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山東八路軍渤海軍區四分區警備團政委鄭海亭之女、西安外國語大學教授鄭閩江撰寫了兩篇文章,講述國共合作共同抗敵的歷史,以及家鄉山東人民全民抗戰的紅色記憶。她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永遠的驕傲。
記者:據了解,您曾參加海峽兩岸國共抗戰將領后代聯誼會,與來自我國臺灣的抗戰將領后代同臺熱議抗戰,不僅增強了兩岸的交流,也增進了彼此的感情。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理解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共同發揮的作用。
鄭閩江:抗日戰爭是海峽兩岸國共抗戰將領后代聯誼時熱議的內容。從軍界到民間,從大陸到臺灣,無論時隔多久,抗日戰爭都是凝聚中華民族、融合海峽兩岸的最重要記憶。
參會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戰將領后代發聲,為了中國人民共同正視抵抗侵略的歷史,共同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上團結而來。赴大陸參加會議的國軍抗戰將領后代帶來了抗戰時期正面戰場的很多珍貴照片、文物和史料。比如,中華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文燮帶領的高級將領代表團帶來了專著《中國抗日戰爭真相》及視頻,抗戰名將吉星文之子吉民立帶來了盧溝橋抗戰的資料。
王文燮說,無論正面戰場還是敵后戰場,都是反侵略打鬼子的;中國人打敗日本人,只有一個戰場——抗日戰場;如果沒有敵后戰場牽制了大量敵人,正面戰場壓力更大。那些跨海而來的國軍退役將軍,那些來尋找父輩曾喋血苦戰戰場的國軍后代,都被大陸的一切震撼不已、深深感動:為80多年前對敵作戰的炮火轟鳴、槍林彈雨,為大陸完好保存至今的抗戰遺跡,為大陸民眾對當年捍衛國土不惜舍命的抗戰英烈致敬……
交流抗戰話題及父輩們的抗戰經歷,折疊著抗日戰場的不同側面,使我們發現,兩岸軍人及后代有許多共同點:我們的父輩面對侵略時,都舍生忘死不惜以身殉國,以軍人的勇猛捍衛了國家主權和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尊嚴。抗日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表現出中國軍人“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精神,那些英勇打擊侵略者的英雄事跡,被海峽兩岸及海外華人永遠銘記著。
記者: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后戰場開展的游擊戰,是抗戰中一股靈活而堅韌的力量,這股力量如何扭轉了抗戰的形勢,可否請您作一下闡釋。
鄭閩江:游擊戰是共產黨的智慧。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了通過持久戰、游擊戰逐步削弱敵人、最終贏得戰爭勝利的戰略思想。
當時,正面戰場的損失非常大。淞滬會戰歷時3個月,蔣介石調動最精銳的部隊,??海軍、陸軍、空軍共70多萬人對抗日軍約30萬人,3個多月損失了30.35萬人及殲滅日寇98126人。經過數次大型會戰,國共抗戰部隊都認識到,戰爭資源是日本的軟肋。針對日本侵略者的“速勝論”,持久戰作為處于防御態勢的一方為爭取最終勝利而采取的長期戰略,適用于地廣人多、戰爭潛力較大的國家對抗侵略戰爭。因此,以游擊戰對付氣勢洶洶的日寇,在抗戰時期不僅是八路軍、新四軍獨有的戰法,在正面戰場,除了中日大規模會戰、攻防陣地戰之外,戰場的指揮官們也曾認真學習過游擊戰法。
武漢失陷后,蔣介石宣布中國抗戰轉向戰略防御階段,明確將部隊的1/3兵力留在敵后打游擊戰;國軍33軍團長李默庵被譽為“國軍中的游擊戰干才”;國軍高級將領胡璉也有在淪陷區開展蘇南游擊戰的經歷……大量事實證明,游擊戰是避開日寇鋒芒,深入敵后,積少成多不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壯大自己,使日寇“三個月速亡中國論”成一枕黃粱夢的有效戰法,也是在敵占區打擊強大日偽軍最有效的戰術之一。
記者:請您談一談,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國共合作取得抗戰勝利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
鄭閩江:抗戰時期是中華民族現代史上最重要的階段,也是國共聯手一致抵抗外來侵略的合作時期。在中華民族危難時刻,國共兩黨率領的軍隊統一在國家同一戰斗序列中,從各自不同的戰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軍,反擊對中國人民的屠殺和掠奪,以323萬中國軍人的犧牲、22次大型會戰、38000多次有記載的戰斗、200名以上將軍前線御敵戰死沙場的壯烈,贏得了東方主戰場的最后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戰勝外國侵略軍的勝利,這是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永遠的驕傲。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中國軍民共傷亡3500萬人,財產損失5000億美金以上。中國人民和中國軍隊為抗擊法西斯侵略者作出的巨大貢獻、付出的巨大犧牲,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高度評價和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