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河大合唱》的旋律響起,當《鐵道游擊隊》在銀幕展現,當《四世同堂》的書頁被翻開,當抗戰紀念館的浮雕映入眼簾……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便以立體鮮活的姿態重現。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冼星海1939年創作的《黃河大合唱》,以排山倒海的音樂張力再現全民抗戰的壯闊圖景;歌曲《松花江上》通過“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的泣血詠嘆,將國土淪喪之痛轉化為奮起抗爭的強音;“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奏響了挽救民族危機的時代最強音,激發了全民抗戰的決心。這些誕生于抗日烽火歲月的旋律,成為永不磨滅的記憶。
影片《南京照相館》通過照相館學徒的視角重現南京大屠殺,刻畫了亂世中平凡人的勇氣與良知,讓觀眾觸摸到家國情懷與人性光輝;《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的形象通過銀幕深入人心,他的原型是著名抗日英雄郭興,他帶領武工隊員機智勇敢地打擊日寇,獲得過“太行山特級戰斗英雄”稱號。抗日電影作為特殊的歷史文化載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的影像檔案。
小說《呂梁英雄傳》圍繞村民在日寇暴行下的覺醒過程,通過反“掃蕩”、鋤奸、生產自救等情節,勾勒出晉綏解放區軍民協作抗敵的圖景;老舍的《四世同堂》則通過北平小羊圈胡同的市井視角,展現戰爭對人性的考驗;蕭軍創作的《八月的鄉村》是最早、最直接反映九一八事變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文學作品之一,更是記錄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領導下的東北抗聯的前身——初創時期的磐石游擊隊成長、壯大的史詩。抗戰文學作為特殊的歷史文本,其意義早已超越文學本身,成為解碼民族精神的重要密鑰。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萬人坑”遺址,通過原貌展示12.8平方米的遺骸堆積層,將抽象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具象認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勝利廣場”,年均舉辦紀念儀式137場,是著名的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采用全息投影重現當年歷史,讓人們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抗日紀念館作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和社會價值,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從音樂的情感喚醒到電影藝術的沉浸表達,從文學的深度思考,到展館的具身體驗,抗戰記憶已形成多維立體的傳承體系。這種記憶不是靜態的檔案存放,而是薪火相傳的精神源泉。當不同形式的記憶載體形成共振,那段崢嶸歲月便永遠扎根在我們民族的集體意識中。歷史從未真正遠去,它只是以更永恒的方式參與著現實的塑造。
銘記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守護文明永續。那些被戰火淬煉出的民族品格——堅韌如山的意志、眾志成城的團結、向死而生的勇氣,早已融入所有國人的血脈,構筑起堅不可摧的民族脊梁。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