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強,1986年生人,現任黑龍江省志愿服務基金會監事、事業拓展部主任、禁毒宣傳志愿服務項目辦公室主任,同時擔任哈爾濱市南崗區至善青年志愿者協會禁毒志愿服務隊隊長。他先后榮獲2024年度黑龍江省志愿服務“四個100”優秀志愿服務貢獻工作者、“哈爾濱青年五四獎章”、全省優秀禁毒志愿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七月的哈爾濱,驕陽似火,在南崗區和興商廈門前熙攘的人流中,一群身著藍色馬甲的志愿者格外醒目。他們手中的酸梅湯和礦泉水,正被送到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和交警手中。這是由共青團哈爾濱市南崗區委員會聯合哈爾濱市禁毒委員會辦公室、黑龍江省志愿服務基金會龍江好人幫項目辦公室主辦,哈爾濱市南崗區七政街道辦事處等多家單位協辦的“送清涼,傳關愛”愛心送水活動。胡耀強穿著印有“龍江好人幫”字樣的衣服,穿梭在活動現場。隨著志愿者的忙碌,千余份酸梅湯、飲用水通過“固定點位+流動派送”的方式,送到了戶外勞動者手中,為炎炎夏日里的城市守護者送去沁人清涼。
為了讓活動順利開展,胡耀強提前半個多月便進行籌備。從聯系愛心企業捐贈物資,到敲定取水點與流動路線,再到招募志愿者,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這是胡耀強公益服務生涯里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夏天,卻映照出他十余年公益路上從“獨行”到“眾行”的溫暖軌跡。
一份牽掛,照亮求學路
“叔叔,您辛苦了”,靳淮銘舉高雙手將一瓶冰水遞給汗流浹背的交警。這位身著藍色馬甲的小志愿者來自哈爾濱市建平學校,“老師在群里轉發了參加胡耀強叔叔的志愿服務活動通知,我馬上讓媽媽給我報了名。早就聽說過胡叔叔資助我們學校學生的故事,現在我長大了,也要把這份愛心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傳遞出去。”看到通知的那一刻,靳淮銘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報了名。
而胡耀強和建平學校一同參加志愿服務的緣分,還要從十多年前的一次家庭走訪說起。“推門看到的那一幕,我到現在都忘不了。”回憶當年接到建平學校提供的需要幫扶的學生線索后與伙伴們一同前往幫扶家庭做評估的經歷,胡耀強的語氣仍帶著感慨。
走進幫扶學生家里,眼前的景象讓他揪心:昏暗的房間沒有燈光,更別提像樣的書桌。兩個孩子學習成績都不錯,但因為家庭生活困難多次想要輟學,可他們說“想讀書”時,眼睛亮得像星星。那一刻,胡耀強的內心被狠狠刺痛,他決定幫扶這個貧困的家庭。
擔心昏暗環境影響孩子視力,胡耀強先帶兩個孩子去兒童醫院檢查,又到眼鏡店配眼鏡。配鏡時,店員原本已報好價格,得知是公益幫扶后,立刻聯系老板說明情況,最終在定價基礎上打了七五折。之后,胡耀強還帶著孩子們去吃飯、買課外書。送他們回家時,孩子回頭揮手說了句 “叔叔再見,今天真開心”。簡單的話語讓胡耀強的心里五味雜陳。“這樣的家庭我自己能幫助多少呢?只能擴大影響力,發動身邊的人一起參與,才能幫助更多的家庭。”
一群人,讓愛聚沙成塔
互聯網公益的興起讓胡耀強開始思考如何讓愛心“破圈”。為了幫助更多困難家庭,胡耀強深耕互聯網公益領域,協助慈善組織在支付寶、騰訊等平臺搭建起高效籌款網絡,成了一名公益項目的“架構師”。
從為大病家庭籌集救命錢,到為鄉村學校添置新桌椅;從為災區群眾籌備急需物資,到為流浪動物募集過冬口糧,他將分散的愛心聚沙成塔。五年多來,他協助100余個公益項目落地,助力公益組織健康發展。
數字背后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和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改變:“衣路相伴" 志愿同行”青少年學生公益環保實踐項目讓300余所高中小學及幼兒園的孩子在衣物傳遞中學會分享;100余萬元的流浪動物救助基金讓街頭“毛孩子”安穩過冬;上線僅2個月的青少年助學助困項目籌款近100萬元,徹底改善了困境少年的生活與命運;千余人同繪“無毒青春·百米畫卷”,筑牢禁毒防線……每一份愛心捐贈都是希望的火種,每一名志愿者的付出都成為溫暖的接力。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區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震區地處高海拔高寒地帶,路途遙遠,救災難度極大。胡耀強通過公益網絡平臺迅速發起募捐,籌集到1.8萬元善款并委托青海省德瑞拉公益救助中心副理事長冶成福就近采購200斤酥油和450餅藏茶,僅用48小時就完成了募捐、采購、運輸全流程,將物資送達定日縣泥霞鄉。“不是我做了多少,是我搭建的平臺讓更多人能做事。”胡耀強說。
胡耀強發起成立的“龍江好人幫”志愿孵化平臺,秉持“好人來幫人,好人有人幫”理念,通過統一標識、福利激勵和精準服務,短短一年多就擁有8.4萬線上認證會員、超千名注冊志愿者。無數個“一點點”的奉獻,正悄悄改變著城市的溫度。
一份情,讓愛生生不息
“蝸牛寶貝”的笑聲,是夏日里最動人的旋律。2025年7月26日與8月2日,由黑龍江省志愿服務基金會龍江好人幫項目辦公室聯合黑龍江省社會康復醫院共同發起的“慰問蝸牛寶貝”公益活動溫情上演。接連兩場活動為特殊兒童群體送去了關愛,讓“蝸牛寶貝”們的世界里多了許多歡笑與光亮。
在活動現場,潘云娥的身影格外忙碌。她是一名腦癱患兒的母親,曾是受助者,后成為愛心幫扶他人的志愿者,負責管理一間腦癱兒童愛心廚房。認識胡耀強之前,愛心廚房資金鏈斷裂,潘云娥只能靠做手工的微薄收入艱難維持。直到一次偶然機會結識胡耀強,她說出心愿:“我想把愛心廚房辦下去,給腦癱患兒家屬們提供一個可以做飯的地方,一個共同的家。”胡耀強聽完她的話,沒說太多,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告訴她“不用太迷茫,碰到我了,就有‘家’了”。潘云娥說,那一刻她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溫暖。
作為公益路上的“孵化器”與“加速器”,黑龍江省志愿服務基金會通過項目設計、資源整合,支持了數百家社會組織,愛心廚房項目便是其中之一。從沉甸甸的資助金到孩子們愛不釋手的玩具,從實用的生活物資到志愿者溫暖的笑臉,每一份心意都像一縷光,照亮了特殊家庭的日常。
暮色中的哈爾濱,和興商廈門前的愛心冰柜依然亮著燈。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從獨自堅守到眾人同行,胡耀強用行動證明:公益從不是一個人的獨行,而是一群人的接力。當一顆心牽動另一顆心,平凡的堅守便能讓微光匯聚成星河,溫暖一座城,照亮無數路。
“有愛、奉獻、真誠、傳承”,這8個字是胡耀強的公益座右銘,更是他十余年公益路的真實寫照。在哈爾濱的街頭巷尾,越來越多的“藍馬甲”正加入這場溫暖的傳遞。微光雖弱,聚之成炬。
(編輯·李軍)