
由河曲縣南園渡口,過黃河抵西岸有內蒙古小占村。這一帶地勢較低,并有一道小川,由小占村直通麻鎮。過小占村向西山勢陡起,黃河西岸長城的第一座墩臺,建在臨崖的山頂上。此墩圓形,高約6米,全部夯土結構。
住麻鎮鄉政府,黨委副書記孫文慧接待,他也是文學愛好者。麻鎮原來叫“麻地溝”,1940年設君子鎮,鎮公所設在麻地溝,此后麻地溝逐漸被稱為麻鎮。
長城從圓墩起夯土城墻向西而去,跨越一條大溝后上一山梁。這段墻圮存各半。梁上夯土城墻保存較好,高2至4米,梁頂上有一座夯土墩臺亦較好。此墩南側有一座條石砌筑的敵樓。樓北、西兩側墻已圮毀,南、東兩側墻尚好。南墻有一石券拱門,由此門登梯道可至樓頂。
過墩臺后夯土城墻從山梁上下坡。坡上的城墻多存高1至2米,僅個別地方高約4米。這段墻止于一崖,繼續向西,循山而下,至黃甫河岸均無墻跡,僅有一座原磚砌敵樓遺址,今已成堆狀。河東另有一座夯土墩臺較好。黃甫河除汛期水量較大外,平時深不沒足、寬不及丈,河床則十分開闊。現在河床上已無任何防御建筑殘跡。
黃甫川堡在河下游,西北據山,東南臨川,距邊墻10余千米。今堡城已毀,僅有一較好的磚券拱城門洞,城門上新建有一排房子。黃甫川堡西山頂上有一座較大的夯土墩臺,此臺里側有一不大的夯土小圍城,有東便門一個。夯土圍城和門皆存。
過黃甫河后,城墻到麻鎮村北,存有墩臺及很少的墻址。出麻鎮向西蜿蜒至楊家峁村段,自然保存多較好。除幾處溝壑處被雨水沖毀外,城墻高3至4米,較好的地方高6米。墻間的夯土墩臺亦較好,城墻里側還有3座墩臺各居制高點上。
麻鎮步行至引正通村,要過一條河,因這兩日下雨,河水很急。脫鞋試了幾次,均未找到最佳過河點。順水往下走,從一處水面較寬的地方過去,水深處僅沒膝。引正通村地勢很高,在山梁上,是個連府谷縣地圖、地形圖上均未標注的小村。書記姓溫,住在全村的最高處。
喊幾聲又敲門,隔一會兒出來一個老太太,很瘦。我說找溫書記,她說走了。我問是不是去下地了,她說:“上包頭去了。”再問,還有沒有別的干部?她聽不懂,帶我到一中年主婦家。我問起扒長城砸死人的事,女人說死的叫溫老虎,是剛才那位老太太的大兒子。
溫老虎死時,剛娶了媳婦,沒孩子,后來媳婦又嫁了人。另一個人叫張感小,死時18歲,他們拆的那墩現在只存夯土了,四周散著不少灰磚的碎塊。回到溫老太太家,這一帶的農村炕上不鋪東西,砌炕面的全是從長城上拆的方墁磚,年長日久磨得油光錚亮。讓我上炕時,才展開一張氈子。老太太談起扒長城砸死的兒子,已經不怎么傷心了,事情是1968年2月發生的。
晚上住村支書溫守林家。他說死了人后,附近的村莊很長一段時間不敢扒長城了,說有神仙保佑,可后來還是又開扒了。問現在還有扒拆長城的嗎,溫守林說:“現在政府不讓扒了,我們都知道。”接著又笑了笑說:“都扒沒了,讓扒也沒磚扒了。”陜西榆林地區破壞長城的事,1979年是被中央點過名的。
同溫家老太太談話時,地上有兩個小孩,大的3歲,小的不足1歲,是溫老虎弟弟的小孩,孩子坐在地上玩土,這里的孩子幾乎都沒有買過一件玩具。引正通村,16戶,65人,人均收入三四十元。不算糧食,攤派額每人7元,給不起不好收,都是收糧食,然后隊里賣給糧站。村里人都打算挖土龍骨,這一帶少,但也有挖的。有時一天挖個兩三斤,也有多掙的,多的一天也能掙幾十塊錢。
地里都是做活的,剛下過雨,正種谷,這雨下透了。打聽路極方便,很多婦女在撒肥,看了一下全是家常肥拌好的。他們弄得很細,用一根繩栓個筐挎在脖子上,用手捧著往地里撒,這里的肥太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